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中医诊治学 主编刘志勇等 9787564950361 河南大学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编中医诊治学 主编刘志勇等 9787564950361 河南大学出版社

全新正版书,当天发货。如有套装书(或图片与书名不符),价格异常,可能是单本书的价格。

82.6 7.0折 11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主编刘志勇等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950361

出版时间2022-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18元

货号4071380

上书时间2024-03-28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全书重点介绍了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法,详细讲述了常见辨证分型、病情观察要点、中医饮食、中药使用等内容,着重体现中医特色。在选择病种时,摒弃了面面俱到,精选了临床最常见的疾病种类,以达到浓缩精华、科学实用的目的。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相关教材、书籍及文献,反复进行论证,力求做到有理有据、准确使用,与临床紧密结合。

 

 



作者简介

刘志勇

刘志勇,男,1979年1月出生,籍贯河南省上蔡县,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全科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睡眠研究会常委,河南省中医全科学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脑病委员。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工作,从事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的研究。主持省级课题1项,厅局级课题3项,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

陈粮

陈粮,女,1973年1月出生,籍贯江西省吉安市,汉族,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硕士,现工作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从事妇科临床及宣教工作20多年,为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第一届理事,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中医保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女性生殖健康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早期教育行业协会第二界理事会科学育儿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传统医学师承(金华佗中医师承教育中心)师承导师,广州市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联系对象,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女科常见病、多发病,如月经不调、急慢性盆腔炎、阴道炎、不孕不育、自然流产、乳腺增生、产后缺乳、绝经前后诸症、性功能障碍、生殖健康及性心理咨询、各种术后及亚健康状态调理及未病防治。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副主编、主编参与编写著作两部。




目录
本书由多位具有丰富中医临床与教学经验的医师倾力编写而成, 介绍了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医内科的辩证、中医学治则与治法、中医脑病辨治规律、脑系病证、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急症、中医外科病证、中医妇科病证、中医儿科病证、针灸治疗方法, 以及中医内科护理。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称“大方脉”,它是人类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的。

由于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中的特殊地位,它的起源也像中医学一样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如在《山海经》一书中,就可以看到“风”“症”“疫疾”“腹痛”等内科病证的名称和症状描述。但是,医学理论的产生还需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即只有进入封建社会才逐步变为现实。

奴隶社会,奴隶们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财富,给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阶级的出现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化,又使各行各业日趋专业化,内科学就逐渐从医疗实践中突出并独立出来。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已分有“疾医”“食医”“疡医”“兽医”四种,其中疾医“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而扁鹊被人们视为分科的先师。由于内科疾病的普遍存在和医疗实践的深入发展,使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得到迅猛的发展,尤其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问世,被视为战国以前我国医学知识的总结。

殷周之际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学说,更春秋战国时代,则被广泛用于阐述和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并被中医学所采纳,以此探讨和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自战国至秦汉这一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时期。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各81篇,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

1)强调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健康和病态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2)将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生理、病机、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摸索出人体疾病变化与治疗的粗略规律。

3)重视脏腑、经络,论述人身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4)在上述理论指导下叙述六淫、七情、饮食、劳伤等病因以及脏腑六气经络的病机变化。

5)论述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断方法和具体内容。

6)确定治未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正治反治,制方,饮食宜忌,精神治疗及针刺大法等治疗法则。

《内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已见理法方药的锥形,成为内科学理论的谢湿另外,《内经》还记叙了200多种内科病证,从病因、病机、病性转化及预后等方面做了简要的论述,有些病证还专篇加以讨论,如“热论”“咳论”“痿论”“疟论”“痹论”等,从而为内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内经》等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言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走上了更加科学的发展轨道。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分别讨论各经病证的特点和相应的治法,此外,还阐述了各经病证的传变关系以及合病、并病或失治、误治引起的变证、坏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通过六经辨证,又可以认识证候变化方面的表里之分、寒热之异、虚实之别,再以阴阳加以总概括,从而为后世的八纲辨证打下了基础。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以病证设专题、专篇加以论述,如肺痈、肺痿、痰饮、黄疸、痢疾、水肿等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的先河,临证时因证立法、以法制方、按方遣药,而且注意剂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书中实收269首方剂,其中有不少功效卓著的名方,一直沿用至今,仍有很好的疗效。因此,《伤寒杂病论》在内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经隋至唐,由于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医学教育也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宫廷医学校的课程规定,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学习包括内科在内的临床各科课程,以沟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亦可以看出内科在当时所处的位置和所具规模。这一时期,对内科中的多种疾病已有详细的论述,如对伤寒、中风、天行、温病、脚气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都积累了一定的治疗经验,对绦虫病、麻风、恙虫病、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亦具有较高的水平。《外台秘要》已记载消渴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对黄疸病及治疗效果的观察,提出“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可验”。

孙思邈进一步总结了消渴病的发病过程及其药物,食治等疗法,并规定了饮食、起居的某些禁忌。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学及证候学专著,其中记载内科病者27卷,内科症状784条,对每一个病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如对泄泻与痢疾、痰证与饮证,一反过去之统称而分别立论;对疟疾的分类、麻风病的临床表现都具有极其深刻的认识。

宋代对于医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比较重视,规定了各科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元丰备对》记载,宋神宗时“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分科中属内科的“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可见当时对内科之器重。

从宋代起,金、元、明三代均设有大方脉科,为治疗成人各种内科疾病的专科,促进了内科的进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的出现,他们各自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人体状况及发病特点,总结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刘完素对《内经》中五运六气学说有深刻的研究,他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参照《内经》病机十九条精神,认为“火热”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故力倡火热致病的机制,创立“火热论”。在治疗上,他极善于使用寒凉药物,故后人称之为“寒凉派”。

张子和受刘完素的学术影响并加以发挥,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全在于病邪之侵害,不论外因、内因致病,一经损害人体,即应设法祛邪外出,不能让其滞留体内为患。他把汗、吐、下三法广泛运用于临床,并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治病以攻邪为主,后人称他为“攻下派”

李呆生活于金元混战、社会动荡之年,人们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体质虚弱,从而使脾胃在人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所以,他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时则多用补气开阳的药物。由于他擅长温补脾胃,后世称他为“补土派”……




精彩内容

全书重点介绍了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方法,详细讲述了常见辨证分型、病情观察要点、中医饮食、中药使用等内容,着重体现中医特色。在选择病种时,摒弃了面面俱到,精选了临床最常见的疾病种类,以达到浓缩精华、科学实用的目的。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相关教材、书籍及文献,反复进行论证,力求做到有理有据、准确使用,与临床紧密结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