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中国(全2册)
正版新书 新华官方库房直发 可开电子发票
¥
77.43
4.9折
¥
15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美)格兰姆·贝克(Graham Peck)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ISBN9787545550283
出版时间2020-05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808页
字数613千字
定价158元
货号SC:9787545550283
上书时间2024-10-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格兰姆·贝克(Graham Peck),毕业于耶鲁大学,曾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战争情报局(U.S.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工作。1935年,格兰姆·贝克第一次来到中国,就被中国深深吸引了,随即将两周旅行计划延长至两年,回到美国后撰写并出版了《穿越中国长城》(Through China's Wall)。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抱着毕生研究中国的决心,再次周游中国,并进行广泛采访与调查,详细记录所接触到的一切事与人,从军政要人、外国记者到底层老百姓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1950年,格兰姆·贝克将这段经历整理后以《战时中国》(Two Kinds of Time)之名出版,此书一上市就受到美国全社会尤其是军政两界的高度关注。
主编推荐:
1 美国作家、画家格兰姆·贝克匠心独运的精彩之作!2 作者于1940年第二次来到中国,用6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用客观、理性理想的文字和图画记录下真实的中国社会百态与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
3 战争持续、政治混乱、经济濒危、社会动荡……抗日战争证明了中国人民坚强隐忍、乐观向上、不屈服、不放弃的民族精神。
4 用冷静、真实、平和的方式记录亲身经历的一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社会和生活的真实状况,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伟大选择的诞生过程。
5 以世界发展的眼光,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深度剖析以美国为首的欧美世界在20世纪中叶是如何误读了中国。
6 欧美世界深入、仔细观察中国的经典作品,告诉世界只有看懂中国的社会与中国人的生活,才能看懂中国的发展与未来。
媒体评论:
格兰姆·贝克的《战时中国》以文字和手绘插图的形式,记述了作者于1949年中共建政前十年多次游历中国的故事。可谓沧海遗珠。——《大西洋周刊》 《战时中国》是一部内容广泛的编年史,管窥过去,值得推荐。——《中西部书评》 《战时中国》让我们有机会重温格兰姆·贝克的这部风趣而不失尖锐、又颇有影响力的中国抗战经典报道。——《中国史研究评论》阅读格兰姆·贝克的作品,美国人民终于明白中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战争时期究竟经历了什么。 ——《外交事务》杂志
内容简介:
1940年到1946年,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走访了当时中国十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并整理成书。贝克从香港出发,经柳州抵达重庆,又跟随路易·艾黎长住宝鸡,随后转至洛阳等城市,最后停留在北平。一路上,作者一方面记录了上至高级政府官员、部队军官商贾富户,下至工人、贫苦市民、农民、难民等不同人的生活和状态;另一方面,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情景,记录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侵略的战况,以及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状态的同时,贝克也写下了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等等。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比较,他敏锐地发现两个社会的差异性以及忽视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荒谬的结果。类似充满见识的分析全书随处可见。本书在美国出版后,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度被列为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参考书。对于当今的中国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具体生活,更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国难当头之际所展现出来的坚强隐忍、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品质。
摘要:
第一章
双重曝光
中国人对时间有种观念。他们认为:光阴如流水,人在时间中犹如静坐河边,面朝下游。背后的上游波涛象征未来,是看不见的,只有等它经过身边流向下游,成为过去时,才能被观察到。
据说,中国古代太平时期,有许多优美的园林就是按这种理念设计的。这些园林坐落在山坡上,有萦回的清流激湍而过,岸边开出几个开口,让水流到里面,每个开口旁布置一处舒适的座席。酒杯顺流而下,雅士静坐其边,随手取之。水流不可测,杯酒亦不可测,但他们只是面对下游美景,对未来不屑一顾,一味地沉浸在过去之中,直到夜幕降临,酩酊大醉。
1940年春,我来到中国时,原也是想以这种态度对待人生的,后来却发生了变化。原委还得从头说起。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35年秋天,当时我正准备环游世界,但手头只有在大学念书时靠卖画赚得的一点钱,因此,只打算在中国逗留两周就到别处去。可是这儿的异国情调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而且,对外国人来说,中国不仅生活舒适,而且物价便宜,于是原定的两周不知不觉就延长到了两年。在机缘巧合下,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我学会了汉语,熟悉了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身处异乡却无离群之虞。1937年末,日本大举侵华①,我带着要以研究中国为毕生事业的决心,暂时回到了美国。
1938年至1939年,我希望回中国去,把我当年见过的西南山民生活用图画记录下来。因为我相信,战事一起,大量外地人涌入,遥远的山区必定会迅速移风易俗。但我也明白,他们还会在那里,一时半刻不会消失。
1940年初,我再度踏上中国国土,当时我对国民党的认识深受美国新闻界正面报道的影响。所以我当时想进入宣传部门或者慈善机构工作,那里欢迎外国人加入。当时,我已写了一部有关上次中国之行的书,挣到的钱足够我再旅游两年,再写本书。我的主要目标是坐在中国的“时间之河”侧旁,观察从身后漂浮而来的人,把掠过我身边的任何有趣味的事情都记录下来。
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有着与传统文化深厚的中国截然相反的时间观、人生观。他们认为,人应该昂首面向未来,对过去则可以听任其消逝在身后。而且,还不应满足于静观未来。就我们富有野心的西方传统来说,人是可以主动开拓未来,或可让未来因自己而动的。我们不像一位滨河静坐的看客,而像是飞行员。
看客或许会对飞行员提出异议:过去可知,未来难料,舍可知而求难料,航程便不免盲目而危险。我同意这个观点。
后来那几年,我在中国逗留时,美国已被卷入太平洋战争。局势已经明朗化,不管是否情愿,谁也无法再把自己看成滨河静坐的看客了。珍珠港事件时,我侥幸身处非敌占区,不久又在美国战争隋报局获得了职位。由于我的工作是观察与报道,这就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搜集材料的机会,能够比较方便地去了解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到底遭遇了什么,美国对中国又到底做了些什么。
原子弹爆炸了,太平洋战争结束了。种种迹象表明,虽然侵华目军退去,但中国人的内战却箭在弦上。美国与苏联很可能会因此而被卷入一场灾难性的世界大战,那很有可能是毁灭人类的最后战争。
...
目录:
上册:
第一部香港 柳州 重庆
第一章|双重曝光003
第二章|不祥之兆011
第三章|乌云滚滚033
第四章|循环往复059
第五章|难以形容的微笑093
第六章|物以类聚127
第二部工合 中条山战役
第七章|驱车北上163
第八章|虚情假意189
第九章|石洞封印221
第十章|洛阳劫难261
第十一章|战火余烬301
第十二章|城乡之间327
第十三章|日军退潮353
下册:
第一部美国人和老大难
第一章|同床异梦003
第二章|共鸣箱027
第三章|老板与酬金049
第四章|软弱的支柱067
第二部美国空军见闻
第五章|鸟瞰中国97
第六章|树丛中的人121
第七章|真理是我们的武器147
第八章|漫长的一天185
第九章|收获的田野223
第三部决定性的时刻
第十章|史迪威事件265
第十一章|几个“小人物”281
第十二章|机械长龙305
第十三章|莫回头327
第四部结局
第十四章|一场灾难355
第十五章|跳出油锅393
— 没有更多了 —
全新正版 提供发票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