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经中的蓍草 许云超 9787521205701 作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易经中的蓍草 许云超 9787521205701 作家

全新正版书,当天发货。如有套装书(或图片与书名不符),价格异常,可能是单本书的价格。

18 3.8折 4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云超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05701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30720848

上书时间2024-03-09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001/引言

001/一、“易”的来历
003/二、“卦”的构成
007/三、“易”的核心思想
009/四、卜
013/五、筮
016/六、蓍草
018/七、揲蓍法
026/八、解卦
036/第一卦?乾
040/第二卦?坤
044/第三卦?屯
048/第四卦?蒙
052/第五卦?需
056/第六卦?讼
060/第七卦?师
064/第八卦?比
068/第九卦?小畜
073/第十卦?履
078/第十一卦?泰
083/第十二卦?否
087/第十三卦?同人
091/第十四卦?大有
095/第十五卦?谦
099/第十六卦?豫
103/第十七卦?随
107/第十八卦?蛊
111/第十九卦?临
115/第二十卦?观
119/第二十一卦?噬嗑
123/第二十二卦?贲
127/第二十三卦?剥
131/第二十四卦?复
136/第二十五卦?无妄
140/第二十六卦?大畜
144/第二十七卦?颐
148/第二十八卦?大过
152/第二十九卦?坎
156/第三十卦?离
160/第三十一卦?咸
164/第三十二卦?恒
168/第三十三卦?遁
172/第三十四卦?大壮
176/第三十五卦?晋
180/第三十六卦?明夷
185/第三十七卦?家人
189/第三十八卦?睽
193/第三十九卦?蹇
197/第四十卦?解
201/第四十一卦?损
205/第四十二卦?益
210/第四十三卦?夬
215/第四十四卦?姤
219/第四十五卦?萃
224/第四十六卦?升
228/第四十七卦?困
233/第四十八卦?井
238/第四十九卦?革
242/第五十卦?鼎
246/第五十一卦?震
250/第五十二卦?艮
254/第五十三卦?渐
258/第五十四卦?归妹
262/第五十五卦?丰
266/第五十六卦?旅
270/第五十七卦?巽
274/第五十八卦?兑
278/第五十九卦?涣
282/第六十卦?节
286/第六十一卦?中孚
290/第六十二卦?小过
294/第六十三卦?既济
298/第六十四卦?未济

内容摘要
作者是羑里周易博物馆(周易发祥地)的副馆长,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周易》,意图还原《周易》最原始的面貌,剔除其冗余的部分,用最通俗的语言来展示《周易》,让光明渐渐透出,最后透露出它的本质,这时你就会发现,《周易》的灵魂明澈如秋日的长空,它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占卜,而是探究宇宙间变易的法则,阐明天道,重在人伦,天人合一,才能合理和谐。本书不仅全面真实地解读了《周易》,还原了失传三千年的蓍草占卜法,还记录了孔子的《易传》,让读者对《易经》以及《易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站在文王《易经》的角度,孔子的《易传》是使用说明书;站在《易传》的角度,《易经》是《易传》哲学思想的载体,卜筮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让读者将德义为质,卜筮为文,两者统一来了解。

精彩内容
引?言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人为情生,草为春绿。
文人造句,将人喻为草木,比喻人生如同草木的一生,来如风雨,去似微尘。人类借助了草木的某些特性,来形容人生的荣辱与兴衰,揭示人生难以明言的复杂的体验。如此说来,草木也是有思想灵魂温度和语言的生命个体,那么,一些古老的、珍稀的草木也难保不被赋予过多的寄托和奢望,成为仙草、圣草,布满诸神的力道,广施众生。
河南汤阴羑里城景区内有一片蓍草园,相传是神赐的圣草,是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推演六十四卦用的卦具,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蓍,读shī,上部为草,下部为曰,中间一个老者的老。老者以草为道具以道万物之吉凶,可见造字之时蓍草就已具备了神奇的属性。
蓍,属菊科,多年生草本,不死而神,故而能数往知来,先知先觉。茎直立,开白花,锯齿形的叶子,像是一丛鸟类的羽毛,也像是某种多足纲的虫子。全草具有解毒消肿、止血、止痛的功能。
蓍草除了可以用药,可以用来占卜,据说还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旧时人们走夜路,会折一枝插在衣襟上。一株草所蕴藏的能量如此杂驳,浩瀚有力而富有传奇,自会令人珍惜和感念。
春天花开正旺时,整个蓍草园都弥漫着浓浓的药香味。蓍草的味道有点怪,它跟食物有相似的味道,像芫荽、像荆芥、像芹菜,但同时它又将所有味道都收纳其中,初闻亲切,以为可以食用,久闻惊恐,味道浓烈,让人头晕目眩,顿时心生畏惧。
秋冬季节,凉风至,白露降,蓍草的茎干枯变硬,可以采割制作成蓍策。孔子说:“退藏于密”“知来藏往”,卜官把蓍草收藏于皮制匣子里,秘不示人,生怕走光。《论衡·卜筮篇》称“枯龟之骨”“死蓍之茎”,被先民奉为洞察未来的神灵宝物。蓍草并没有死亡,割枯茎而后萌生新茎,秋枯春生,生命轮回,源于其根不死,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文王被囚羑里七年,与蓍草相伴,与自然对话,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相互参照起来看待世界,揲蓍、观象、著写《周易》。我想这世上一切伟大作品的诞生,都如这千年蓍草,乃是以绝大的耐心,把每一滴时光中蕴涵的创造能量细细积攒起来,缓慢而坚实地形成。
三千年前文王演易时的景观如今都不存在了,但蓍草依然存在,《周易》依然存在,它们在时间中奔跑和接力,仿佛花朵,在风中传递着种子,并在不同的季节里,次第开放。
一、“易”的来历《易经》亦称《周易》《文王易》,简称《易》。据史料记载,商代末年,纣王荒淫残暴,嗜杀成性,百姓苦不堪言。而与之相反的是,其诸侯国的首领姬昌(周文王)礼贤下士,深得人心,周国日益强大,引起了殷纣王的猜忌,于是,将西伯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今河南省汤阴县境内)。姬昌被囚期间,发愤治学,潜心钻研,将伏羲八卦两两重合演绎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著成《易经》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
“易”在古代曾有三种。《周礼·春官·大卜》载: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关于“周易”的解释,陆德明《经典释义》说:周,遍也,备也,又取周普。孔颖达说:“周”字为朝代号,“周易”是周朝写成的《易经》;许慎《说文解字》:“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庄子》说:《易》以道阴阳。
《周易》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说:《周易》这部书是由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历经上古、中古和近古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完成的。从伏羲始作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又从夏商周三代,不断地演进,再到周文王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推演六十四卦而成《周易》。其后,他的儿子周公又为三百八十四爻撰写了爻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读《易》,把系竹简的皮绳都磨断了三次,史称“韦编三绝”。孔子还作了“彖(上传、下传)、象(上传、下传)、系辞(上传、下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释《周易》,因此又称《十翼》,意蕴犹如经的羽翼。《十翼》是最早系统论述《易经》的专著,也称《周易大传》,所以,现在通行的《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经”,即易的本身,含六十四卦、卦象、卦名、卦辞、爻辞。第二部分为“传”,是孔子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作的全面、系统的说明,是研究《周易》的必要阶梯,已经成为《周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此,《周易》脱离了占卜的外壳,成为一部哲学典籍,居庙堂之高,成为士大夫们的精神圭臬。
《周易》上承伏羲之传,下启周孔之思,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升华凝聚成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的奠基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历代帝王、政治家、军事家的必修之术,自古就有“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之说。
二、“卦”的构成构成六十四卦的基本符号只有阳爻“”和阴爻“”,这两个符号,一方面是对画卦符号的简化,另一方面又是把具体数字抽象为“奇、偶”两个概念之后的产物。这两个符号不但能代表宇宙万物,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把宇宙万物分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大类别,是最早的辩证法思想的形象化表述。
《周易》用最简捷的形式,概括了极其博大以至无穷的内容,在这一方面也是后世任何学说都无法比拟的。
《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古人演八卦时,还有一种象征意义。比如“天”“龙”为《乾》之象征形象,揭示了“阳”元素之特性及其发展规律。《坤》为地、为川、为顺、为阴。《乾》创始万物,《坤》成形万物,“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并没有主次之分,两者互相包容,互为转化。纯阴之时一阳生,纯阳之时一阴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永远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其他各卦是《乾》《坤》两卦的展开,是“阴”和“阳”在各发展阶段的“量化”,它既可以对应自然现象,也可以对应社会人事以及精神现象,由此使人做出相应的选择,所以我们在理解上不能拘泥于字面上的象征物。
八卦都有各种的表象,比如乾卦:“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马,为木果。”总之,凡是极健、极刚、极硬、极老之物,皆可归属于乾。
比如兑卦:“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同样一个卦可以代表各类事和物,这不像西方哲学对某个事、物有相对确定的定义。
广泛的象征性正是《易经》每一卦每一爻的特点。具体的事象和物象只不过是暂时的借用,借用什么不重要,借用的根本目的还在于揭示事物的兴退之理。兴退之理是存在于每一事物中的共性,所以什么都可以借用,什么都可以象征。这是《易经》的难通之处,也是有趣之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知道对卦、爻的理解绝不能过于拘泥,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易”了。
为使读者阅读和运用时方便,特列表如下,以供查阅:卦有六爻,爻在卦中有两种功能。展示空间:上两爻代表天道,下两爻代表地道,中间两爻代表人道;展示时间:下两爻代表过去,中间两爻代表现在,上两爻代表未来,循环流变,即走向的多种可能性。六十四卦组成了一个变动不居的整体。
最下一爻称为初爻,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事物的初萌;二、三、四、五爻,代表事物发展的经过;最上一爻称为上爻,代表事物的结局。六爻描述的是一个围绕主题的动态过程。
上爻——发展顶峰(盛极必反)五爻——功成名就(居安思危)四爻——上升阶段(审时度势)三爻——小有所成(慎行防凶)二爻——崭露头角(伺机而动)初爻——初露端倪(潜藏待机)六十四卦是一个理论模型,它借助卦的“象”来表述事物的类,借助卦的“爻”来解释类中事物发展的态势。在卦象形态的基础上,借助阴阳(引申为刚柔、强弱、成败)的转化,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转化的道理。
三、“易”的核心思想《易》有三易,三易是根本,也是《易》的核心思想所在。
一、简易;二、变易;三、不易。
(一)简易《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有其事必有其理,大道至简,无论多复杂的事物,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奥妙以后,就可以化繁为简,就会觉得其简单而又平易,这就叫“简易”。
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只有“”和“”,就像今天计算机中的脉冲二进位“01”,科学家用“0”“1”两个符号,演变出无穷的信息数据。这正是愈是简易愈有变化的功能,愈是复杂的变化,其法则愈是简易。
(二)变易《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就叫“变易”。
(三)不易《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事物变化背后的基本原理是永恒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就是不易。哲学家叫它“本质”“规律”;道家谓之“大道”“天道”;科学家名曰“功能”。
乾坤之道是《周易》阴阳哲学的核心,万事万物都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既相互存在,又相互对立,而且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相。比如:一个人的成就到达最高峰时,进无可进,必将走向衰弱,开始走下坡路。一个人穷困到了极点时也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穷极思变,这是自然规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了事、物的生存原理。
阴阳本于《易经》,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图》数理。五行思维认为万事万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比如木本生火,但如果火势太旺,那木必定会被燃烧成灰烬,这时候就不存在木了,而只有火。又比如木本克土,但如果土势不止,那木肯定会被埋没而不再有木,这时只能看到土了,这就是所谓的相生又相克。万事万物不只是一味地生或克,它们在特定的情况下会相互转换。《周易》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
掌握了《周易》的核心思想,也就掌握了事物发展的道理,并把这种认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万物为参照,可洞观一己之不足,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风云莫测的人生。
四、卜卜和筮是中国历史产生最早的两种术数活动,在中国术数学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后来卜筮成了一个合成词,成为一切占卜活动的代表。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记载中国最早的卜的资料,是商周时期刻有卜辞或占卜符号的甲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已经证明,术数在商代至少存在有两种形式,一是卜,一是筮。
卜是用龟甲或兽骨做卜骨,经过钻、凿等加工处理,然后放在火上灼。由专门掌管卜的太卜或卜师,根据灼后的龟甲或兽骨裂出的兆象,判断人事的吉凶。
筮是用蓍草或其他可数物为工具,按照一定的规程数,最后得出一组数字为卦,卜者根据此组数字组成的卦,来推测判断人事吉凶变化。
在商朝及商朝以前,人们从事的每一项重大活动,征伐、祭神、田猎等,事先都要经过占卜以决定是否进行,卜筮起着左右社会重大活动的作用。卜筮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已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殷代甲骨的考察和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商朝的占卜,无论从龟甲的制取,灼兆的方法,占卜的内容以及卜仪的规模,都已达到了相当复杂的程度。根据一般事物的发展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原理,我们可以推断,从我国最早开始的占卜活动,发展到商朝甲骨记载的那样复杂的程度,该是经历了多么漫长的时间,我们可以断定,我国古代的占卜活动,应起始于远古时期蒙昧的原始社会。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原始社会的伏羲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河图》和《洛书》。《河图》和《洛书》把原始游牧民族经过长期观测的天象,用原始的数字形式记载下来,为我国古老的术数学提供了“数”的依据。也就是在这个传说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掌握了用天干和地支记日、记时。天干与地支配合成的六十甲子,及其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术数学框架中的一个有力支柱。
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和古代的文献记载,可以窥测到周以前乃至上古时代的卜法,也可以看出周朝初期的占卜方法、占卜内容、人员分工及仪式等。
在商周时代术数的两大类别中,卜高于筮。龟卜一般都是王或部族首领决定重大事项而用的,所谓“天子至尊,大事皆用卜也”。
由“”和“”两种符号构成的八卦产生后,筮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最初记载八卦的书,就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珍宝——《周易》。《周易》是用数字来占筮的,具备了逻辑思维,在卜筮中属于比较高级的一种。
大约与《周易》产生的同时,我国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扩充了卜和筮的内容,为我国术数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可以说,我们先人用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形式——河图、洛书、天干、地支、八卦、阴阳、五行,加之人们对星宿、四季的认识,创建了中国术数这座神秘的殿堂。
春秋战国时期,术数除了卜和筮两大类别外,又出现了星占、占梦、太乙、六壬、遁甲等多种形式。其中,星占与古老的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商周时代的星占属于卜的一项内容,后来由于观测天文学的资料越来越多,人们可以直接根据天象的变化预言生产生活的吉凶,不再借用卜来决疑了,于是,星占便成为一种独立的术数。
秦汉时期,由于秦“燔灭文章,以愚黔首”,“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术数得到了迅速发展。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派把《周易》的研究拉向了纯义理的方向,以占卜为宗旨的术数家们则走向了改变易卦筮法的道路。汉朝先后出现了《焦氏易林》《京房易》和《太玄经》三个术数派别。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谶书、灵棋经等多种术数形式。
东汉以后,龟卜逐渐走向消亡。其原因说法不一。我们认为主要是龟甲得之不易,卜法又相当复杂,因此被方法较为简单的筮法所代替了。
清朝初期,在江浙等东南沿海地区间还有术士用龟甲占卜,但影响甚微,可以说作为术数活动的龟卜在我国已经绝迹了。
从汉到唐,筮法最大的改革是以钱代蓍。以钱代蓍,成卦简单方便,很快得到了推广。在此前,我国的卜筮所用的工具全部是带有“灵气”的自然物,如龟甲、蓍草等,而“钱”和“棋”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灵气”。自然产生的灵气,让位于人创造出的灵气,筮法也完成了以自然物作筮具到人造物作筮具的转变。这是研究中国文化思想史时不可忽视的现象。以钱代替蓍草最早起源于何时,现在不可考,但最迟不过唐初。
唐宋以后,术数的发展有两个方面比较显著:一是星命学,也称八字批命法,它是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八字排成四柱,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推断人的命运。这些术数借助了《周易》的占筮理论,但具体卜法并不是《周易》的方法,因为《周易》的蓍草占卜法已经失传。
二是签书,也就是抽签。这种活动起初多在庙宇里进行,和佛教的偈语有一定的关系,后来又演化为街头术士的黄雀抽签等形式。测字也是在此期间产生的。
中国术数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有的生命力很短,一闪即逝,有的随着典籍的亡佚而失传,有的则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中国术数典籍浩如烟海,中国术数学的包容量极其博大,涉及面极其广泛。在历史上,中国术数为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哲学、军事学、医学和历法等都曾产生过启示性和开拓性的作用。有的术数典籍本身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或哲学的名著,它所包藏的对我们现代科学发展有启示、有裨益的东西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研究和探索。
中国的术数学,惟其称为“术数”,原理依据是,人为自然界天地作用的产物,与宇宙万物一样,在天地间生存、运动,无一不受“数”的制约。古人认为,对这种“数”人们可以通过卜筮等手段,得到“神”的指点和启示,感知和认知它。神,当然是不存在的,术数里提到的神,是多元的、多种多样的,最终是为术者服务的,是对“数”迷惑不解的产物。那么,“数”是不是一个客观存在?“数”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是点?是线?是力?是波?是场?是联系?是规律?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揭示中国术数学奥秘的中心问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