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传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39.34
5.7折
¥
6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 [英]杰罗姆·博伊德·蒙塞尔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 9787517908081
出版时间 2018-1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其他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220页
字数 191千字
定价 69元
货号 SC:9787517908081
上书时间 2024-10-3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杰罗姆·博伊德·蒙塞尔,作家兼评论家,常驻伦敦,著有《人生肖像:现代派小说家与自我刻画》(Portraits from Life: Modernist Novelists andAutobiography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8),他的诸多文章发表在《弗里兹》(Frieze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等刊物上。 主编推荐: “我认为,作家就是那个对‘万事万物’饶有兴趣的人。”苏珊·桑塔格(1933—2004)说。作为一名批评家、写日记的高手、电影创作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她的人生似乎契合了这种理想。她的写作体裁广泛,实属罕见,而且写作涉及的话题不一而足,令人惊叹——包括文学、舞蹈、电影、绘画、癌症、艾滋病以及对战争报道的伦理探讨。很少有人以这样的方式捕捉到了20 世纪社会的脉动。这本全新的传记对桑塔格独特的生活和作品进行了审视。本书不仅追溯了她走过的学术生涯:从芝加哥大学到牛津大学、索邦神学院以及哈佛大学,而且探索了她的私人生活:她与·里夫短暂的婚姻(她17 岁成婚)、儿子的出生,以及后来她与诸位女士的情感纠葛。本书作者杰罗姆·博伊德·蒙塞尔(Jerome Boyd Maunsell)对20 世纪60 年代桑塔格在纽约的文艺生活进行了深入探究,追踪了她访问河内、古巴和中国的行程细节,考察了20 世纪70 年代她在瑞典和法国创作的作品,正是在这一时期桑塔格转向了电影创作。随后,本书详细讨论了桑塔格在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奇迹般的重生:历经70 年代罹患癌症的磨难后,她在小说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迸发出新的活力。这部传记将桑塔格的文艺成就和私人生活融为一体,呈现给读者一幅兼具私人生活的公众人物画像。借助于桑塔格的日记所提供的广泛素材,《苏珊·桑塔格传》以靠前的精准再现了桑塔格在爱情、婚姻、为人母和从事写作诸多方面的人生挣扎。对于任何关注文学史或文化史的人而言,这本书从本质上是对这位在文艺创作和评论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展开的重新评估。 精彩内容: “我认为,作家就是那个对‘万事万物’饶有兴趣的人。”苏珊·桑塔格(1933—2004)说。作为一名批评家、写日记的高手、电影创作人、小说家和剧作家,她的人生似乎契合了这种理想。她的写作体裁广泛,实属罕见,而且写作涉及的话题不一而足,令人惊叹——包括文学、舞蹈、电影、绘画、癌症、艾滋病以及对战争报道的伦理探讨。很少有人以这样的方式捕捉到了20 世纪社会的脉动。 这本全新的传记对桑塔格独特的生活和作品进行了审视。本书不仅追溯了她走过的学术生涯:从芝加哥大学到牛津大学、索邦神学院以及哈佛大学,而且探索了她的私人生活:她与·里夫短暂的婚姻(她17 岁成婚)、儿子的出生,以及后来她与诸位女士的情感纠葛。本书作者杰罗姆·博伊德·蒙塞尔(Jerome Boyd Maunsell)对20 世纪60 年代桑塔格在纽约的文艺生活进行了深入探究,追踪了她访问河内、古巴和中国的行程细节,考察了20 世纪70 年代她在瑞典和法国创作的作品,正是在这一时期桑塔格转向了电影创作。随后,本书详细讨论了桑塔格在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奇迹般的重生:历经70 年代罹患癌症的磨难后,她在小说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迸发出新的活力。这部传记将桑塔格的文艺成就和私人生活融为一体,呈现给读者一幅兼具私人生活的公众人物画像。 借助于桑塔格的日记所提供的广泛素材,《苏珊·桑塔格传》以精准再现了桑塔格在爱情、婚姻、为人母和从事写作诸多方面的人生挣扎。对于任何关注文学史或文化史的人而言,这本书从本质上是对这位在文艺创作和评论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展开的重新评估。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家兼评论家杰罗姆·博伊德·蒙塞尔借助于桑塔格的日记所提供的广泛素材,梳理撰写的有名学者、视觉评论家苏珊·桑塔格的传记图书。图书以靠前的精准再现了桑塔格在爱情、婚姻、为人母和从事写作诸多方面的人生挣扎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思考。 摘要: 涉世之初(1933—1950) 很终我们都要回到人生的起点。—苏珊·桑塔格,“美国公众的良心”(1978)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写过评论、电影剧本、小说、戏剧以及短篇小说。尤其是她的评论文章彰显了她对诸多领域极为广泛的兴趣:绘画、电影、舞蹈、戏剧、政治、摄影、歌剧以 及文学。文学一直是她的很爱。但是,她却没能为自己写一本传记,完整地讲述她的一生。其实,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年将不惑的她曾萌生过给自己写书的念头,打算围绕几个主题书写自己的人生。但终究未能动笔,这也许是因为她觉得为时太早。1 后来,特别是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据苏珊·桑塔格的儿子大卫·里夫(David Rieff)所说,她想写一本回忆录,不是要写她的一生,而是要写她人生中结下的友谊。桑塔格结识的、本可以写进这本回忆录的文艺界名流包括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伊丽莎白·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贾斯珀·约翰斯(JasperJohns)、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和保罗·泰克(PaulThek)等。2 可惜,这个想法同样未能付诸笔端,只好纳入桑塔格打算日后要写的书单行列。 但是,在她的有生之年,桑塔格的确出版过两部传记类作品:一部简短的童年回忆录《朝圣》(Pilgrimage )和一部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划》(Project for a Trip to China )。这两本作品反映了她童年时期的诸多方面,描画各有侧重。《朝圣》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40 年代后期,正值豆蔻年华的桑塔格前往洛杉矶登门拜访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故事。《中国旅行计划》聚焦于桑塔格的父亲以及她为自己的抢先发售中国之旅所做的准备。她的生命大抵就是在那片土地上孕育的。《朝圣》创作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发表在《纽约客》(New Yorker )上,作品透露出反讽、自嘲、鄙夷、诧异和窘迫的语气;而写作于20 世纪70 年代的《中国旅行计划》则呈现出幽默、悲怆、怀旧和忧郁的格调。这两部作品回顾了桑塔格两次不同的人生蜕变历程,揭示了她大量的童年生活以及她自己对这段生活的态度。 从青春萌动开始,桑塔格就一直保持着私下里写日记的习惯。到她去世的时候,她记的日记竟然大约有一百本。这些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她的生活和梦想:日复一日,她对书籍、人生体验、爱情、思想交流、求知、艺术和精神伴侣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热忱,叹为观止,堪称楷模。可以说,这是一系列大异其趣、纵横交织的人生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记渐渐成为她用来创作的工作簿,里面不但记录着她的生活及其所爱,也记录着她酝酿评论文章、故事和小说时的所思所想。日记中时断时续但一直坚持记录的文字片段还包括了她对自己家庭谱系的追根溯源,其中包括1957 年她即将24 岁时写下的两组回忆片断,并冠之以“童年纪事”。“纪事”由各种毫不相干的词段、印象和句子构成,组“纪事”并未按时间顺序罗列,第二组“纪事”分为两部分。两组“纪事”中逻辑序列的缺失恰恰忠实地反映了桑塔格在回忆往事时的本真情形,粗略地勾勒出一幅她年轻时的画像。 目录: Ⅰ 涉世之初(1933—1950) Ⅱ 婚姻手记(1951—1958) Ⅲ 纽约! 纽约!(1959—1965) Ⅳ 激进意志的风格(1966—1968) Ⅴ 置身于柏拉图的洞穴(1968—1975) Ⅵ 疾患的王国(1975—1988) Ⅶ 再次出发(1988—2000) Ⅷ 他人的痛苦(2000—2004) 作品选编 致 谢 图片答谢
— 没有更多了 —
本店暂时无法向该地区发货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