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限创新:35岁之前改变世界的全球科技精英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9787115472212 人民邮电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极限创新:35岁之前改变世界的全球科技精英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9787115472212 人民邮电出版社

当天发货,正版,品相一般都没问题。凡是套书,价格异常便宜的,可能是一本书的价格。

20.3 2.9折 69.8 九品

库存6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2212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972056794799652871

上书时间2024-11-07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著的《极限创新(35岁之前改变世界的全球科技精英)》通过挖掘科技创新背后这一群有梦想也有忧虑和野心的年轻人,他们在一个问题上研究多年才找到突破的方法,他们跨越身体、心理、技术……极限寻找到解决方案。希望对这些科技创新者的描述,能让人感受技术的研究范畴有多广阔,以及未来即将发生什么!

作者简介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于1899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刊,是世界上历史zui悠久,也是影响力很大的技术商业类杂志。内容覆盖广泛,涉及互联网、通信、计算机技术、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和商务科技几大领域。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每月有超过300万来自科技和商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与ling袖,通过网站、手机应用、平面杂志以及各种活动组成的传播平台,分享前沿科技资讯。 
目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拥有英文、中文、西班牙文、德文、意大利文等不同语言的9个国际版本,读者涵盖147个国家。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重点关注新兴科技及其对商业和社会的巨大影响,为科技人士及商业ling袖提供前瞻性的资讯和独到深入的行业趋势研究分析。目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已经脱离了最初的杂志形态,已经成为以数字科技和线下活动驱动的全球ding尖的科技创新社区。 
每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都推出3个榜单,分别为年度“10大全球突破性技术”,年度 “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以及年度“50大创新公司”。 

DeepTech深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新兴科技的内容、文化和服务独立品牌,同时也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大陆地区官方合作伙伴。



目录

Inventors 发明家

 

用最简单的高科技解决最棘手的停电难题 塔努加·加努(Tanuja Ganu) 

 

大数据时代的“先知” 吉拉·拉丁斯基(Kira Radinsky)

 

用胶水修复孩子的心脏 玛丽亚·佩雷拉(Maria Nunes Pereira) 

 

用“电子皮肤”感受人生 鲍哲南(Zhenan Bao) 

 

敲开人工智能大门的“早慧少年” 陈云霁(Yunji Chen)

 

为计算机安上“眼睛” 杰米·肖顿(Jamie Shotton) 

 

下一场计算机交互革命 李镇河(Jinha Lee)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制药工厂 卢冠达(Timothy K. Lu) 

 

汗水与梦想 高伟(Wei Gao) 

 

在苹果和谷歌之间寻找设计的价值 马特·罗杰斯(Matt Rogers) 

 

让人工智能走进国人的生活 吴恩达(Andrew Ng) 

 

语音安防的守夜人 维杰·巴拉苏巴拉曼尼晏(Vijay Balasubramaniyan)

 

光影记录的新方式 吴义仁(Ren Ng) 

 


 

Entrepreneurs创业家

 

新机器人时代的缔造者 梅隆尼·怀斯(Melonee Wise) 

 

车库里的亿万富翁 帕尔默·拉奇(Palmer Luckey) 

 

增强现实增强你 梅龙·格里贝茨(Meron Gribetz) 

 

野百合的春天 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 

 

看不见的太阳能电池 迈尔斯·巴尔(Miles Barr) 

 

一个颠覆性科技先锋的自我修养 巴拉吉·斯里尼瓦桑(Balaji S. Srinivasan) 

 

打造基于搜索的商业生态 拉里·佩奇(Larry Page) 

 

她的医疗生意 希瑟·鲍尔曼(Heather Bowerman) 

 

让人更放心的在线支付 马克斯·列夫琴(Max Levchin) 

 


 

Pioneers科技先锋

 

基因“刀客”的科研传奇 张锋(Feng Zhang) 

 

新型核反应堆的艰难创业之路 莱斯利·迪万(Leslie Dewan) 

 

纳米医学的伪装大师 张良方(Liangfang Zhang) 

 

小贴片的大效果 顾臻(Zhen Gu) 

 

将阳光变为燃料 杨培东(Peidong Yang) 

 

让机器人学会学习 塞吉·莱文(Sergey Levine) 

 

打破阿尔茨海默病的魔咒 伊丽莎白·莫尔米诺(Elizabeth Mormino)

 

“爱玩”的科技创新者 伍晖(Hui Wu) 

 

“逃学”的基因天才 赵柏闻(Bowen Zhao)

 

新材料解决世界难题 朱嘉(Jia Zhu)

 


 

Visionaries远见者

 

优化世界最庞大的能源系统 陈启鑫(Qixin Chen) 

 

更好的机器学习,更好的人工智能 伊利亚·苏特斯科夫(Ilya Sutskever) 

 

为无人机打造最强大脑 乔纳森·唐尼(Jonathan Downey) 

 

玩出来的新型社交网络 埃文·施皮格尔(Evan Spiegel) 

 

站在城市大数据之巅 郑宇(Yu Zheng) 

 

“神童”的能源梦想 丹妮尔·方(Danielle Fong) 

 

他是如何发明智能手表的 埃里克·米基卡夫斯基(Eric Migicovsky) 

 

像激光一样专注的远见者 西加尔·卡多赫(Cigall Kadoch) 

 


 

Humanitarians 人文关怀者

 

献给创造力的廉价电脑 埃本·厄普顿(Eben Upton) 

 

通信时代的“普罗米修斯” 柯蒂斯·海莫拉(Kurtis Heimerl) 

 

皮肤上的“黑科技” 鲁南姝(Nanshu Lu) 

 


 

附录 2017 年TR35入选人物

 




内容摘要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MIT Technology Review35,简称TR35)是科技领域影响较大的青年人才榜。

 

自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在世界范围内评选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涵盖领域包括生物医疗、智能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这份世界级权wei性榜单旨在寻找从事创新科技研发、科技应用和商业发展的青年人才,给予这些青年创新者足够关注,激励他们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榜单的目标是评选出被认为有可能改变世界的全球范围内极有才华且极富创新精神的35位年轻技术研究创新者或企业家,所挖掘的新人及其项目都极富创新性,不少人后来都成为风云人物,包括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雅虎创始人杨致远、Linux之父林纳斯·托瓦兹、伊利诺伊大学的材料科学家约翰·罗杰斯、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iRobot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海伦·格莱纳,以及PayPal创始人马克斯·列夫琴等,每个获奖者都在各自的领域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们代表了商业与科技的创新精神。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一直关注的是技术、突破、惊喜,以及那些可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意外发现。每年评选全球35位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青年,就是提醒我们,在所有那些创新背后是一群有梦想也有忧虑和野心的年轻人。有时他们纠结于不知道要寻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本书从多年评出的榜单人物中筛选出较具代表性的全球青年科技创新者并挖掘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让读者能看到TR35人物中所代表的科技与商业创新,不止是诠释他们创新的成果、背景,更能全方位梳理全球科技及商业的变化。希望对这43位科技创新者的描述,能让人感受技术的研究范畴有多广阔,以及未来有可能发生什么!

 




主编推荐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张首晟,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俊峰倾力推荐。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鲍哲南等数十位科技创新标志性人物的创新之路。 

 


 

源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科技精英创新启示录,在发现下一个重大技术创新之前,先发现技术革新的拓疆者。在科技改变世界的今天,你必须研究创新的路径,突破极限之后找到科技创新的独特方法。 

 


 

这些技术革新的拓疆者,产业格局的缔造者,未来世界的颠覆者,研究创新的路径,在突破极限之后找到科技创新的独特方法,以耀眼的成就诠释了科技、青春、才华的魅力。 

 


 

《极限创新:35岁之前改变世界的全球科技精英》通过挖掘科技创新背后这一群有梦想也有忧虑和野心的年轻人,他们在一个问题上研究多年才找到突破的方法,他们跨越身体、心理、技术……极限寻找到解决方案。希望对这些科技创新者的描述,能让人感受技术的研究范畴有多广阔,以及未来即将发生什么! 

 




精彩内容
课上的出色表现,大二暑假就进入了薛奇教授的实验室。薛教授的配位化学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高分子复合材料。在那里,鲍哲南第一次接触到正式的科研项目。据她自己回忆:“第一次接触到高分子的化学材料足在薛奇老师的实验室中,实验结果产生了一种黏稠的东西,这让最初对化学懵懂的我开始对它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我可以想象它运用到橡胶或者生物工程上的前景。”正如南京大学化学楼的牌匾上所镌刻的那样,“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这是我国配位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戴安邦教授倡导的育人方法。也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鲍哲南如饥似渴地努力汲取着养分,为她以后的科研征程积蓄力量。
1990年,还在读大三的鲍哲南跟随姐姐一起移民到美国。当时还不到20岁的她一边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一边还要打两份工维持生计。她用20天的时间复习了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RecordExamination,GRE),并考出了令人惊异的分数。加上本科三年在南京大学取得的优异成绩,学校研究生录取委员会决定不需要她本科毕业,破格录取她为研究生。为了能够了解化学交叉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动态,鲍哲南选择了师从华裔高分子化学家于鲁平,在国际最前沿的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P18-1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