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史》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2007年以前的发展历程,记述了电工所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电工学科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史》以要览形式叙述了研究所的简史,对电工所的组织机构、科研工作、科技开发和产业化、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支撑条件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分别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以大事记的形式记述了该所历年发生的大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史》附录介绍了电工所历届机构负责人名单、成果展示等。发表论文索引制成随书光盘。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史》可供电工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员阅读。
摘要:
在国防任务方面,1969年还开展了舰艇电源新方案的调研工作,成立了课题组,分别对燃料电池、静电发电机、电气体发电以及闭环磁流体发电的应用前景进行调研。其中,电气体发电研究曾经建立了原理实验装置,进行过初步的实验。在651任务的支持下,原六室开展了电子束焊接和电解加工研究的预先研究;后因电子束焊接等进一步研究的要求不明,逐步地同军工项目脱钩。在国防科委支持下,805组还进行了雷击武器的前期研究。
2.电工新技术研究
虽然国防项目研究火热一时,但到“”后期,除了军用微电机和电火箭的研究尚在坚持外,其他国防研究基本偃旗息鼓。电工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开始转向电工新技术研究,从发电到用电的各个环节的新技术受到了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蒸发冷却技术研究方面,“”开始后研究工作一度中断,在1970年后逐步恢复。提出了汽轮发电机全浸式自循环蒸发冷却方案,并与北京良乡发电设备厂合作研制成功1200kW汽轮发电机,并网试验成功且陆续运行了很长时间。
在电加工研究方面,作为我国电加工事业的领头羊,开拓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研制成功了取消传统靠模的光电跟踪线切割机床,并在上海彭浦机器厂示范运行;电弧等离子体用于铝锭切割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结果,所研制的设备曾经在哈尔滨做现场示范。1964~1968年电加工研究室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厂等单位联合研制电子束加工机,跨人微电子束加工研究领域。1970~1972年参与北京市组织的电子束布线机会战,1972~1984年承担的1:1电子束投影曝光技术研究,这几项研究工作为电工研究所跨入微细加工研究领域开辟了道路。此外,电加工研究室还开展了电解加工、电弧等离子体加工以及离子束镀膜等研究。
在高电压技术研究方面,以高电压脉冲放电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开展防雷保护研究的同时,在我国首先开展了液中放电和脉冲磁场的理论及其应用为主的新研究领域;开拓了电火花震源用于渤海湾石油资源勘探的新方向,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与此同时,对世界上脉冲功率技术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超导技术研究方面,1969年原802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了储能量为105J超导电感储能实验装置。1973年超导技术研究室成立后,承担了高能加速器用的超导磁体预研任务,分别研制成功探测器用超导磁体模型和加速器脉冲二极磁体模型。1975年与北京天文台合作研制了天文望远镜磁聚焦用的高均匀度超导磁体。另外结合电工所磁流体发电研究的要求,还开展了磁流体发电用超导磁体的研究工作。
……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要览
第一节 十年孕育(1948-1958)
第二节 五年筹建(1958~1963)
第三节 早期发展(1963~1966)
第四节 “”时期(1966~1976)
第五节 恢复调整(1976~1985)
第六节 改革开放(1985~1995)
第七节 战略定位(1995~2002)
第八节 创新发展(2002~2007)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机构沿革
第二节 行政领导体制的变革及历届行政领导
第三节 党的领导体制变革及历届党委组成
第四节 历任研究、管理机构领导人名录
第三章 科研工作
第一节 电力系统稳定及运行方式
第二节 电力系统自动化
第三节 电加工技术
第四节 特种电机技术
第五节 微电机
第六节 蒸发冷却技术
第七节 高压脉冲放电技术
第八节 特种电工装备
第九节 磁流体发电技术
第十节 超导技术研究
第十一节 电工测量与仪器仪表
第十二节 计算机应用技术
第十三节 数控技术研究
第十四节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第十五节 微细加工技术
第十六节 电磁场理论与数值计算
第十七节 永磁应用技术
第十八节 电动汽车电气技术
第十九节 磁悬浮与直线驱动技术
第二十节 生物电磁技术
第四章 科技开发和产业化
第一节 北京中科电气高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节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