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诗歌史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代诗歌史论

17 6.8折 25 九五品

库存15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家治

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9787806595268

出版时间2003-11

版次 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定价25元

上书时间2013-05-06

槐市轩

十七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古代诗歌史论
原价: 25.00元
作者:郑家治
出版社: 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1日
ISBN:9787806595268
字数:
页码:
版次: 第1版 
装帧:
开本: 32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古代诗歌史论》将介绍: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主要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诗人和作品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而且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向占有特殊和显著的地位。 
内容提要
暂无
目录
  第一章 古代边塞诗歌兴衰嬗变论略上篇 古代边塞诗歌兴衰嬗变史一、边塞诗歌的孕育期——先秦两汉的征戍诗二、边塞诗歌的形成期——魏晋南北朝三、边塞诗歌的繁荣期——隋唐(一)边塞诗歌的发展期——隋及初唐(二)边塞诗歌的繁盛期——盛唐(三)边塞诗歌的延续衰弱期——中晚唐四、边塞诗歌的衰微嬗变期——宋元明清(一)两宋的宋夏征战诗与抗金复国诗词(二)元代的西征诗与扈从诗(三)明代的塞防诗与海防诗(四)清代的西域边塞诗与东南反帝爱国诗下篇 边塞诗歌兴衰嬗变论一、英雄主义——边塞诗歌的最高精神境界二、爱国主义——边塞诗歌的不朽主体三、人道主义与感伤情调——边塞诗歌的情感内蕴四、北方气骨——边塞诗歌的主要风格及美学追求第二章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概论上篇 古代爱情诗歌纵向浏览一、先秦两汉——爱情诗歌的奠基期二、魏晋南北朝——爱情诗歌的发展变化期三、唐五代——文人爱情诗歌的全盛期四、宋元——爱情诗歌的变化发展期五、明清——爱情诗歌的衰微期下篇 古代爱情诗歌散论一、中国古代爱情诗歌分类二、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作者三、历代对爱情诗歌之评价四、中西古代爱情诗歌比较第三章 古代山水田园诗论略上篇 山水田园诗兴盛史一、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奠基期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成熟繁荣期三、宋元明清——山水田园诗的延续嬗变发展期(一)宋代——山水田园诗的延续嬗变期(二)元代——山水田园诗的新变期(三)明代——山水田园诗的停滞期(四)清代——山水田园诗的复兴期下篇 山水田园诗兴盛论一、华夏风光美——山水田园诗的永恒客体二、文人心态录——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主体(一)爱国之情——山水田园诗的高亢主调(二)儒释道融合的山水意识——山水田园诗最深沉的内蕴(三)兼济不成而求独善的忧患意识——山水田园诗最婉曲的情感三、古典意境美——山水田园诗美的理论总结四、结语第四章 魏晋以前古体诗歌体式嬗变简论一、中国诗歌起源阶段的体式二、四言诗与《诗经》三、六言诗与“楚辞”四、两汉及魏晋五七言诗的发展五、诗歌体式变化的内因探讨第五章 乐府诗歌兴衰简论一、汉乐府——乐府的创始期二、魏晋六朝乐府——乐府的发展变化成熟期三、唐代乐府——乐府的全盛期四、五代以后的乐府——乐府的衰弱期五、乐府与古体诗的区别简说六、乐府诗歌兴衰的原因简论第六章 近体诗词曲发展嬗变论略一、齐梁以前的自然声律、对偶(一)两汉以前诗歌的篇制、对偶、声韵及节奏(二)魏晋时期声律的发展二、齐梁声律论及齐梁体(一)齐梁人对声律的论述(二)齐梁体体式特点简述三、近体诗的产生发展及体制(一)近体诗对齐梁体的改造(二)近体诗各体的形成过程(三)近体诗的基本格律简述四、词的产生发展及体制(一)词的别名简释(二)词的形成原因辨析(三)词的体制特点简介五、散曲的产生发展及体制(一)散曲名称简析(二)散曲形成原因辨析(三)散曲体式简介(四)散曲体制特征简论六、余论:近体诗长盛的原因第七章 “风骨”说形成嬗变论略一、风、骨及风骨的原始义、比喻义二、刘勰的文章风骨说三、钟嵘的诗歌风骨、滋味说四、陈子昂的诗歌风骨、兴寄说五、殷璇的诗歌风骨、兴象说六、风骨说的内蕴及兴衰第八章 古代意境说产生发展论略一、王昌龄的原始意境说二、唐末以后的变体意境说(一)晚唐司空图的韵味说(二)宋末严羽的兴趣说(三)清初王士祯的神韵说三、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四、对意境说的总体简评第九章 古代诗歌地域影响说论略一、社会诸因素对文学及诗歌的影响简论二、诗歌地域影响说发展形成简述三、地域对诗歌风格的影响新论四、四大地域经济文化带诗歌风格简论(一)中原经济文化带的诗歌风格(二)长江经济文化带的诗歌风格(三)河朔边塞经济文化带的诗歌风格(四)东南沿海经济文化带的诗歌风格第十章 诗教与教诗简论一、先秦儒家原始诗教二、汉儒的诗教三、汉以后儒家诗教的嬗变分化四、教诗的现代意义与学诗的关系五、教诗的基本方法及策略第十一章 对20世纪传统诗词嬗变发展的思考一、20世纪传统诗词的基本评价二、对传统诗词断续原因的反思三、对传统诗词存在嬗变发展的内外因的思考四、新世纪诗词如何承革发展第十二章 功利与美的关系简论一、从美的本质的角度探求功利与美的关系二、从审美过程研究美与功利的关系三、从美的不同形态说明美与功利的关系后记 
作者介绍
  郑家治,西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文摘
  下篇边塞诗歌兴衰嬗变论上面纵向浏览了古代边塞及征戌诗歌,且联系诗歌的社会、时代背景简述了其兴衰嬗变史。据此,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分类总结。古代边塞诗从作者的角度,可分为无名氏民歌与文人诗歌。无名氏边塞民歌集中在先秦《诗经》之风雅、两汉乐府及北朝乐府中,此后便极少出现了。边塞民歌几乎全是自言体,或写征战的经历,或写战争的残酷与痛苦,或揭露军中的黑暗与不平,更多的是抒发征夫思乡思亲之情及戎妇思念征夫的哀怨,很少描写边塞风—物,如从征诗、戍边诗、征夫诗、戎妇诗。因为作者是普通百姓及无名下层文人,故视野不大开阔,很少涉及战争及国家全局的作品;所思不大深刻,较少题旨丰厚深曲的作品;也不大讲究文采,风格较为质朴、单一。但叙述描写真实鲜活,情感真切,有什么写什么,敢想敢怨敢怒,诗中虽不乏献身报国精神,但多表达怨战、反战思想及结束战争平安回乡与家人团圆的渴望。边塞诗的文人作者队伍庞大而复杂,既有帝王、贵族、军政大员,也有从军的文士及善诗的将领,还有关心边塞征战、国家安危的普通文人志士。文人诗歌中有亲自从军出塞而写自身见闻经历体验的自言体,亦有代征夫戎妇言情的代言体及主要为诗而诗的模仿之作;后者历代皆有,南朝文人边塞乐府及明中叶文人边塞乐府之中尤多。文人边塞诗或歌颂国家武功之盛及战争的胜利,或描写从征经历与战争的激烈,或描写边地军中的寒荒与痛苦,或抒发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或抒写抗敌报国不遂的悲愤,或自道从军戍边博取功名的心曲,也如民歌一样抒发思乡思亲之情,还代征夫戎妇抒发相互的思念与哀怨,但数量最多的是描写边塞风物的作品。因为即便是从军出塞的一般文士,他们与普通的士兵征夫相比所受伤亡的威胁与生活的艰难要少得多,有欣赏边地风物的闲暇与心绪,且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与诗歌艺术水平,故而能以审美的眼光与兴趣来猎奇审美,写出大量的表现边塞风物及情怀的作品。就内容讲,他们的诗歌有以叙述见长的作品,有以抒情为主的战歌、颂歌、凯歌、壮歌、悲歌、怨歌、哀歌,以及大量以描写见长的边塞风物诗。与百姓及无名文人相比,他们的视野较为开阔,有不少涉及战争及国家全局的作品:思虑较为深刻,常描写叙述议论多种表达手法相兼,有不少题旨丰厚深刻的大作力作;多讲究文字的锤炼,艺术性较强,诗风或雄浑壮烈,或豪放高昂,或雄奇瑰伟,或慷慨悲凉,或沉郁深厚,或博大开阔,或古拙峭拔,或朴实清新,或婉曲流利,或典雅雍容,重阳刚而不乏阴柔,可谓百花齐放,佳妙纷呈。文人诗歌与民歌乐府相较,虽不乏叙述描写真实鲜活,情感真切的作品,但不少作品或因缺乏经历体验而虚假浮泛,或因为尊者讳而不敢说不敢怨不敢怒,便文过饰非,一味歌颂,甚至歌颂斩杀无辜及穷兵黩武。上篇山水田园诗兴盛史一、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奠基期严格地说山水田园诗是以题材为标准划分出的山水诗与田园诗两类不同诗歌,但是写山水多涉及田园,写田园亦必涉及山水,兼写二者之诗人居多,独长一种者甚少,且二者源流相同,美学追求相近,故古人常将山水诗与田园诗合在一起加以论述。笔者亦将其合而论之,该分论处则大略分论。山水田园诗的兴起,最早可以上溯到古代农事歌谣的产生。远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中华民族已建立了发达的锄耕农业,生活于山水田园之中,故远古就有《遂草木》、《奋五谷》之类反映农事的诗章。《诗经》中有《豳风七月》、《齐风甫田》、《小雅大田》之类农事诗。然诗中反映的是大规模奴隶劳动的情景,难以看出诗人的个性,田园景物在诗中不多见,山水景物更少见。诗中偶然出现的写景句子如《桃夭》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河广》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溱洧》的“溱与洧,方涣涣兮”,《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伐木》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沔水》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节南山》的“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崧高》的“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写田园山水草木花鸟,有的写得十分出色,但到底不是主要题材,仅是为比兴,或为渲染气氛,处于陪衬地位。“楚辞”中亦有不少写山水风光的名句,如《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狄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但也是为了渲染气氛,寄寓情感,不是主要题材。汉代诗歌本不发达,汉乐府如《战城南》的“水深激激,蒲苇冥冥”,《长歌行》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无名氏的古诗如《青青河畔草》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葵”,亦与《诗经》、“楚辞”写山水田园景物的手法、风格及作用相似。从《诗经》到建安近千年,我国山水依旧,田园风光是一天比一天美,但田园诗却很少,更没有山水诗。其原因首先是其时生产力与后世相比还不甚发达,诗歌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无暇留意山水田园之美,更难及山水田园之妙。其次是其时诗歌还未成熟,尤其是古代诗歌意境说还未产生,文学(主要指诗歌)还未进入自觉时代,真正的文人诗亦未正式产生,因此以描写山水田园来外化人格、寄寓理趣性灵心态的追求意境美的高层次的诗歌便不可能产生。且先秦至汉代诗多民歌,诗人多是普通百姓,他们因生活及文学水平的制约,无暇欣赏也无法描写表现山水田园之美。再次,其时时代的主导思潮是重人事重现实的前期儒家思想,儒家诗学的中心是“言志”,目的是“发乎情止乎礼义”,受此影响也不可能产生写景物重内蕴的山水田园诗。最后,其时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与南方相比,山水田园之美是较为逊色的,受审美客体影响,也不可能产生较为成熟的山水田园诗。纵向考察,山水田园诗恰须此四者并具才可能产生并走向成熟。古代第一首较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观沧海》,诗写北方山水大海,诗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描写寓志寄情,且视野开阔,意境雄阔,风格健朗豪爽。到东晋南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进一步南移与东南的进一步开发,庄园经济的发展,门阀士族游览山水田园避世乐世以成风,玄学、释道思想的兴盛及儒释道思想的初步融合,文学自觉时代的来到,意境说的萌生,士族诗人群体的出现,山水田园诗作为独立的诗歌流派与完整的艺术形式正式出现在古代诗坛上。东晋南朝诗人几乎都写山水田园诗,其中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最为著名,既肇其源,又奠其基。下面拟作先合后分的具体论述。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空前黑暗,血腥的现实使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逐渐崩溃,且玄学、释道思想随之初兴,士人或超脱现实,走向上帝,或耽于美人醇酒,或走向自然而享受南方山水之乐趣,于是两晋南朝便有竹林七贤与宫体诗人,还有玄言诗人与山水田园诗人。不过士人们不能完全忘怀“修齐治平”,更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于是诗中便有矛盾与痛苦。相比之下,走向上帝遁入空门过于枯寂难耐,耽于美人醇酒又较下劣,而走向自然与享受自然之乐则既不枯寂难耐又较为清雅,故山水田园诗成为时尚,是诗坛最有活力与影响最为深远的流派。陶渊明与谢灵运因社会地位与生活经历的不同,虽同受时代及思潮的影响,但诗歌创作的路子与成就却大不相同。二、文人心态录——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主体华夏历史悠久、一统时间长为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审美时间,美丽风光为古代诗人提供了审美空间,创作出至美的山水田园诗。西方风光也自具美的特色,为何其山水田园诗远不如中国兴盛,且其内蕴远不如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那么深远婉曲复杂有味呢?除了前文所说审美时间的限制影响了审美空间外,更重要的是审美主体的原因,即古代文人心态的原因。(一)爱国之情——山水田园诗的高亢主调以名山大川为筋骨血脉,以田园为肌肉的神州大地是华夏民族获取生活资料赖以生存的源泉。山水田园哺育人,人必热爱山水田园,产生一种深沉的山河之恋、乡土之情。这种山河之恋与乡土之情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愈益浓烈,到民族国家形成时便成为爱国主义崇高感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爱国主义最终形成。反过来,古代山水田园诗人又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之下遍游山水,饱览田园,讴歌华夏风光,创作出优美的山水颂歌,使山水田园诗获得很高的思想意义,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亦为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遥远的上古时代,华夏民族就有许多祭祀山川、旅游、隐逸的传说。黄帝游天下,封禅五岳;巢父、许由因自标高洁不受天下而遁迹山林;虞舜东巡狩,登南山,观河渚,南巡苍梧而死,葬于九嶷山;《诗经周颂殷》歌颂武王克商,天下统一,疆域辽阔,群山环岳,百川汇河的壮美景象;魏武侯游于西河,赞叹“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孔子游缁维之林,坐杏坛之上,又出游少源之野、戎山之上,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著名观点;屈原在《招魂》中描绘楚国“川谷径复,流潺湲些。光风转蕙,汜崇兰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以故国山川美胜,光景可人,呼唤楚王之魂归来。六朝以后山水田园诗大盛,歌颂描写山水田园以表山河之恋、故土之情的作品不胜枚举,借山水直抒爱国之情的作品也纷至沓来。高适有“礼乐光辉盛,山河气象幽”之颂(《奉酬睢阳李太守》);储光羲作《游茅山诗》五首,极写茅山风光的清美与野逸的情趣,诗中“此意在观国,不言志远游”,“天地朝光满,江山春色明”,意在歌颂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杜甫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之叹(《春望》);陆游抒“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之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文天祥有“不上峨嵋二十岁,重来为堕山河泪”之恨(《采石》);高启高唱“江山相雄不相让,胜形争夸天下壮”,“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元代周伯绮“高岭出云表,白昼生虚寒……涧谷深叵测,梯磴纡百盘……汉唐所羁縻,今则同中原。大哉舆地图,垂创何其艰;张皇我六师,金汤永深固”(《野狐岭》),为军威盛大、国势宏张、疆土广大、山河永固而歌。清查慎行随康熙巡游兴安岭,写了四首《登绝域远眺》,其一云:“舆图远辟大兴安,凤舞龙回气郁蟠。半岭初云辅大漠,乔木落叶依高寒。丹青不数东南秀,俯仰方知宇宙宽。万里乾坤千里目,欣从奇险得奇观。”诗情感真挚,描写生动,歌颂了康熙时国家统一强盛局面。魏源唱“雄山尚作窥边势,古涧难平出塞声”(《居庸关》)。……这些诗或写山水田园之美以歌颂国家统一强盛,或写山河之痛,抒发捐躯报国的凌云壮志;或借山水形胜,寄托国家民族兴亡之悲慨。说它是山水诗可,说它是爱国主义抒情诗或许更为恰当。 
媒体推荐
暂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