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套母亲 李廷舫 9787555504597 远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河套母亲 李廷舫 9787555504597 远方

全新正版书,当天发货。如有套装书(或图片与书名不符),价格异常,可能是单本书的价格。

18.1 4.8折 3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廷舫

出版社远方

ISBN9787555504597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270085

上书时间2024-03-08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廷舫,祖籍山东寿光,1942年3月出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毛山东乡大黑水村,1950年3月迁居巴林左旗碧流台乡黑山头村。1956—1962年就读于林东一中,196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
1965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驻临河县农村工作队队员、临河县委干事、记者、教师。1974年5月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工作,任巴彦淖尔盟文化局、文联创作员兼编辑。1980年调至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先后任革命回忆录编辑室编辑《草原》小说编辑、编辑组长、协会秘书长。1990年4月至1992年4月挂职任临河市副市长。后为专业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秘书长。2002年6月退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一级作家。著有小说、散文、纪实文学及影视文学作品。多部(篇),2012年出版《李廷舫文集》六卷。作品曾获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艺术创作“萨日纳”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本“骏马”奖。

目录
正文

内容摘要
 从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河套平原石三圪旦一户人家被卷入历史洪流中几经沉浮,遍历世态。在近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中,各类人物在河套小村的舞台上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幕幕爱恨交织、悲欢离合的人生戏剧。李廷舫的这本《河套母亲》以流畅的笔调和鲜明的地方语言描绘了河套平原的风土人情,表现了河套女性伟大而朴素的坚韧品格。

精彩内容
 黑暗正伴随着时光的脚步和寒冷的淫威一同降临,笼罩了这个名叫石三圪旦的荒村。这里只有稀稀拉拉零散分布的九户人家,夏秋季节,这九户人家的土
房或茅庵,有着荒草、树木及庄稼地的围拢、掩映,房上不时飘起袅袅炊烟,倒能显出些许生气;到了冬日,大地脱去了天赐的彩色外衣,满世界变得灰秃秃、白茫茫的,连那炊烟一冒出烟筒,便也立时被西北风刮失殆尽。白天一眼望去,一片荒凉、冷落;夜晚黑魃魃的,更显得死寂。
这零散分布的九户人家,谁也不挨谁不说,其中八户人家,都是光有一间或两间裸露的土房,或光有一间茅庵,都没有院墙,房前人畜踩出的一小片不长草的硬地,就算是院子了。只有位居中心的一户人家,不仅赫然有着一溜三大间土房,而且有土墙围成的一个大院子,院里靠西墙还有仓房及马棚、牛棚、猪圈、鸡窝之类的设施。尽管院墙低矮不足三尺,也足以显示出这户人家的与众不同了。还与众不同的是,这院子后面长着一片茂密的白茨。白茨,当地人也叫哈冒儿,是生长在沙地上的一种类似灌木的草本植物,或者说是一种介于草本和木本之间的刺柴。这东西长起来很是威风,一般能长七八尺甚至更高,枝叶向四周伸展,一扑拉一片,形成一堆一堆或日一丛一丛的白茨圪旦或叫哈冒儿圪旦。这东西可用作烧柴,也
可用作农家权墙,河套地方有过“哈冒儿杈墙墙不倒”之说。这片白茨,长得甚是茂密葳蕤,枝枝权权纠结在一起,为这院子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人们说,就这片白茨,是这户人家的“风水”,不然他家的日子怎会过得那般殷实!
这个院子,就是这个小村的拓荒者石三的家。一
年以前,这户人家的日子着实为人称道羡慕。就说三间大房子里,往日里东间住着石三和白三女老两口。
中间是儿子儿媳的居室,西间住着石三家亲侄儿子憨憨和本家侄儿子石六子。儿子石贵元在外面上学、教书,老石三领着两个侄儿子在家种地,日子过得井然有序,亦可谓家道殷实。可是自这年正月,这家人却祸事临门,接连地遭受灾难。
正月十五黑夜,院里突然闯进一伙子荷枪实弹的官兵,将石三的儿子石贵元从被窝里拉出来,五花大绑抓走了。不久便传来石贵元在押解途中逃跑,被乱枪打死的消息。石三寻找和设法营救儿子跑了两个多月没有结果,此后一病不起,夏天六月十六那天离开
了人世。眼下,被石三和石贵元丢下的白三女和郝玉润婆媳二人,又正在这里经受着痛苦和焦灼的煎熬。
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挟裹着寒冷,催赶着夜色,霎时笼罩了这个荒村。石家院子里死一般沉寂,三间土房,只有居中一间透出暗淡的灯光。
屋里,灶台上放着一盏麻油灯,黄豆大的灯火纹丝不动,像一只含着忧伤的怪异的眼睛,静静地观察
着屋里的动静,随时准备面对这里可能发生的可怕的一切。昏暗的灯影里,一盘大炕上坐着这家的两位女主人——白三女和郝玉润婆媳俩。婆婆白三女身边依偎着四岁的孙女兰兰,儿媳郝玉润怀里抱着两岁的儿子生生。
说生生两岁,是按当地习惯说的“虚岁”,实际只有一周岁零三个月,兰兰也刚满三周岁。此时生生
正发着高烧,喘息声也由原来一阵阵急促变得游丝般细微。这娃从打头天黑夜发烧,这天晌午过后,奶也
不吃一口了。婆媳俩把她们以前用过和听说过的小儿退热解表的偏方都用过了,终不见效,邻近村子又没有医官。白三女看着儿媳怀里的娃,一阵阵想起石三的亲侄儿憨憨,越想心里越着怕。憨憨也是两岁那年就这样子发烧,烧了两夜,好不容易请来了医官给吃药,命是保住了,可是治得晚了,人们说把脑子烧坏了,以后娃就变得傻傻呆呆,成了半脑脑。白三女不想让自己想这些,可是由不住不想,甚至把事情想得更严重。
还是白天傍晌时候,白三女就打发本家侄儿石六子骑马去了县城,让他去找刘子静给请个医官。刘子静的女人和石家是姑舅亲,虽不是亲姑舅,但也不算远。石贵元叫刘子静表姐夫,刘子静又曾是石贵元的老师。刘子静在县里算个知名人士,请个医官给娃看看病并不是难事。可是石六子走了大半天了,从白昼
等到了天黑,也还不见个人影儿。此时,郝玉润把烧得如火炭一样的生生紧紧抱在怀里,低下头去,两眼
盯住娃,细心地谛听着娃似有似无的呼吸,生怕他甚会儿断了这一口气。婆婆白三女和女儿兰兰,一老一
小四只眼睛,都含着焦灼的小心翼翼的神情,片刻不离地盯着郝玉润怀里的娃,连喘气也轻轻的。白三女是个经见得太多太多的性子刚强的女人,她在焦灼和愁苦的煎熬中极力保持着头脑的清醒和镇静。刚才她出了趟屋门,悄悄走近院前的柴堆,找出了一捆子枳芨,还找了根草绳,备在了那里。她想娃一旦有个长短,就得去找个人,用枳芨草把娃裹起来,送到村后的野滩里去。她想着这些,心里像刀剜一样痛。老天爷呀,石家这是咋啦!
白三女又想起侄儿憨憨,这娃腊月初九就离家走了,也不知去了哪里。白三女倒不怕他在外面闯甚大祸,只怕他傻傻呆呆的,在外面冻着饿着或受人欺负
……白三女想着家里的乱事,目光投向了放在灶台上的麻油灯,似乎想从那微弱的灯光中看出一点什么兆头,什么希望……却见那如豆的灯光比原来更小了,更微弱了,像是就要熄灭的样子。定是灯碗里油不多了,“人死如灯灭”,她想起乡间流传的这句带着晦气的俗话,心里一惊,就轻轻推开依在她身边就要入睡的孙女兰兰,回手拉过个枕头,让她睡下,顺手拉了件什么衣裳给她盖在身上,急忙下地,摸索着找出油壶,去给灯添了麻油。灯果然就亮些了。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