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地方性知识到生态文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地方性知识到生态文明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39.44 6.8折 58 全新

仅1件

湖北武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范长风 著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6243

出版时间2017-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05页

字数310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SC:9787517706243

上书时间2024-10-29

沈成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范长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人类学博士。研究领域涉及生态人类学、藏学文化、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以及摄制人类学纪录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科基金西藏项目,以及教育部、上海市等多项课题。
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东北部临潭、卓尼两县人民在严酷的生态压力面前,沿着冰雹带出现了文化信仰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跨村落、跨地域和跨民族的文化-生态组织,并采取一致行动抵御冰雹灾害,保护森林、草原和土地资源。正是由于文化-生态组织将古典生态思想与地方生态实践的活用,才发挥了很好的组织作用,创造了启迪现实的地方生态文明。
由范长风所著的《从地方性知识到生态文明--青藏边缘文化与生态的人类学调查》一书便讲述了青藏高原东北区域的汉藏文化相关内容。
摘要:
    关于族群理论的争论,学术界围绕着族群的认同、边界和互动关系展开,其分析和解释形成两种范式:原生论和情景论,也可表述为根基论和工具论;操作性的理论视角亦有“小生境”和“文化记忆”,这些范式和理论工具将有助于笔者解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汉藏互染”现象,我想通过当地的文化多样性的地方组织如何采借和传播地方性生态知识的过程,来解释族群间保持了怎样的边界和互动关系。从“钟摆”运动到流动的边界持原生论观点认为,族群是具有悠久历史并由原生纽带加强联系的人类群体,语言、宗教、种族和领土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原则。a
    人类学研究表明,原生维度在解释族群认同时缺乏灵活性和动态感。后出的情景论则强调族群认同的情景、不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理性原则。1950
    年,b
    利奇(Leach,2010\1954)研究了钦人社会在两种制度之间进行“钟摆”运动,来说明人类群体的边界并非由客观文化(如血缘、语言、边界等)决定,而是由主观认同确定。文化只提供形式,犹如社会的“服装”,文化差异不等于社会结构相异。利奇的研究大大刺痛了拉·布朗学派的“平衡论”主张,稍后的巴特(Barth)在20
    世纪60
    年代将情境论的族群研究推向高潮,给族群原生论带来颠覆性的打击。巴特对人类学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族群边界”这一概念,认为边界不是地理空间和领土之类的界线,而是社会界线。换言之,族群边界是思想深处的自识和他识,其作用不是分割人类群体的交往和互动,而是组织、沟通和结构化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a
    巴特把自我认同看作族群认同的关键,就是说每个族群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族群间的价值取向差异越大,族群互动的性因素则越多,某些冒犯行为可能会触发社会系统的张力,导致文化差异被强化。b
    巴特*富价值的发现在于他认识到,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性的社会组织,这一点区别于原生论观点。有差异并不妨碍共享文化的生成,利奇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巴特解释说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从利奇关于钦人在两个政治制度间的摇摆到巴特那种流动的边界,族群成员的内在价值和能动决策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笔者赞同情景论的分析有效性和解释力,因它比较贴近实际的族群互动状况,不同于原生论那种静态的和先入为主的理论预设。但是当我们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原生论和情景论并不是非此即彼,一个族群在其发展进程中总是处于变与不变之间,过分强调哪一个都会走向*端。在我看来,原生论与情景论皆为确认族群的标准,只不过前者是客观标准,后者是主观标准,标准本身并无问题,有问题的是标准的使用出现问题。许多中国学者都倾向于两者的综合,这当然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其
...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从青藏腹地到汉藏边缘
第一节 雪域果洛的藏人与环境
第二节 果洛牧民的信仰
第三节 雪域高原笔录:生计
小结
第二章 青藏东北边缘的三个族群及其环境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文化适应
第三章 作为环境与资源管理的文化景观――神山与圣湖
第一节 藏人的空间和环境认知
第二节 作为资源环境管理的神山圣湖景观
第三节 《山经》中的神异动物与山神
第四章 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与星团结构
第一节 人类学关于地方社会及其组织的研究
第二节 国家在边陲
第三节 龙神庙的分布与青苗会的层级
第四节 星团结构中的社会与国家的运行
第五节 自足的星团
第六节 “星团”之变
小结
第五章 族群边界、迎神赛会和军事景观
第一节 移民社会
第二节 青苗会的产生、分布与空间策略
第三节 仪式性空间策略与生产的空间管理
第四节 环境资源管理与生产领域的空间活动
第五节 文化空间的权力与争夺
小结
第六章 藏族“插箭”与汉人“扎山”
第一节 甘南地区藏族插箭仪式
第二节 洮州汉人的“扎山”仪式
第三节 宴家堡的“秋报愿”
第四节 仪式与地方社会的诸多关联
小结
第七章 景观面纱下的权力、认同与记忆
第一节 纳浪藏人的文化空间
第二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