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到今生读已迟 黄德海 9787506393942 作家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书到今生读已迟 黄德海 9787506393942 作家出版社

实物图片,当天发货。

13.3 3.5折 38 九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德海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3942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972060087835803661

上书时间2024-11-06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为谁写作?(代后记)

 

据汉娜·阿伦特说,瓦尔特·本雅明的理想,是“写一部通篇都是引语、精心组合无须附带本文的著作”。这样一本著作,“将残篇断语从原有的上下文中撕裂开来,以崭新的方式重新安置,从而引语可以互相阐释,在自由无碍的状况中证明它们存在的理由”。不用说写一本著作,即使要在很短的篇幅内谈论“为谁写作”这样一个问题,这个要求也太高了。退而求其次,试把眼见所及的言辞,缀合成篇。

 

1751年,卢梭的《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出版。在这篇为法国第戎科学院有奖征文撰写的文章里,他谈到了为谁写作的问题:“每个艺术家都想得到赞赏。同代人的赞誉,乃是艺术家的酬报中最珍贵的部分。如果不幸在他生活的民族和时代里,闻名一时的学者竟让一群轻浮的年轻人左右他的文风,杰出的诗剧被人遗忘,美好的音乐遭人鄙弃;在这种情况下,他怎样去博得人们的称赞呢?他只好把他的天才降低到他那个时代的水平;他宁肯作一些在他活着的时候招人喜欢的平庸篇什,也不愿写在他死后很久才享盛名的杰作。”

 

在这段文字之后,卢梭直呼伏尔泰的本名,责问他:“为了故作风雅,你牺牲了多少强壮有力的美?为了炫耀你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所能表现的风流才华,你少写了多少伟大的作品?”那么,表现强壮有力的美,写出伟大的作品,却不是为了博得同时代人的赞誉,究竟是为了谁呢?

 

对卢梭本人来说,这大概不是什么问题。他在序言里已经坚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绝不为当代追随风尚的读者写作:“我既不打算取悦那些才俊,也不想讨好各位名流。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些屈从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国家和他们的社会风向的人……既然想超越所生活的时代,就不能为这样的读者而写作。”卢梭的这一意志,有尼采遥相呼应。在《敌基督》前言里,尼采写道:“本书属于极少数人。这些人中也许已经没有谁还活着……我怎么可以让自己混同于今天已经长出耳朵的人?惟有明天之后才属于我。有些人死后才出生。”

 

为未来而写作,不光两个相隔不远的哲人,也几乎是古今有大志的写作者的志向。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所谓,“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正是这个意思。被称为“精神大师”的室利阿罗频,也把自己划入了这个范围:“我们不属于过去的黄昏,却属于将来的午昼。”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呼唤着那些人群中“有耳能听”的人,或者,如庄子《齐物论》云:“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想来不致误会吧,“英雄与一代凡人皆为知己”,为未来的写作,并不是作者故意脱离时代,与时代格格不入,他们只是不愿降低自己的水准,屈从于某些风气而已。

 

对卢梭这一吁求最朴素的回应,该算是他的同时代人本杰明·富兰克林。1771年,富兰克林给儿子写信,追溯家史,尤其是回忆他个人的一生。这封信,就是后来著名的《富兰克林自传》的第一部分。作品开头,富兰克林交待了写这些信的原因:“我出身贫寒,幼年生长在穷苦卑贱的家庭中,后来居然生活优裕,在世界上稍有声誉,迄今为止我的一生一帆风顺,遇事顺利,我的立身之道,得蒙上帝的祝福,获得巨大的成就,我的子孙或许愿意知道这些处世之道,其中一部分或许与他们的情况适合,因此他们可以效仿。”

 

富兰克林这种写下自己一生,以供后人效仿的写作,很有古典“大人”之风。在古希腊,人应效仿的典范是神,如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在《法义》中所言:“一切事情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获得关于神们的正确思想。有了这种思想,你就可以过一种好的生活,否则,你得过一种坏的生活。”照希罗多德的说法,“赫西俄德与荷马……把诸神的家世交给希腊人,把诸神的一些名字、尊荣和技艺交给所有人,还说出了诸神的外貌”。这些作品,摹写诸神的世系和特性,面向一国民众的当下和未来,确立一国的特殊生活方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一特殊生活方式的养成,有赖于高于人的存在——诸神。在富兰克林的自传里,这个高于人的存在,被称为上帝。这类写作,把属神的高贵带到人间。就像卡夫卡在一次谈话中说的,写作“倾向于祈祷”,“艺术就像祈祷一样,是一只伸向黑暗的手,它要把握住慈爱的东西,从而变成一只馈赠的手”。那么,有没有一种写作,写到神不是为了世间的生活,而是只为这高于人的存在而写?

 

在谈论俄尔甫斯教祷歌时,韦斯特(West)描述了一种颂神的氛围:“某一个私人文化团体的成员夜聚屋内,借着烛火,在八种焚香的气息萦绕中向他们想到的神祷告,唱这些祷歌。”这种向神书写的文字,也是“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按《诗大序》的说法,《诗经》里的“颂”,就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屈原的《九歌》,也明明确确是愉神之作。王逸《楚辞补注》:“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在这个写作的序列里,因为对象是高于人的存在,人要把最好的自己和自己最好的所有展现给神看,写出自己的勇敢、节制和虔诚,写出世上的美好和庄严。

 

萨特和加缪在很多问题上意见分歧,但在为谁写作的问题上,看起来却相当一致。对萨特来说,“一个人写作只是为了自己,那不符合实际……没有一种艺术不为别人或是没有别人参加创造的”。加缪也认为,“一个作家很大程度上是为被阅读而写作的(至于那些说他们不是的那些作家,让我们钦佩但不要相信他们吧)”。以上为了不同对象的写作,仿佛也验证了他们的结论。那么,有没有一种写作,不是,或首先不是为别人而写的呢?就像维特根斯坦相信的那样:“就改善你自己好了,那是你为改善世界能做的一切。”

 

1903年,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写信,“尊敬的先生,除此以外我也没有别的劝告: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必须’创造。它怎么说,你怎么接受,不必加以说明”。这样一种首先指向内心的写作,不止属于诗。在《以学术为业》中,马克斯·韦伯坚决地说:“如果他无法迫使自己相信,他灵魂的命运就取决于他在眼前这份草稿的这一段里所做的这个推断是否正确,那么他便同学术无缘了……没有这种被所有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没有这份热情,坚信‘你生之前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他也不该再做下去了。”这种先要经过自我确认的写作,差不多可以称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这些写作者来说,“关心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照顾你自己”是最高的目标,他们在内里认识自己、澄清自己,并通过写作把这个认识和澄清提纯,甚而由此走向幸福之路,把自己的一生谱写为独一无二的乐章。

 

不管是为当代人写作,为未来者写作,甚至为一个民族,为至高的存在,抑或只是朝向自我的写作,凡写下的文字,都不能期望它真的会“像跳动的火焰点燃了火把,立即自足地延续下去”。如同柏拉图在《斐德若》中所说,文字本身是不可靠的,何况还伴随着误解:“没有任何理性的人敢于把他那些殚精竭虑获得的认识托付给这些不可靠的语言工具,更不敢让那些认识遭到书写下来的文字所遭受的命运。”因而,不管是为谁的写作,或者为了传达什么珍贵的东西,即使写作者本身极其严肃,最终,对它是否或如何传达给听者的期待,差不多只能是但丁《神曲》里所说的:“放弃一切希望。”或者,对待为谁写作这件事,应该如基尔克果《恐惧与战栗》作为草稿的题词那样,给自己一个坚决的答复:

 

“写作吧。”

 

“为谁写作?”

 

“为那已死去的,为那你曾经爱过的。”

 

“他们会读我的书吗?”

 

“不会!”

 




导语摘要
 黄德海是优异的评论家,更是卓越的阅读者,涉猎广、用心专,所见所指皆为人心与世事之根本。
每本值得珍重的书,都需要,独特的打开方式。以特有的小心,读那些伟大的书,让我们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
本书为黄德海著的《书到今生读已迟(精)》。

作者简介

黄德海 1977年生,山东平度人,现居上海。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曾获“《南方文坛》2015年度优秀论文奖”,“201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著有文学评论集《若将飞而未翔》、随笔集《个人底本》,翻译有《小胡椒成长记》,编选有《书读完了》《文化三书》《野味读书》等。



目录

书到今生读已迟(代序)...... 1

 

跳动的火焰

 

自愿把不肯轻信的念头高高挂起...... 3

 

你越过了遥远的距离把手伸给我...... 3

 

一个好的墓志铭,用不着这么准确...... 16

 

六鹢退飞过宋都...... 23

 

善念进入崎岖起伏世界的真实模样...... 30

 

抓住内心世界最隐秘的起伏...... 37

 

一直移动着的时间...... 44

 

从没真正离开/存在的鬼神世界...... 51

 

如果我们把梦看成一个作品...... 59

 

爱命运(amor fati)

 

涉及一切人的问题...... 67

 

月明帘下转身难...... 85

 

安宁与抚慰...... 105

 

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112

 

始可与言《诗》已矣...... 128

 

在世俗的门槛上...... 142

 

目前无异路

 

金庸小说里的成长...... 159

 

斯蒂芬张的学习时代...... 172

 

海中仙果结子迟...... 184

 

有这样一个老头...... 195

 

从艰难的日常里活出独特的生命形状...... 205

 

用使人醉心的方式度过一生...... 212

 

附 录

 

内心的指引...... 221

 

为谁写作?(代后记)...... 251

 




内容摘要

黄德海是优异的评论家,更是卓越的阅读者,涉猎广、用心专,所见所指皆为人心与世事之根本。本书既解读《左传》《诗经》《随笔集》这样的经典之作,也摹想玻尔、海森伯、薇依这样的伟大心灵,还分享金庸、金克木、张五常等对作者本人影响甚深的作家与作品,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作者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以便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



主编推荐

每本值得珍重的书,都需要,独特的打开方式。

 

以特有的小心,读那些伟大的书,让我们有可能,成为更好的人。

 




精彩内容
 这个西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今之争,始自17世纪,至今还没有消歇的迹象,并已经蔓延到我们置身的此时此地。用不到急匆匆表明立场,也不必非要即刻给出结论,如唐诺这般,稍微缓和些说出自己选择某一方的理由也不错——“信《左传》为真,倒不是拒绝日后历史研究对这本书,以及它所讲述的那个时代的更正确发见及其必要更正,只是除此而外不急着
怀疑而已——对所有未经证实为误的东西,对那一整块最该要人沉静下来的宽广灰色地带,最有意思的东西都在这里。还有,就是不让无谓的怀疑分神,不让怀疑弄得自己寸步难行,扯毁掉一整个图像、一个时代的可能完整面貌。”就这样开始阅读,“信任这本书,让书写向着这本书而不直接是那个时代,连同它的选择,连同它的所有限制”。
唐诺显然不是事先站在古的一边,而是因为不想怀疑得太快,自愿把不肯轻信的念头高高挂起,从而获得了“一种很特别的自由,一种不被怀疑倒过来抓住、限制的自由,一种不必动辄舍弃、得以窥见世界较完整形貌的自由,一种人可以四面八方而去、向各种远方各个深处的昂然自由”。站在信任(不是迷信)一边,《左传》就从单纯的历史实然书写,变成了同时具有文学特质的应然著述,作者“据往迹、按陈编而补阙申隐,如肉死象之白骨,俾首尾完足”的那部分,便不用从历史作品的合法性里生生切割出去,前述的密室细节,床笫之私,屋漏独白,就都有了存在于应然领域的空间。我们在《左传》里看到的,也
便如列维一斯特劳斯在某处谈到的,不止是人们做了什么,还有他们相信什么,或者认为什么是必须做的,“它可以是发生在实证领域中的事物,也可以是一
些人在思想上经验着的东西,尽管这些人在观察他们自己的感性材料时不免有失偏颇,但他们的意愿在于发现什么是恰当行为的规定性”。
对较完整的人和人的历史,除了实证领域的做,除了“思想上经验着的东西”,唐诺认为,还应该包括“在‘做’与‘想’的反复交错之间出现的种种参
差、延迟、落差和背反;还有,对此结果又再发生的进一步感想、反省和思维”。经过种种思量,层层反省,历史皱褶里的肮脏和不洁才能被祓除,如旧街道的经过洗濯,人觌面相对的,才是一个清朗的世界。
惟其如此,《左传》写下的,唐诺从《左传》里看到的,就不再只是曾经发生的实然之事,而是包含实然和应然在内的对过往的探究,深藏着写作者对这个世界经过克制检查的爱。《左传》成公十四年九月的一
段话,也就是杜预提炼的《左传》“五例”,或许可以看成为这探究写好的断语?——“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P6-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