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精) 杨绛 978710805171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仨(精) 杨绛 9787108051714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全新正版书,当天发货。如有套装书(或图片与书名不符),价格异常,可能是单本书的价格。

23.1 6.6折 35 全新

库存46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1714

出版时间2015-04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3225617

上书时间2024-03-07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我们仨》中,杨绛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携手人生七十载,他们共同度过了动荡的七十年,无止的战争与革命,应该是我们难以体会的震荡年代。但是从这本书中,我们丝毫感觉不到时代的动乱。整本书是一种温润的回想。战乱中的谋生艰难,文革时的小心翼翼,可书的重点不是对时代痛苦的素描,而是对人间温暖的感恩。在困苦的岁月中到处都是友爱之手,给两位老学者一个破败的桃源。杨绛先生以平和的笔触将几十年的心酸娓娓道来。其中许多细节充满浪漫与温情。

作者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目录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内容摘要
 《我们仨(精)》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
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
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精彩内容
 (二)古驿道上相聚那里烟雾迷蒙,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门外是东西向的一道长堤,沙土筑成,相当宽,可容两辆大车。堤岸南北两侧都砌着石板。客栈在路南,水道在路北。客栈的大门上,架着一个新刷的招牌,大书“客栈”二字。道旁两侧都是古老的杨柳。驿道南边的堤下是城市背面的荒郊,杂树丛生,野草滋蔓,爬山虎直爬到驿道旁边的树上。远处也能看到一两簇苍松翠柏,可能是谁家的陵墓。驿道东头好像是个树林子,客栈都笼罩在树林里似的。我们走进临水道的那一岸。堤很高,也很陡,河水静止不流,不见一丝波纹。水面明净,但是云雾蒙蒙的天倒映在水里,好像天地相向,快要合上了。
也许这就是令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原因。顺着蜿蜒的水道向西看去,只觉得前途很远很远,只是迷迷茫茫,看不分明。水边一顺溜的青青草,引出绵绵远道。
古老的柳树根,把驿道拱坏了。驿道也随着地势时起时伏,石片砌的边缘处,常见塌陷,所以路很难走。河里也不见船只。
阿圆扶着我说,“妈妈小心,看着地下。”我知道小心,因为我病后刚能独自行走。我步步着实地走,省得阿圆搀扶,她已经够累的了。走着走着——其实并没走多远,就看见岸边停着一叶小舟,赶紧跑去。
船头的岸边,植一竿撑船的长竹篙,船缆在篙上。船很小,倒也有前舱、后舱、船头、船尾;却没有舵,也没有桨。一条跳板,搭在船尾和河岸的沙土地上。驿道边有一道很长的斜坡,通向跳板。
阿圆站定了说:“妈妈,看那只船艄有号码,311,是爸爸的船。”我也看见了。阿圆先下坡,我走在后面,一面说:“你放心,我走得很稳。”但是阿圆从没见过跳板,不敢走。我先上去,伸手牵着她,她小心翼翼地横着走。两人都上了船。
船很干净,后舱空无一物,前舱铺着一只干净整齐的床,雪白的床单,雪白的枕头,简直像在医院里,锺书侧身卧着,腹部匀匀地一起一伏,睡得很安静。
我们在后舱脱了鞋,轻轻走向床前。只见他紧抿着嘴唇,眼睛里还噙着些泪,脸上有一道泪痕。枕边搭着一方干净的手绢,就是他自己带走的那条,显然已经洗过,因为没一道折痕。船上不见一人。
该有个撑船的艄公,也许还有个洗手绢的艄婆。
他们都上岸了?(我只在心里捉摸)我摸摸他额上温度正常,就用他自己的手绢为他拭去眼泪,一面在他耳边轻唤“锺书,锺书”。阿圆乖乖地挨着我。
他立即睁开眼,眼睛睁得好大。没有了眼镜,可以看到他的眼皮双得很美,只是面容显得十分憔悴。
他放心地叫了声“季康,阿圆”,声音很微弱,然后苦着脸,断断续续地诉苦:“他们把我带到一个很高很高的不知哪里,然后又把我弄下来,转了好多好多的路,我累得睁不开眼了,又不敢睡,听得船在水里走,这是船上吧?我只愁你们找不到我了。”阿圆说:“爸爸,我们来了,你放心吧!”我说:“阿圆带着我,没走一步冤枉路。你睁不开眼,就闭上,放心睡一会儿。”他疲劳得支持不住,立即闭上眼睛。
我们没个坐处。只好盘膝坐在地上。他从被子侧边伸出半只手,动着指头,让我们握握。阿圆坐在床尾抱着他的脚,他还故意把脚动动。我们三人又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我握着他的手把脸枕在床沿上。阿圆抱着爸爸的脚,把脸靠在床尾。虽然是在古驿道上,这也是合家团聚。
我和阿圆环视四周。锺书的眼镜没了,鞋也没了。前舱的四壁好像都是装东西的壁柜,我们不敢打开
看。近船头处,放着一个大石礅。大概是镇船的。
阿圆忽然说:“啊呀,糟糕了,妈妈,我今天有课的,全忘了!明天得到学校去一遭。”我说:“去也来不及了。”“我从来没旷过课。他们准会来电话。哎,还得补课呢。今晚得回去给系里通个电话。”阿圆要回去,就剩我一人住客栈了。我往常自以为很独立,这时才觉得自己像一枝爬藤草。可是我也
不能拉住阿圆不放。好在手续都已办完,客栈离船不远。
我叹口气说:“你该提早退休,就说爸爸老了,妈妈糊涂了,你负担太重了。你编的教材才出版了上册,还有下册没写呢。”阿圆说:“妈妈你不懂。一面教,一面才会有新的发现,才能修改添补。出版的那个上册还得大修大改呢——妈妈,你老盼我退休,只怕再过三年五年也
退不成。”我自己惭愧,只有我是个多余的人。我默然。太阳已经越过船身。我轻声说:“太阳照进前舱,我们就得回客栈,如果爸爸还不醒……”我摸摸袖口的别针,忙止口不问。
“叫醒他。”阿圆有决断,她像爸爸。
锺书好像还在沉沉酣睡。云后一轮血红的太阳,还没照到床头,锺书忽然睁开眼睛,看着我们,安慰自己似的念着我们的名字:季康、圆圆。我们忙告诉他,太阳照进前舱,我们就得回客栈。阿圆说:“我每星期会来看你。妈妈每天来陪你。这里很安静。”锺书说:“都听见了。”他耳朵特灵,他睡着也
只是半睡。这时他忽把紧闭的嘴拉成一条直线,扯出一丝淘气的笑,怪有意思地看着我说:“绛,还做梦吗?”P20-2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