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大脑:高水平思考的大脑认知训练 [美]克纳恩·戈德堡 9787521703603 中信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智慧大脑:高水平思考的大脑认知训练 [美]克纳恩·戈德堡 9787521703603 中信出版社

全新正版书,当天发货。如有套装书(或图片与书名不符),价格异常,可能是单本书的价格。

41.5 7.2折 58 全新

库存8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克纳恩·戈德堡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03603

出版时间2018-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886548

上书时间2024-05-14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美] 艾克纳恩·戈德堡(Elkhonon Goldberg)
享誉靠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师从20世纪俄裔神经心理学大师卢里亚。现为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成员,同时担任卢里亚神经科学研究所(Luria Neuroscience Institute)负责人和纽约大学医学院临床神经学教授。
戈德堡著有多部广受赞誉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代表作《智慧大脑:高水平思考的大脑认知训练》(The Wisdom Paradox:How Your Mind can Grow Stronger as Your Brain Grows Older)、《创新大脑》(Creativity:The Human Brain in the Age of Innovation)、《决策大脑》(The New Executive Brain:Frontal Lobes and the Civilized Mind)。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 言·

第 1 章? ? 大脑的一生
这就是大脑·
关于智慧的阐释·
早上好,大脑·
看电视而已·

第2章??大脑的四季
大脑怎么变,智力就怎么变·
发育阶段的大脑·
成熟阶段的大脑·
老化阶段的大脑·
不老大脑的奥秘·

第3章??历史上拥有强大思想的老年人
大器晚成者·
艺术家与痴呆症·
领导人与痴呆症·
影响世界的人物·

第 4 章?文明孕育的智慧
智慧和天才·
才华和专长·
智慧:解决问题的不错能力·

第 5 章?模式的力量
智慧的分类·
作为文化的智慧·
苏联的“离经叛道者”·
开放·

第 6 章?探索记忆机制
记忆带来的挑战·
没那么快记住!·
关于遗忘的思考·

第 7 章?永不消逝的记忆
一般记忆与模式·
丧失记忆、恢复记忆、幸好没丢掉的记忆·
永不消逝的一般记忆·
“吸引”的大脑·

第 8 章?记忆、模式和智慧
智力经济的优点·
“习惯包”·
描述性知识和规范性知识·

第 9 章?“预先”决策
额叶的秘密·
大脑里的“灰姑娘”·
额叶和心智衰退·

第 10 章?二元大脑:新奇与常规
二元性之谜·
语言和大脑:误解的根源·
一种新范式:新情况和旧情况·

第 11 章?运转中的大脑二元性
所有模式存于左脑·
不同类型的模式·
终其一生的认知重心转移·

2章?抑郁症——服用百忧解的麦 哲伦
大脑的“阴”“阳”两面·
大脑分工应统一·
新发现带来的驱动力·

第 13 章?夏季的一个下雨天
脑电图会场的大脑绘图员·
坚毅的左脑·

第 14 章?勤动脑、多受益
新神经元,新证据·
双语者的大脑以及音乐家的大脑·
老化的大脑半球与痴呆症·

第 15 章?认知训练
体育、艺术、爱因斯坦的小提琴·
衰老和认知锻炼·
各种各样的新纽约人·

尾声? 智慧的价值·

内容摘要
智慧是对衰老的补偿吗?
还是靠后天努力得来的奖赏?
当大脑老化时,如何保持高水平思考力,让心智变得更强大?

……

人人都是脑力消耗者,这种消耗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寿命越来越长,大脑却越用越老。长寿时代,我们该如何极效开发大脑资源,对抗增龄性脑衰退?
本书以相当独特的角度,探讨了大脑老化以及认知衰退的话题。在这个充满认知焦虑的当下,艾克纳恩·戈德堡为我们带来一个富有冲击力的证明——增龄性脑衰退不可避免,但是会在其他方面给予我们补偿,那就是在年龄增长的同时带来智慧增长。过去一生所累积的认知和经验构造出丰富的模式识别机制,在应对问题时帮助我们快速调用解决方案,从而让思考变得毫不费力。
书中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智慧是怎样形成的,也针对认知衰退给出了硬核解读。智慧通常与老人挂钩,但是年老并非一定等同于智慧。怎样的认知训练才能塑造终生可用的超强大脑呢?书中列举了历目前直到晚年依旧能够做出巨大成就的艺术家和,用他们的事例给出有力的佐证,那就是年轻时用脑越活跃,越能建立更丰富的模式识别,而模式识别往往是很高效、很有力抵抗大脑衰退的认知途径。

主编推荐
1、常用常新的认知训练,极效开发脑资源,对抗增龄性脑衰退。
2、掌握模式识别机制,练就高水平智慧脑,让思考变得毫不费力。
3、享誉靠前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师从20世纪神经心理学非常不错卢里亚。
4、硬核科普→大脑为什么能存储无限容量的信息?优选发问→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为什么要延长那些对种族繁衍不再有贡献的衰老的生命?

精彩内容
一名出生于婴儿潮时代的认知神经科学家的思考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写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年危机也各有不同。30 岁时我首次察觉到中年危机的阴影,就此开始寻找情感宣泄的途径。一种奇特的时间对称感出现了。平生次,我觉得过去和未来同等重要,并急切地希望一探究竟。我突然想要盘点自己的人生,拼接起松散杂乱的碎片。26 年来,我次回到故土,找寻半辈子没联系过的老朋友。我写了一本书,算是一本知识分子回忆录,试图以连贯的视角来看待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出于切实存在的理由,我也决定评估一下多年来身体受到的损害,这并非突发奇想或者出于实验目的。在疏忽了多年之后,我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全面体检。我很高兴地发现,各项医学指标都显示我的健康状况良好,从生理学上来说,我要比实际年龄看起来更加年轻。尽管高兴,但我并不特别惊讶,因为我感觉身体状况很好,精力也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怀揣惶恐与不安,我又做了脑部 MRI(核磁共振成像),以此察看日益老化的大脑结构。我的智力并没有呈现下降的迹象。相反, 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的认知能力良好:我刚刚出版了一本相当畅销的书。我仍旧去世界各地演讲,无须借助笔记就能侥幸应对听众提出的那些技术性问题。任何时候,我都能同时处理很多事,通常还不会出错。我的精神生活充实而丰富。我在神经心理学方面的个人研究和事业蒸蒸日上。偶尔我还会戏谑比我年轻得多的助手和研究生,取笑他们的体能和注意力都不如我。
然而,我知道自己携带某种基因。我的父系遗传和母系遗传中均未发现痴呆症的基因,但我母亲在 95 岁高龄死于中风。她的弟弟基本属于大脑健康的人,但患有一种好发于高龄的脑血管疾病“多发性脑梗塞”。他的病情是我根据他的脑部 MRI 结果诊断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多年来我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很健康。我成长在俄罗斯(确切地说是苏联),27 岁那年来到美国。虽然摆脱了苏联的政治体制,但我保留了许多自我毁灭式的生活习惯。我十几岁就开始抽烟,一直到四十岁出头才成功戒烟。我喝起酒来也比美国的中年犹太裔知识分子多得多。总之,我的生活里积攒了太多“毒素”, 早晚会为此付出代价。
作为一名认知神经科学家,我习惯在实验室里从理论角度冷静地观察大脑。作为一名临床神经心理学家,我能够敏锐地观察到脑功能障碍和脑损伤的细微症状——我指的是别人的脑损伤。MRI 检查意味着我将清清楚楚地发现我的大脑的所有潜在问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害怕。
这种矛盾并非是我独有。偶尔和朋友——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神经学家、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聊天时,他们都说自己只对颈部以下的身体部位感兴趣,脑袋里装的是什么,他们根本不想知道。这种不可知论的声明总是伴随着一阵神经质的窃笑,我能理解他们。
但对我而言,对事物的未知通常代表着焦虑,而清晰地了解则总能起到积极作用,无论了解到的内容是好还是坏。朋友和对手通常会用不太好听的动物绰号形容我的性格特征,但他们从未将我比作“鸵鸟”。我一直很自豪于自己勇往直前的个性,现在我的脑袋正要进入脑部扫描设备的磁体线圈中。神经外科医生吉姆·休斯是我的朋友,起初我请他为我做 MRI 检查时,他对此嗤之以鼻,并且努力说服我放弃这个想法。
“如果发现良性肿瘤怎么办?”吉姆一直说,“你的生活会被痛苦毁掉!”他举出哈维·库欣的例子,后者堪称美国神经外科之父,  但他自己的脑袋里就长了良性肿瘤。
对此,我自信地答道:“我的内心足够强大,肯定能理智地应对任何结果,而且不管怎么说,知道总比不知道好。”
“要是我们在你的大脑里发现什么问题,那么我的生活会被痛苦毁掉!”吉姆恼怒地说。
经过一番争论,我们达成一致:为了满足我病态的好奇心,吉姆可以接受余生忍受折磨这一代价。我得到了吉姆的默许。
作为认知神经科学家和临床神经心理学家,35 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各类脑损伤对人类心智的影响,也观察和分析过成百上千的脑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 MRI,但将要观察我自己的脑扫描图像还是次。我比大多数人更了解,即使是最细微的脑损伤, 也能给人们的智力和心灵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我对吉姆说的每一句话都发自肺腑。我相信我能接受任何消息,包括坏消息,而且在任何情况下,了然都比无知更可取。所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四月天,我走进了位于曼哈顿中城哥伦布圆环的 MRI 大楼。
几天后我拿到了报告和图像(这些通常不允许交给病人,但我算是同行)。结果看起来不算糟糕,但也不算特别美好。放射科医生对我的脑沟(大脑表面类似核桃一样的褶皱)和脑室(大脑内部充满脑脊液的腔室)的描述是“大小正常”。据我自己观察,脑沟确实如此,但脑室看起来有些大,即便已经考虑到因为年龄增长而带来的预期膨胀(“扩大”的技术用语)。这意味着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脑萎缩。此外,报告中还提到左半脑有两小片区域的脑白质(连接大脑不同部位且被包裹在一种叫作髓磷脂的白色脂肪组织里的神经纤维)信号强度增高。我能看出来。这种检查结果不明确。对我而言,它们很可能是缺血性病变的表现,部分脑组织由于供氧不足而坏死:它们也可能反映了某些区域髓磷脂的减少——这种解释的可能性较小。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我出现了轻微的脑损伤。
不全是坏消息。我的颈动脉和基底动脉“流动正常”,且未见明显弥散。这表明我的主动脉干干净净,没有堵塞,没有脂肪堆积的迹象,表明我的血管非常强壮。这与我几个月前体检时接受的一项常规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相同。结合有点高但基本正常的血压来看,这些检查结果意味着我有幸远离了突发严重中风和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海马体(已知的对形成记忆很重要的海马形状的脑结构)大小正常——这绝对是好消息,因为海马体萎缩通常是老年痴呆的先兆。

为了平息焦虑,我拜访了纽约的一位顶尖神经病学家——曾供职于纽约长老会医院(很多年前刚移民至美国时,我在这里得到了个工作职位)的约翰·卡罗纳博士。卡罗纳博士相当和蔼可亲, 他对我进行仔细检查,观察我的扫描胶片,还把它们展示给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神经系放射学的负责人同事。他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对我这个年龄来说,一切正常,包括两处缺血的“斑状”(形容“小”的一种独特说法)区域。
“就是一个好用的大脑,没别的了。”卡罗纳说,带着他一贯讨 人喜欢的幽默感。
然而,目睹过成百上千的扫描图像,我始终觉得我的脑室比同龄人的要大,而且图像上显示的微小缺血性病变并非全是老龄化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老朋友桑福德·安廷看了我的扫描图像。桑福德是纽约最有经验的神经系放射学家之一,我曾经和他合作过科学生涯中最具影响性的项目。
桑福德看了 MRI 图像,立即将一处斑状病变作为伪影排除了, 并且自信且翔实地向我解释了伪影的形成过程。随后,他宣布另一处斑状病变“无关紧要”,断言我的脑沟和脑回(脑沟之间的隆起)“无比正常”,同时还夸赞了我的“完美大脑”。
至此,我终于解除了忧虑。回想起来,我发现这次脑扫描体验在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上都非常有趣。从神经学和神经心理学角度来说,超过一定的年龄,人们应该像我一样在常规体检中增加脑扫描项目,不需要年年检查,但至少三五年要检查一次。我们都知道预防检测的效用,也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增添各种各样的苦恼。事实上,在医疗机构的推动下,人们已经普遍接受能够预防结肠癌的结肠镜检查以及乳腺癌筛查、前列腺癌筛查等。但脑扫描向来不在这种预防检查之列,好像大脑不是身体部位似的。这看上去非常不合情理,因为老龄人中痴呆症的发病率很高,而且通常超过其他疾病的发病率。

智力、大脑和肉体

这种不合情理又令人遗憾的状态可能基于两种心照不宣的假设,一种来自普罗大众,一种来自健康专家。直到最近,按照医学和健康学的标准,多数人仍然认为智力不属于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这无疑是一种误解,是长久以来笛卡儿身心二元论的产物。如今, 受过教育的美国公众越来越能理解,智力既是大脑的一部分,也是人体的一部分。这是本书要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健康专家看来,痴呆症早期大脑诊断的有用性值得怀疑,理由是“反正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换成军事术语,就是这类信息不具备“行动性”,是无用信息,只会让病人心烦,而且缺乏治疗方案, 只会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由于预防大脑衰退的各种药理学和非药理学方法的涌现,这种潜在假设(有时也不那么隐晦)正在迅速过时,虽然 10 年前它还“准确无误”。简单地说,“无能为力”的假设已经不再准确。
尽管论证很合理,但我首先得承认我的举动是神经症的一种表现。我可以肯定地说,对衰老产生一种神经质的反应,在数百万同龄人当中十分常见,无论你多么开朗(而且可能越开朗的人反应越大)。它可能表现为很多形式。作为神经学家,我立刻预约了脑部MRI 检查。其他人则以不同的方式应对他们的老年期神经症。神经症通常表现为否认,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拒绝知道。我在几个同事身上见过这种反应。
我的这段经历为现代社会认真思考大脑衰老过程中智力的退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出发点。正如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多数事物一样,脑健康和脑损伤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其中存在着灰色地带……即使涉及脑灰质,也可以这么说。

“婴儿潮”的表述具有明显的美国烙印,但这种现象本身普遍 存在。“二战”结束后的 10 年里,欧洲、苏联和北美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呈爆发式增长。如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痴呆症的蔓延”, 全球数百万有见识的同龄人和我一样焦虑。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是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携带某种问题基因。在他们的焦虑中,哪些是神经质的,哪些又是合乎情理的?
出于现实的考虑也好,出于神经质也罢,人们普遍会对智力的状态感到焦虑,尤其是在“中年成熟期”到来之际。而对我来说, 不管智力的状态是好是坏,我都能通过专业知识进行解释。我知道大脑如何运转,也知道大脑运转不正常的种种表现。我和大多数焦虑的同龄人的不同就在于,我是一名脑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每天都在为智力退化和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人诊断并治疗各种脑损伤问题。这也许会让我在焦虑中得到的体悟更能启发别人。因此,身为一名正在衰老的神经学家,我希望我的思考会对各行各业的同龄人有益、有用。
年轻时,对未知的渴望驱使我们前进,我们敢于冒险。而到如今这个年纪,人们常挂嘴边的是向往稳定。“稳定”是否必然等同于“停滞”?增龄性心智改变是否全都是损失,还是说其中也有一些好处?随着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思,我得出结论:尽管我很焦虑, 且患上流行病的概率越来越高,但事情并非只有坏的一面。凭着某种直觉,我略感满意地发现,总体上我并不比 30 年前更笨。我的心智并不糊涂,事实上在某些方面比以前更强。出于心理上对老龄化效应的防范(希望现实中也能如此),我发现自己一直在推动自己前进。我和“停滞”展开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搏斗。太过安逸的生活犹如一潭死水,我不想沉沦其中。
我在反思中发现,即使存在变化,我也不可能通过定量比较获得认知。总体来说,我的智力和数十年前相比既没有变低也没有变高,它只是不一样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更接近于模式识别。我不太擅长费心劳力的心理运算,不过也几乎没必要依靠它们。20 岁出头的时候,我骄傲(有点轻率)于自己不做笔记就能领会一场关于高等数学的主题深奥的讲座,还能在几个月后通过考试。要是现在的 57 岁“高龄”,我甚至都不会尝试这样的壮举,太难了!
但其他事情变得容易起来。我的头脑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迷人变化。通常,当我面对外界的挑战时,总能莫名规避、放弃无用的心理运算,仿佛变魔术一般。解决方案似乎毫不费力地就自行出现了。年龄的增长让我失去了思考难题的能力,但我似乎收获了几乎称得上不对等的顿悟的能力。
反思中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我在努力解决难题时,经常会冒出看似漫无边际的联想,它仿佛一阵及时雨,乍一看与问题无关, 最后却能形成非常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过去互相独立的事物如今展现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件事发生得同样毫不费力、自动自发。虽然对智力生活来说,我表现得更像是意外之喜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代理人。我一直努力想要跨越专业领域和其他知识领域的界限,随着“冒出”现象的频繁发生,我发现这种“头脑魔法”富有成效且令人满意,就像一个孩子找到了被藏起来的饼干罐,并且因为逃脱了惩罚而欢欣鼓舞。
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发现,几乎好到令我不敢承认: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觉,就像我以前从未体验过一样。也许听起来像患了轻微躁狂症(我没有,所以才能随意地说出来),我越来越感觉生活是一场盛宴,而过去我经常觉得生活是一场奋斗。尽管人们知道在生物学上,盛宴必然有终结的时候,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认识,他们才涌现出一种想要延长盛宴的冲动,强烈得如同大自然生发出来的力量,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强。衰老的过程中充满矛盾——虽惊异于它带来的影响,但仍遵循延长盛宴的内驱力。因为人生并非一条直通衰老的单行道,还包含着生存、剖析、理解和享受带来的起伏变化。
当你不用费力就能立刻想出对策时,这些奇特的精神活动现象是什么呢?是衰老的馈赠吗?还是圣人口中的“智慧”呢?起初,我害怕失去理智,唯恐自己对智慧奥秘的探求沦为一种愚蠢的行径。我试图远离诗意的语言,坚持使用占据了我大部分人生的严谨的科学语言,不谈“智慧”,而是谈谈“模式识别”。
但是,虽然我告诫自己不要过度解读,却越来越经不起它们的诱惑。这种矛盾激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渐渐呈现为一个新名词:智慧的悖论。我们的思想是大脑这个生物机体运行的结果。尽管大脑可能会老化、改变,但这一进程的每一阶段都会赋予你全新而不同的快乐和优势,同时伴随着失去和妥协,就像自然界的一年四季。如果我们年轻时用好奇和探索播下思想的种子,并在人生的成长历程中进行照料和培育,那么智慧就是思想作物丰收的果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音乐巨星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 所说的“黄金岁月”。于是我深吸一口气,一头扎进这个新项目, 要写一本关于人类智力的书,将勇气化作智慧。在着手写作时,我不禁想到智慧这一概念包含认知、伦理和存在三个维度,内涵太过丰富,远非一本书或一个人就能探究它的全部。因此,我特意将本书的范围限制在智慧的认知维度——这诚然是一个狭隘的视角,但非常值得探究。

本书概述

本书将综合各方面的内容,用紧凑的主题解读智慧的多面性。书中一些章节提到了历史和文化(第 3、4、5、12 章),一些章节聚焦于心理学(第 1、4、5、8、9、10、11、12 章),还有一些章节更偏向于大脑的构造、作用、功能以及功能失常的专业问题(第2、6、13、14 章)。最后,我谈到了如何预防大脑的老化(第 14、15 章以及尾声)。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主题由一条连贯的逻辑主线串联并直指核心问题:是什么让老化的大脑取得了非凡的思想成就,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这种能力?为了保护病人的隐私,我使用了化名, 但他们的故事是真实的。我也尽可能解释了在文中首次出现的术语。
第 1 章“大脑的一生”将简单介绍大脑如何为看似普通的日常活动提供动力。第 2 章“大脑的四季”讲述了脑发育、脑成熟以及脑老化的过程,借以引出本书的核心问题:老化的大脑何以创造非凡的成就?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在第 3 章“历史上拥有强大思想的老年人”里回顾了几位历史名人,尽管他们年龄很大甚至有的患有老年痴呆,但他们仍在各自领域创造过丰功伟绩。大脑对增龄性衰退的恢复力远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强,而且你会发现一些极为惊人的例证。
接着,我们会进一步研究年龄增长带来的好处——智慧、专业知识和能力(见第 4 章“文明孕育的智慧”)。随后我们将探讨本书的一个核心概念——模式识别。我们会研究不同类型的模式识别以及它们在大脑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语言就是一种模式识别系统,但人类的认知中还运转着许多其他类似的系统(见第5 章“模式的力量”)。
现在是时候研究大脑中如何形成模式以及模式与记忆之间的关系了(见第 6 章“探索记忆机制”)。事实证明,所有的模式都是一种记忆,但并非所有的记忆都能形成模式。在第 7 章“永不消逝的记忆”里,我们探讨的主题是,模式究竟与其他类型的记忆有什么区别,以及模式为什么不像其他类型的记忆那样容易衰退。
成熟的模式识别机制如何帮助我们应对日常生活,这种脑力机制因何得以触发?第 8 章“记忆、模式和智慧”将讨论该主题。同时,我们还会介绍“描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和“规范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关键区别。
回答“怎么做”的规范性知识,事实上对我们每一次的努力是否能成功至关重要。积累和存储这种知识的能力依赖于大脑额叶, 而它特别容易受到增龄性衰退的影响。额叶在认知中的关键作用是第 9 章“‘预先’决策”的主题。
二元性是大脑的主要特征之一,至今仍是个谜。为什么大脑会分成两半?人们提出了无数理论和推测来解释大脑的这个根本特征,但谁也没有解开谜题。我们将研究关于大脑二元性的全新观点: 右半脑主管“新奇”,左半脑存储成熟模式。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更多模式的积累,左右半脑之间的“势均力敌”将逐渐改变: 右半脑的作用减少,左半脑的作用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依赖左半脑,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它。我们会在第 10 章“二元大脑:新奇与常规”和第 11 章“运转中的大脑二元性”里探讨这一全新观点。
大脑两个半球之间的分工不仅影响认知,也表现在情感上:左半脑产生积极情绪,右半脑产生消极情绪。这与不同的认知方式以及年龄增长有什么关系呢?第 12 章“抑郁症——服用百忧解的麦哲伦”将对此进行研究。
衰老对大脑两个半球的影响并不相同:虽然右半球会“萎缩”, 但左半球却展示出了较强的恢复力。第 13 章“夏季的一个下雨天” 将阐述这一点。这种神奇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不同的原因呢?答案就是第 14 章“勤动脑、多受益”里讨论的大脑终身可塑性。与多数科学家长期秉持的信念相反,只要我们活着,大脑就会产生新的神经细胞(神经元)。新神经元的产生和死亡由脑力活动调控。我们越多使用大脑,越能生成更多的新神经元,而这些新神经元会在大脑最常使用的部位死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左半脑,从而防止了它的衰退。
这就引出了一个惊人的推论,它在几年前还被视为异想天开: 你可以通过锻炼大脑来延长它的使用期限。第 15 章“认知训练” 里,我们将介绍一些训练大脑的训练方式。
我们在尾声“智慧的价值”中进行了总结。总体来说,衰老并非全是坏事。事实上,它也许值得期待和享受。如果我们珍视智慧, 那么衰老是为获得智慧付出的公平代价。
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年龄增长所带来的智慧的悖论吧。

媒体评论
艾克纳恩·戈德堡的非凡之处,在于他对增龄过程中的疾病与正常的认知衰退进行了区分。他证实了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来延缓认知老化的侵袭,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对于那些希望保持和增强大脑功能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可不读。
赫瑞丝·迪茨(Horace Deets),美国退休者协会前执行理事

《智慧大脑:高水平思考的大脑认知训练》是一部现代神经科学的很好著作,读起来津津有味。这本书旁征博引,挑战传统,更重要的是,它使人充满希望。我向所有对保持智慧怀有兴趣的人推荐此书。
艾伦·米尔斯基(Allan Mirsky),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研究员

这本书运用神经心理发育、定位细胞与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优雅地解释了大脑老化的过程……戈德堡扭转了我们对于左右大脑具有不同功能以及前额叶认知功能的错误假设……在这个大力褒扬年轻人的时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