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5

28.6 6.8折 42 九五品

库存13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段渝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ISBN9787807524564

出版时间2009-10

版次 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定价42元

上书时间2013-05-06

槐市轩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巴蜀文化研究集刊5
原价: 42.00元
作者:段渝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ISBN:9787807524564
字数:
页码:
版次: 第1版 
装帧:
开本: 16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5》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办 
内容提要
暂无
目录
  ·理论探讨·古史研究的材料、理论和方法·巴蜀文化与中国文明·戎夏同源说——黄河文明探源之二略论古蜀与商文明的关系试论杜甫的战争观·三星堆、金沙与巴蜀文化·从三星堆文化看古代文明的本质特征试论金沙文明对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巴蜀考古研究·巴蜀文化在西南地区的辐射与影响西南地区用杖习俗研究·巴蜀文学研究·扬雄“四赋”时年考唐代蜀中赋简论《十抄诗》与晚唐五代巴蜀文学浅论前后蜀诗坛的形成前后蜀作家考略贯休交游考略苏轼渔父词研究·巴蜀文献研究·《听雨楼随笔》与相如、文君文化研究《北梦琐言》与五代实录·巴蜀儒学研究·文翁化蜀对儒学传播的推动意义司马相如与儒学司马相如受学说辨析对司马相如成名与文翁化蜀关系的再认识——以《三国志·秦宓传》所录秦宓致王商书信为重点蜀石经产生原因试探一代大儒刘沅及其《槐轩全书》·民族、民俗与语言研究·弃稷解——探寻《大雅·生民》中的史前民俗先秦巴蜀地区百濮和氐羌的来源欧洲人眼中的大凉山罗罗从名词重叠与儿化看成都官话对新都客家话的影响·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先秦南方丝绸之路与巴蜀对外文化交流的材料和研究南方丝绸之路早期商品交换方式变更考——从滇人是否使用贝币谈起中外古文献所见中国西南的早期国际交通商代中国西南青铜剑的来源中国西南地区海贝和象牙的来源盛览、张叔从司马相如受学说辨析·中外文化比较·成都城市聚合形成模式的中外比较从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比较看古代文明可持续发展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城市对外贸易中军事行动的地位和作用比较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二)有关古蜀历史文献的传承和改造先秦汉初有关古蜀历史的文献材料,因角度不同,涉及范围有异,因而星星点点,犹如断简残篇,仅能反映古蜀历史的某个或某些片断。  《尚书·牧誓》记载蜀人为西土八国之一,参与武王伐纣,誓师商郊牧野,但具体史事则语焉不详。《逸周书·世俘篇》记载武王派辛荒伐蜀,辛荒全胜而归,但此蜀为谁家之政权,并无交代。《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周成王大会诸侯于成周,蜀人以其方物“文翰”进献周王室。《世本》、《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史籍涉及对古蜀先世的追溯及与黄帝、颛顼的关系,然而问题纷繁复杂,歧异乖巧之处太多,难以遽定。《左传》对蜀未置一词。《战国策》则有专章叙述秦灭蜀的史事。汉晋文献所述古蜀历史,较之先秦要详细得多,其中的基本材料多因袭传抄自先秦文献,另外的材料则摭拾于传闻,或史家一手改造。《大戴礼记·帝系》是记述中国古史系统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中记述了黄帝系统与蜀山氏的关系。这个古史系统,在《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史籍中得到传袭。而《帝系》的材料来源则是多方面的,早于它的《世本》、《吕氏春秋》、《竹书纪年》,甚至尚未最终成帙的《山海经》等,都可能是《帝系》的取材之处。所以那些存在于先秦文献之间的明显矛盾,在《帝系》中得到了并不和谐的协调与整理。传抄必有变异,晚出必有增删。至晋,先秦流传下来的古蜀历史系统,内容又有变化和增添,无论《帝王世纪》还是《华阳国志》,均不例外,不仅明显地增加了若干枝节,横插进若干个后起的人王,而且政治史方面的内容明显增加。如果说,先秦文献偏重于世系追溯和史事记录,那么,汉晋文献则偏重于政治史记载和政治关系描述,而后者多难查找凭据,臆造成分相当多。(三)有关古蜀历史文献的材料来源传世或一度佚失而经后人加以辑录的有关古蜀史的文献材料,大多出于中原人士之手。其中,成书于先秦的政治与战事等材料,应直接取材于列国与古蜀发生各种关系的史实,大多数应来源于先秦列国的官方文献,如《秦记》、鲁之《春秋》之类。但这类文献多数是“文略不具”,仅记事件本身,而不详其原委,更不追根溯源,所以从中很难查知古蜀历史的全貌。另一方面,如像《尚书》、《逸周书》、《左传》、《世本》、《竹书纪年》一类先秦史籍,均属中原文化系统,《大戴礼记》、《史记》亦然。而在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系统与古蜀文化系统,在历史、民族、地理、政权,以至民风民俗等若干方面和心理素质方面,差异甚大,隔阂甚显,相互之间了解并不太多,难以知其详。在文化差异条件下,由中原人士所记的蜀史,也不可能做到完备翔实,除一些实录性质的史事外,包括世系构拟等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究竟如何,值得加以认真稽考。至于《世本》、《大戴礼记·帝系》一类专门记述古史世系之书,当中对中原古国世系的记载,很多是依凭如像楚国之《世》一类列国谱系而写成,可信程度较高。但因年代久远,“弗能记其事”,出现的模糊以至牵强,也不可避免,所以抵牾甚多,使人无所适从。司马迁 
媒体推荐
暂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