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本年度民俗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科领域的关注方向,学术界的重大事件,以及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介绍在民俗文化抢救保护方面,本年度所作的努力,全方位、多角度讨论“后非遗”时代抢救保护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推介学界在民俗学学科理论体系完善、研究方法探索、保护发展实践性学理性研究等方面具有前瞻性的优秀学术成果,反思研究历程,讨论学术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目录:
导语整体文化观引领下的中国民俗学安德明
理论与方法
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王霄冰
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毛晓帅
两种自由意志的实践民俗学——民俗学的知识谱系与概念间逻辑吕微
民主化的对话式博物馆——实践民俗学的愿景户晓辉
记录民俗学:民俗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基础林继富
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万建中
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社会组织民俗研究课题与方法浅议彭伟文
学术史
孙末楠的Folkways与燕京大学民俗学研究岳永逸
还俗于民:本杰明·博特金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程浩芯
个案研究
地方节日与区域社会——以山东曹县花供会为例刁统菊
“信仰惯习”:一个分析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视角——基于新加坡中元祭鬼习俗的田野研究李向振
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郁喆隽
作为传统信仰文化载体的祇园祭——日本京都祇园祭考察札记叶涛
节气与节日的文化结构陶思炎
新民俗的产生与认同性消费的构建——以阿里巴巴“双十一”为例吴玉萍
日常生活实践的“战术”——以某地“残街”的“占道经营”现象为个案王杰文
文化展示与时间表述:基于湖南资兴瑶族“盘王节”遗产化的思考毛巧晖
作为对象与方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的自愈机制张举文
以社区参与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安德明
从三个故事看文化遗产保护与“民心相通”朝戈金
“丝绸之路”作为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话之路”系列项目的萌蘖与分孳巴莫曲布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彭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施爱东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