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蒙·阿隆回忆录(上下增订本)(精) (法)雷蒙·阿隆|译者:杨祖功//王甦 9787509795897 社科文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雷蒙·阿隆回忆录(上下增订本)(精) (法)雷蒙·阿隆|译者:杨祖功//王甦 9787509795897 社科文献

全新正版书,当天发货。如有套装书(或图片与书名不符),价格异常,可能是单本书的价格。

100.8 6.0折 168 全新

库存7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雷蒙·阿隆|译者:杨祖功//王甦

出版社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95897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68元

货号3902763

上书时间2024-03-07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雷蒙·阿隆(RaymondAron,1905-1983),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
阿隆是犹太律师之子,1924-1928年间,他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40年为逃离纳粹而流亡伦敦加入“自由法国”,战争结束后任教于巴黎政治学院和国家行政学院(法国),1955-1968年任教于索邦大学,1970年起任教法兰西学院。他是哈佛、牛津等大学名誉博士,法兰西学院伦理学和政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他的著作多达四十多本,论述主题从历史学、社会学、战争研究到法国的文化和政治前景,十分广泛。同时,他还是一位政治评论家,为《费加罗报》撰写政治评论达三十年之久。
雷蒙·阿隆在西方世界,尤其在法国和德国具有持久而广泛的影响,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他为“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和欧盟理念的积极创造者”,德国前总理科尔也认为“阿隆对欧盟的目标作了正确的描述”。

目录
上册
  序言  雷蒙·阿隆和普世史的时代
  增订本出版说明
  前言  雷蒙·阿隆和他的《回忆录》
  第一部  政治教育(1905~1939)
    第一章  父亲的遗嘱
    第二章  学习与友谊
    第三章  发现德国
    第四章  在拉丁区中心
    第五章  灰心丧气或幸灾乐祸
    第六章  浩劫之路
  第二部  政治愿望(1939~1955)
    第七章  战争
    第八章  没有抒情的幻想
    第九章  记者和活动家
    第十章  瓜分欧洲
    第十一章  20世纪的战争
    第十二章  “知识分子的鸦片”
  第三部  祸患之中的教师(1955~1969)
    第十三章  返回古老的巴黎大学
    第十四章  阿尔及利亚的悲剧
下册
    第十五章  工业社会
    第十六章  将军的宏伟计划
    第十七章  和平与战争
    第十八章  “他没有理解我们”或1968年5月
    第十九章  “自信与统治者”
  第四部  当官的年代(1969~1977)
    第二十章  从皮埃尔·布里松到罗贝尔·埃尔桑
    第二十一章  后戴高乐主义
    第二十二章  论意识形态批判
    第二十三章  亨利·基辛格与美国霸权的终结
    第二十四章  论历史评论
    第二十五章  西方的衰落
  第五部  死缓阶段(1977~1982)
    第二十六章  心肌梗死
    第二十七章  在《快报》周刊
    第二十八章  社会主义插曲
    第二十九章  受到考验的人权:卡特总统和中东冲突
    第三十章  走向苏联霸权主义?
    第三十一章  一代人的结束
  结束语
  作者书目提要
  索引
  增订本译后絮语
  译后记(1992年版)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怀有这种心情的人要么走向共产主义,走向革命,要么奉行与德国和解的政策(反对占领鲁尔区,减少赔款,到1930年代初提前撤出莱茵区),要么干脆拒绝服兵役。拒绝服兵役有几种形式:一种是内心上反对打仗,一种是阿兰的方式(拒绝晋升军衔),还有一种是无政府主义。至于我,我的态度接近第二类,确切地说是阿里斯蒂德·白里安的态度,因为这样合乎我的性格。。阿兰的态度能打动我,但说服不了我。我写的一些文章都透露出思想上的混乱和感情上的迷惘。但这种茫然若失的心情在我1933年2月讨论和平主义的文章里便开始拨开云雾见青天。文章里有一
句话说得相当动人:“政治问题不是道德问题。”到了今天,我仍然会这么说。
当然,这句话也不免过于简单。在哲学上,政治作为问题,作为判断和行动,自成一个特殊领域。也
许,归根结底,政治行为只有同广义的道德联系起来才有意义。我痛恨极权主义,那是因为极权主义能使一切邪恶的东西肆意得逞,大张凶焰,而其根苗则深埋在人的本性里面。任何政治,尤其是任何战争,都必须具有合乎道义的目标,或者有由道德准则规定的目标。但是,目的也罢,手段也罢,都不是考虑了道德然后得出来的,或者说,不完全根据道德而得出来的。权利平等意味着德国将重整军备。国家之间不能有歧视,在正常情况下,这是合乎公平正义的。但是,德国不接受《凡尔赛条约》划定的领土边界现状而要重振军威,那么和平将得到巩固还是受到损害?
1932年,爱德华·赫里欧重返外交部以后,埃玛纽埃尔·阿拉戈——他的兄弟跟我的兄长阿德里昂很有交情——经常在官场走动,他带我去见外交部的一
个副部长,名叫约瑟夫·帕加农。我曾经对阿拉戈倾诉过,我对德国的政治动向忧心忡忡。德国全体人民都狂热地感染上了国家主义。希特勒获得了权力,战云弥漫,欧洲岌岌可危。那个副部长请我谈下去,我便发了一通议论,纯粹是高师的派头,或许讲得有声有色。他听得很认真,看来我所说的还有点意思。等到我发完议论,他才回答:“根本问题在于思考。我一有工夫便爱思考,所以感谢您给了我那么些思考的题目。我们的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威望过人,人品出众。任何建树,此其时矣。您谈德国问题,实在精辟
,谈到天边升起的危机,也着实动听,但请问如果您是总理,您怎么办?”他的话听起来一忽儿可笑,一
忽儿相当中肯。我怎样回答他的,已经记不清了,反正,肯定是结结巴巴,不然就是张口结舌。该对他说什么呢?
这个部长给未来的评论员上的这一课,后来才开
花结果。15年后,我有一天在《战斗报》报社向阿尔贝·奥里维埃(AlbertOllivier)提出一个问题。他刚刚写了一篇社论批评政府。我说:“如果你处于政府的位置,你怎么办?”他大概是这样回答我的:“这不是我的事情。该怎么做,由政府去想。我只管批评。”我经常想抱着另一种心情,来充当这个评论员的角色,老想向政府暗示,该怎么做,或者可以怎么做。有时候,我知道我的建议在短期内是无法实施的。但它至少能对舆论起一点儿影响,这也可以使我期
待的事情更容易办一些(比方说,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我就是那么做的)。
从1931年写的文章中,还看得出我胸无成竹,在理想和现实情况分析中间摇摆不定。可是,重读1932年写的文章,就没什么难堪了。那时候已经是魏玛政权的最后一年。(P91-9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