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财富观(安德鲁·卡内基自传) (美国)安德鲁·卡内基|译者:朱凡希//庄华妮 9787544761352 译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财富观(安德鲁·卡内基自传) (美国)安德鲁·卡内基|译者:朱凡希//庄华妮 9787544761352 译林

全新正版书,当天发货。如有套装书(或图片与书名不符),价格异常,可能是单本书的价格。

15.4 5.5折 28 全新

库存8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国)安德鲁·卡内基|译者:朱凡希//庄华妮

出版社译林

ISBN9787544761352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3602448

上书时间2024-03-28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19世纪后期的美国经济界,“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是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的三巨头之一。
《我的财富观(安德鲁·卡内基自传)》作为安德鲁·卡内基的自传,讲述了一个苏格兰穷孩子如何成长为美国亿万富翁的传奇人生。其中既有他从一文不名的移民白手起家,成为堪称世界首富的“钢铁大王”的创业历程;也有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将几乎全部财富捐献给社会,并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如何看待财富和如何使用财富的深刻思考。

作者简介
安德鲁·卡内基,美国的“钢铁大王”,与“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齐名。他白手起家,通过建立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获得竞争优势,且数十年保持世界最大钢铁企业的地位,几乎垄断了美国钢铁市场,从而成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的当时美国经济界的三巨头之一。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又将几乎全部财富捐献给社会,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当中。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相媲美,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百位名人之一。

目录
编者的话
序言
第1章  我的父母,我的童年
第2章  丹弗姆林与美国
第3章  匹兹堡与我的营生
第4章  安德森上校与书籍
第5章  电报公司
第6章  铁路公司
第7章  宾夕法尼亚铁路主管
第8章  内战时期
第9章  桥梁建设
第lO章  钢铁厂
第11章  公司总部:纽约
第12章  商务谈判
第13章  钢铁时代
第14章  伙伴、书籍和旅行
第15章  马车之旅与婚姻
第16章  工厂与工友
第17章  霍姆斯特德大罢工
第18章  劳工问题
第19章  《财富的福音》
第20章  教育与养老基金
第2l章  和平宫与皮滕克利夫
第22章  马修·阿诺德和其他朋友
第23章  英国政治领袖
第24章  格菜斯顿与莫利
第25章  赫伯特·斯宾塞及其追随者
第26章  布莱恩与啥里森
第27章  华府外交风云
第28章  约翰·海伊与麦金莱
第29章  面见德国皇帝
附:财富的福音

内容摘要
 在19世纪后期的美国经济界,安德鲁·卡内基是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的三巨头之一。马克·吐温授予他“圣安德鲁”之名,英国首相威廉·格莱斯顿称他是富人的“楷模”,你要知道,这些词语可是很少被用于亿万富翁的。可见,在众多名人的心目中,安德鲁·卡内基可不仅仅是“钢铁大王”。
《我的财富观(安德鲁·卡内基自传)》是安德鲁·卡内基的自传,讲述了一个苏格兰穷孩子如何成长为美国亿万富翁的传奇人生。他十三岁的时候,怀
揣着梦想离开了家乡苏格兰的丹弗姆林前往美国,他的成功始于周薪1.2美元的卷线厂工人,而在功成名就之后,他则将史无前例的巨额财富捐献给了人类的公益事业。
,本书还收录了最能反映卡内基财富观的著名文章——《财富的福音》,这是他把财富返还给社会、履行其财富责任的开创性宣言,而他也真正践行了其所
宣扬的财富理念。他捐助了近1600座图书馆,创立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捐建了卡内基音乐厅、荷兰海牙的和平宫……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昕说:“一个人带着财富死去,是可耻的。”

精彩内容
 说说我母亲这边的亲戚吧。我的外公托马斯·莫里森比爷爷还要有名气。他是《语体风格》杂志的撰稿人,杂志老板威廉’科贝特是他的朋友,两人一直有通信往来。在我写自传的时候,在丹弗姆林认识外公莫里森的一些老人,至今都认为他是最有才华的演说家之一,并且是他们所认识的人当中最能干的。外公是《先锋》的出品人。虽然其规模不及科贝特的《语体风格》,但是在苏格兰地区开创了激进言论的先河。我读过外公的一些文章,从当今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角度来看,外公最为引人注目的出版物是一份名为《心智教育对手工教育》的小册子。小册子发表于七十多年前;文章强调了手工教育的重要性,这和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技术教育理念相吻合。外公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感谢上苍让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做鞋、
修鞋。1833年,科贝特将外公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语体风格》上,还加上评论:本期刊登的这篇文章出自我们尊敬的苏格兰朋友托马斯·莫里森记者,这是我们《语体风格》杂志在相关选题中最具价值的文章之一。由此看来,我这喜欢爬格子的习性是父母亲双方的家族遗传——卡内基家族成员既是读者,又是思考者。
外公莫里森是个天生的演说家、热情的政客,还是当地激进党派的党魁。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舅舅贝利·莫里森继任了他的职位。在美国,有不止一位享有名望的苏格兰人找到我,要求和“托马斯-莫里森的外孙”握手。有一次,克利夫兰和匹兹堡铁路公司的总裁法莫尔先生对我说:“你所有的学识和素养都得益于你外公的影响。”《丹弗姆林地方志》的作者埃本尼泽·亨德森也认为自己人生的健康成长,得归功于年轻时有幸在外公的部门任职。
如果没有得到过赞美,我的人生不可能经历磨难、迈向成功;而让我最开心的一次赞美来自《格拉斯哥报》的一名记者,他曾经在圣·安德鲁大会堂听过我关于“美国地方自治”的演说。这位记者大幅报道了苏格兰当地人关于我、我的家族,尤其是我外公托马斯·莫里森的评价。接着,他还作出如此评价:讲台上的这个人真让我感到惊讶,因为他的言谈举止和外表简直就是老托马斯·莫里森的翻版。
虽然不记得自己是否见过外公,但我和他的惊人相似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清楚记得二十七岁那年我第一次回到故乡丹弗姆林时的情形:舅舅贝利·莫里森和我坐在沙发上,他那黝黑的大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他无法言语,只是走出屋子平缓情绪。不一会儿,他回到我的身旁解释道:在我身上的一些气质,总会时不时地让他想起自己的父亲,这些幻象虽然稍纵即逝,但还是会时常闪现。舅舅说我的举止像外公,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妈妈也不断发现我身上有外公的个性特征,这种微妙的母系遗传迹象时刻都在显现着。我感慨万千!
外公莫里森当年迎娶了爱丁堡的霍琪小姐。外婆霍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举止优雅,性情温良。可惜因为她英年早逝,夫妇俩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
当时外公是个皮革商,在丹弗姆林的皮革生意做得很不错,因而生活优越。我的贝利舅舅,也就是外公的长子,曾经有匹小马驹,那在当时可以说是奢华的生
活了。然而,滑铁卢战役之后的和平时期,却让外公的生意一蹶不振(那会儿,整个国家的经济都跌入低谷),所以贝利舅舅兄妹们的生活也变得艰难起来了。
外公的次女玛格丽特是我的母亲。关于妈妈的好,我一言难尽;她秉承了外婆高贵、优雅和端庄的气质。或许,有天我可以告诉世人这位淑女的点点滴滴,不过恐怕我没有能力做到,因为在我看来,她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她只属于我一个人。除了我,没有其他人可以真正理解她。爸爸过世得早,她是我生命的全部。我第一部书的献言是这样写的:“献给我亲爱的英雄母亲。”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