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唐启翠,生于1975年4月,文学博士。现任职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从事文学与人类学、海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在《民族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海南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曾独立主持完成海南省级课题2项,出版专著《明清(实录)中的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此生如痕:丘溶传》(南方/海南出版社2008),论著合计50余万字。现正参与的省级与国家课题各一项。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能得呈现、付梓,实赖叶舒宪先生的敦促、导引与劝勉。每每耽于杂务游惰或困于牛角之思、觭见之言,先生往往三言两语便直击要害拨云开雾,针对性的阅读书目与近期新研究成果的及时告谕与赠阅,不只视野大开,亦令醍醐灌顶。而且先生百忙之中依旧仔细审校,并不吝惠赐亲躬田野拍摄的各地馆藏珍物的照片,令本书图像证礼更为名副其实。
摘要:
也是一个被"记"选择、屏蔽和改写的过程:。虽然,《礼记》作为一种叙事的叙事,"礼"自身所具有的社会记忆储藏器的功能,以及作为一部悠久历史积淀、偏重重构、阐释黄金时代礼学传统的著作,字里行间与核心象征符号依旧保留着历史记忆及其变迁的痕
迹,但毕竞原本丰富多彩的仪式过程与远"神话亦被抽象、M层简化为罗列、排比式文段,需要相当宽广的上古典籍阅读面(即知识储备)与可相对照的知识、视野与理论,这是研究《礼记》所面对的信息缺失的现实困难。而这所有的复杂性均表明,在有限的时间里,试图还原《礼记》文本相当艰难,而还原《礼记》文本背后的
"礼"——文化文本更为艰难。故而对于笔者而言,选择《礼记》作为研究对象,本身就注定永远"在路上"。
经典的深层实质足文本背后深厚的文化内蕴,及其可供阐释的巨大张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与时俱进的自我调适性,《礼记》亦然。作为中国礼文化承传延续的重要典籍之一,历代为学者或注或疏,或正义或章句,或志疑或溯源,或名物考辩、文字训诂、篇目编次、编撰校勘……两千余年几未间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
《礼记》文本加以阐发、深化,所有这些均构成《礼记》文本的组成部分,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笔者虽然对《礼记》文本及相关研究著作用功甚多,但苦于国学根基尚浅,外文阅读有限,唯有望前人之项背而兴叹。慨叹之余,又有庆幸,时至今日,小学功夫有前人之大成;考古学日臻完备,众多材料可资借鉴;中西方研究理论竞相迭出;上古典籍所具有的文史哲综合性特征,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视野,前辈学人之实践皆具引导与示范之效。如此,《礼记》研究所必须的贯通古今中外、熟悉小学、考古学、史学、人类学等等知识与视界,对笔者的学术视野、知识积累极具挑战性,非短期可成,亦非能力可及,勉为其难而已。……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礼记》研究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神话与仪式:礼制探源新视野
第三节 仪式叙事与神话编码:本书研究思路
第四节 人类学“四重证据法”:本书研究方法论
第一章 “再生”神话:冠礼仪式象征探源
第一节 “再生”与春社:冠礼时间探考
第二节 “再生”象征:“冠”之原型探源
第三节 “再生”圣地:东房与冠礼空间
第四节 “三加”仪式与年龄等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神圣空间:“廟”的象征分析
第一节 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所见之先秦庙制
第一节 仪式空间与身份叙事:廟的内部空间分析
第三节 “廟”字构形与神话编码
&nb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