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在妙悟 朱良志著 9787539666921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惟在妙悟 朱良志著 9787539666921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惟在妙悟 朱良志著 9787539666921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惟在妙悟 朱良志著 9787539666921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惟在妙悟 朱良志著 9787539666921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惟在妙悟 朱良志著 9787539666921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惟在妙悟 朱良志著 9787539666921 安徽文艺出版社
  • 惟在妙悟 朱良志著 9787539666921 安徽文艺出版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惟在妙悟 朱良志著 9787539666921 安徽文艺出版社

全新正版书,当天发货。如有套装书(或图片与书名不符),价格异常,可能是单本书的价格。

38.3 6.6折 5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良志著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66921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9742002

上书时间2024-03-07

湘云书店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题记

 

中国艺术重视气韵,南朝谢赫“六法”中*法就是“气韵生动”。这本来是一个规范人物画形式要求的概念,唐宋以来扩展到整个艺术领域,并化入气化哲学的内涵,使其由生动传神的要求发展为表现宇宙生机、个体生命的核心命题。气韵生动,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的根本大法。

 

气韵如何获得?北宋以来出现一种观念,认为气韵不可学。北宋艺术理论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六法”中,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属于技巧方面,可以通过学习达到,而气韵不可学。明李日华说:“绘画必以微茫惨澹为妙境,非性灵澄彻者,未易证入。所谓气韵在于生知,正在此虚澹中所含意多耳。”明末董其昌说:“《画史》云‘若其气韵,必在生知’,可为笃论矣。”并将其与绘画“南北宗”理论联系在一起,认为,“画有‘六法’,若其气韵,必在生知,转工转远”。气韵不是通过知识的累积就可以达到的,必须“一超直入如来地”——通过妙悟方能达到。他的观点与郭若虚“默契神会”的观点是一致的。

 

气韵不可学,必在“生知”。这是否意味气韵天授,是由先天决定的呢?显然不能做此判断。郭若虚的“生知”说,当受到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观点的影响。孔子的“生而知之”,就不是先天决定论。孔子一生重“学”,然其“学”包括知识的积累和境界的提升两个方面。子贡学识深,颜回不及,然孔子认为其门下颜回为*“好学”之人,而以“器也”评子贡。他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学的过程,境界的提升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他的“生而知之者,上也”,显然落脚在生命根性上的把握,而不是先天就具有。这生命根性的把握,需要“生知”——就是妙悟。

 

南宋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诗道如此,艺术创造也是如此。相比知识的积累、技巧的训练,在艺术创造中,悟性则更重要。观画看气象,艺术的高妙在形式之外。

 

在中国艺术哲学中,妙悟既不是先天赋予的,也不是一种神秘的体验过程,它由人的整体生命发出,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修养,是认识世界的手段,又是融入世界的智慧;它虽属于认识论范畴,然其本质上则应归于功夫论。

 

传统艺术哲学以妙悟为根本创造方式,与中国艺术发展的大方向密切相关。中国哲学是一种“成人之学”,重品是其基本特征。中国艺术从总体上看,是重品的艺术。如在绘画中,梅兰竹菊深受人们喜爱,几乎成为永恒画题,这倒不是它们比别的花卉美,而因它们是人格的象征。传统艺术哲学将人品与艺术联系起来,品,不光是道德的功课,还包括领悟力、洞察力等,也就是生命体验的能力。艺术是人心灵境界的外显形式,有一等之心灵境界,方有一等之艺术。心灵境界的提升,仅通过知识的学习是无法获得的,必诉诸精神的养练和培植。

 

悟性,是心灵境界的凝结;妙悟,由心灵境界释放而出。就像石涛所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呕血十斗,是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满足;啮雪一团,则是精神的超升。技巧当然是作画之,但艺术创造不能停留在技巧上;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中国艺术强调的是“心印”,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就像石涛所说,吞下一团洁白的雪,以冰雪的心灵——毫无尘染的高旷澄明之心——去作画,才能自创佳构。

 

妙悟,并不意味对知识的排斥。传统艺术哲学并非将境界与知识对立起来,知识的积累是基础,境界的提升是导引。不是说境界的提升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方能达到,而是强调,知识的积累往往可充当境界提升之助力。董其昌说:“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他既主张“气韵不可学”,必须根源于心灵的妙悟,同时又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识积累,他甚至认为“不读书,不足与之言画”。学和养二者不偏废,方为“学养”。心灵的涵泳,是整体灵魂的功课,包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而不是排斥之。

 

惟具有高朗的气象、开阔的心胸,具有独特的“悟性”,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控制知识。中国人对待知识的态度与西方哲学有明显不同,这也反映在艺术哲学上。作为传统艺术后期发展*为重要的理论家,董其昌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他认为,对于艺术创造而言,知识既是力量,也是障碍。将知识变成艺术创造的动能而不是羁绊的力量,是艺道成功之关键。气韵不可学的命题,乃是一个警惕知识的命题,一个以悟性统率知识的命题。

 

本书环绕妙悟诸问题进行考察,力求揭示传统艺术哲学“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内在因缘。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中国艺术将妙悟作为创造的根本途径。妙悟的根本特点是对知识的超越,是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存在方式的确立。在知识、秩序的羁縻中,人真实存在的意义常处于遮蔽状态中,通过纯粹体验,归复真性,去除遮蔽,让存在的意义澄明呈现。“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的气象和格局,创造由生命真性跃出,才有真正的价值。妙悟是一种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单纯归于认识论,又不能归于工夫论。它与西方艺术心理学中的直觉说有根本差异。



作者简介
朱良志,1955年生,安徽滁州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留校任教,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99年调入北京大学,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会副会长,曾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不错研究员,浙江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艺术关系的研究,出版研究著作二十余种。出版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获安徽省社科研究一等奖,《石涛研究》获教育部第五届科学研究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类一等奖,《南画十六观》入选首届“中国好书”,并获首届张世英美学哲学奖励基金学术成就奖、吴玉章很好学术成果奖等。

目录
001题记
001第一章关于妙悟的概念
?
002一艺术哲学中妙悟范畴之成立
006二妙悟与悟
011三妙悟与玄览、玄觉、观照诸概念
014四妙悟与悟妙
?
021第二章悟性
023一悟性的本质
030二悟性的动力
036三关于养性
044四艺术悟性与佛性
?
047第三章悟境
049一破境
056二造境
061三物境与心境
065四悟境之次第
072五破三关
?
077第四章悟境的传达
080一不可说、不可喻
089二翠竹如何见法身
094三烦万象为敷衍
100四关于言、境、法的表达结构
105五禅宗新工具观和唐代诗歌境界论
?
109第五章“看”与“现”
111一只要“现”,不要“看”
117二吾无隐乎尔
121三青山自青山
125四让世界自亮
129五世界作为说者
134六桃花更绚烂
137七大全
?
145第六章妙悟与法
147一破法
156二心法
161三我法
165四活法
?
169第七章妙悟与识
171一落花无言
177二听之以气
181三空纳万境
186四不智之智
191五学识助悟
?
197第八章妙悟与人工
199一《二十四诗品》论悟
203二画分南北
208三技进乎道
212四神妙逸能
217五巧拙之间
?
221第九章论瞬间永恒
223一关于时间即幻象
231二关于悟在刹那间
239三关于永恒在目前
246四“古”之境
?
253第十章狂怪之悟
255一说“怪”
262二说“傲”
269三说“醉”
?
275余论
?
294主要参考文献
?
300重版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哲学重生命的体验,“妙悟”学说是生命体验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关于“妙悟”学说的理论研究著作,分为“关于妙悟的概念”“悟性”“悟境”“妙悟与识”“妙悟与法”等十章,追踪了“妙悟”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剖析了“妙悟”概念的基本理论内涵,揭示了其内在理论结构,并对“妙悟”与知识、法度、技巧等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辨析。

主编推荐


 

 

 

 对艺术创造而言 知识既是力量也是障碍。本书环绕“妙悟”诸问题进行考察,揭示了妙悟为生命体验的能力,以及传统艺术哲学“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内在因缘。

 

 书中精彩阐述了悟性、悟境、破镜、造境、心境、妙悟与人工、瞬间与永恒等引人入胜的概念与关系,深具学术价值和文化含金量,对专业人士、艺术工作者、文艺青年及普通知识分子皆有启发学术、安顿心灵的积极意义。

 

 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