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记视野与文学解读 赵山奎著 9787301213896 北京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传记视野与文学解读 赵山奎著 9787301213896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当天发货,全新正版书。

29.7 6.6折 45 全新

库存1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山奎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3896

出版时间2011-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7829117

上书时间2024-08-13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传记视野与文学解读》内容涉及广泛,从基督教到精神分析,从荷马到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从传记(包括自传、日记、书信)到文学,但总体上可以看作这样一种学习和尝试:既试图展示“传记/人生”这种“只是单纯地令人惊奇的东西”是如何转变成为“文学”这种“因为其新而令人感到惊奇的东西”的运动,同时也试图展示与上述运动方向相反的运动。这种双重展示的方式不妨名之曰:“传记-文学解释学”。本书由赵山奎著。

作者简介
赵山奎,男,1976年生,山东莘县人,先后毕业于青岛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2000年至今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及其他刊物发表论文30篇。参与编撰《外国传记鉴赏辞典》、《众生自画像——中国现代自传与国民性研究(1840—2000)》等。

目录
引言

章 传记诗学与西方传统

一 基督教文化视野中的西方传记

二 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传记

三 现代传记的忏悔叙事

四 传记伦理及其现代转向

五 古典诗学与诗化人生

第二章 自我意识与近代中国自传

一 单士厘、林纾等人的自传写作

二 《我史》:康有为的“个人神话”

三 梁启超:“道德自我”的构建

四 义和团时期的三部日记

第三章 卡夫卡与他的书

一 理解卡夫卡的方式

二 卡夫卡的存在之路

三 卡夫卡的死亡想象

四 《致父亲》:通过父亲写自传

五 《日记》及其文学空间

六 《乡村医生》的解释

第四章 文学里的人生故事

一 卡夫卡与哈姆雷特

二 余华与卡夫卡的文学缘

三 福楼拜与《萨朗波》的欲望

四 《日瓦戈医生》中的拉丽莎

五 《林中之死》:美及讲述美的方式

六 跟随伯纳德特读荷马史诗(上)

七 跟随伯纳德特读荷马史诗(下)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同时,精神分析作为一种相对于过时的时代精神的颠覆性力量,其本身也潜伏着对这一颠覆力量的抑制。对此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指出:“精神分析好像是一种将欲望拖人绝境……的虚幻之物。……是一种反生命的东西,一种死亡、戒律和阉割的颂歌,一种超验的渴望,一种教士的神职,一种教士的心理。”他的观点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指向,不无偏激、偏颇之处,但对于那些过度依赖精神分析方法的传记家仍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提醒。优秀的传记家应当敢于突破他们自己也从属于其中的关于人性的现成观念而做出某种真正原创性的构想。
  在当代,对于传记“科学性”的要求也日益强烈,我们讨论精神分析在传记中的地位时,这一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杨正润先生认为,传记文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而“精神分析对传记文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提高都是有益的”;高鉴国先生认为,有三种专业知识是传记作者需要掌握的,即“历史学、文学和心理学”;当代美国学者威廉?舒尔茨在论及弗洛伊德的传记写作时则特别指出,弗洛伊德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他结合了历史的、科学的和文学的方法来解释人的经验”,而其他人没有做到这一点。
  但在精神分析的“科学性”问题上,长久以来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的作者阿伦?布洛克认为,弗洛伊德在人文主义传统中的地位“由于他的思想与文学和艺术的亲近关系以及他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而是有保证的”,但他却没有把握对弗洛伊德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做出同样的保证。实际上,围绕着心理学科的“科学性”问题,精神分析学派与非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们已经进行了延续至今的“百年大战”:“差不多在弗洛伊德开始发展精神分析的时候,学院派的心理学家们正致力于将心理学弄得像是一门严格的科学”。弗洛伊德拒绝以实验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而学院派的心理学家则认为精神分析的方法有失科学的尊严。
  针对这种水火不相容、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诺曼?霍兰德在《精神分析作为科学》一文中,为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作了一些辩护,希望有利于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他指出,从实验证据来看,大量研究证明了精神分析的许多重要结论(当然也有一些未获得支持);而从方法论来看,精神分析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论的研究方法(holisticmethod),而这种研究方法在许多社会科学甚至“硬”科学领域(hardscience)也广泛采用。他认为,争论精神分析到底是“科学”还是“解释学”,或仅仅是“文学”,其实这一划分本身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建立在“二分法”基础上的错误观念,他暗示,我们应该放弃这种无谓的论争,消除学派、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精神分析的敏锐洞察力与建立在严格实验证据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正如他在另外一篇论文中所说:“我能够想象出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的最好未来,乃是一种来自精神分析和神经系统科学洞见的融合。”。
  ……

精彩内容
本书内容涉及广泛,从基督教到精神分析,从荷马到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从传记(包括自传、日记、书信)到文学,但总体上可以看作这样一种学习和尝试:既试图展示"传记/人生"这种"只是单纯地令人惊奇的东西"是如何转变成为"文学"这种"因为其新而令人感到惊奇的东西"的运动,同时也试图展示与上述运动方向相反的运动。这种双重展示的方式不妨名之曰:"传记-文学解释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