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打开果核李爽✍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打开果核李爽✍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量大请联系客服享受团购价~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42.11 4.8折 88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爽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36426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精装

定价88元

货号3385743

上书时间2025-01-01

谁的人生不是客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新华·知本读书会文丛”,分为《快乐与至乐(思想卷)》《打开果核(文化卷)》《一加一可以不等于二(艺术卷)》三卷,为新华·知本读书会历年演讲内容精选。

【内容简介】 
《打开果核》收录张文江、彭林、樊树志、傅杰、郑培凯、王涌豪、陈引驰、戴燕、朱刚、陈尚君、陈建华、陈勤建、李天纲、陈正宏等十四位著名学者的十六篇文章,话题涉及《易经》、老庄、《论语》、唐诗宋词、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领域,兼具广泛性和深刻性。本书以经典文本阅读为入口,深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阐述精当、不乏新意;同时,大家学者对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高屋建瓴,对于当下的文化发展潮流,亦不无启示与指导意义。

【文摘】 
打开果核
——老子哲学与当代生活
汪涌豪
卡夫卡曾直言对老子思想的无限钦敬,称“老子的哲学是坚硬的核桃,我被它们陶醉了,但是它们的核心,却对我依然紧闭”。这个果核紧紧地封闭着,它是自我圆足不加旁求的;它的成就、它的感觉、它所有的意义都绾聚在一起,收拢在一起;它精光内敛,一般人很难接近它,甚至没有接近它之前,就已经有点目迷五色了。为了向前人汲取智慧,我们需要让它敞开,这就是“打开果核”。
但并不是每个人对着文本就可以打开这个果核的,等打开以后,也未必每个人都进得去。这需要今人和古人在一个平台上有效地交汇。
今天的生活已经很散文化,离人的精神越来越远。我们都说接受过去的熏陶,广义上说是接受人文的熏陶,但是“人文”是什么呢?对“人文”的解释有很多。其实,人文处理的是人的日常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关系问题。
我们日渐沉沦在生活的底层,变得越来越机械、固定,我们所有的向往、追求、喜怒哀乐都统统被格式化了。尽管每个人都觉得我是世界上独一份的,我就是我,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我们的追求、向往、心底的那些梦都和别人一样,以至我们的打扮和装修出来的环境也是一样的。
所以,这个世界越来越雷同,雷同以后就非常乏味。当我自己做学问的时候,乃至于读《老子》《庄子》的时候,总希望在打开这个果核的时候能发现里面有我自己的东西。其实每个人读一个文本,都可以读出自己的东西来。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古代注《老子》的不下千家。后来不断地散失掉了,今天才留下三百五十四家。
我谈老子,是谈我所看到的老子,并不是教科书式的、权威性的,因为每个人的眼睛里面都会投射出一道特殊的光束,它照见的老子可以是别人所没有看见的部分。当然,这并不是说对于经典,人们可以胡乱解释,纯粹根据个人的感受。但经典的生命要延续,就必须和当代交互连通。而且因经典自身内容非常深广,它自带光环,是一个发光体,在这种交互连通中,它的思想足以光照当下人的生活。在读《老子》的时候,我自己感到愉快的,是能真切感受到老子的思想不是过去时的,它不断在生长,不是站在遥远的古代,透过遥远的时空告诉我们真理,而是非常贴合当代人生活的、可以身体力行的智慧之源。

老子几乎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人。一般认为老子在前,孔子在后,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老子教训他不要多说话,太喜欢说话必然多说多败。孔子听了老子的教训后安静了很多,回去三天没给学生开课,因为他觉得自己碰到了真龙一样的人物。老子的高明让好为人师的孔子一下子安静下来。当然,也有人不这样认为,比如汉学家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1916—1999)就认为孔子在前,老子在后。
众所周知,道家哲学是以老子和庄子两个人作为代表的。一般认为,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问,就像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问一样。其实不能这样一概而论,因为老子和庄子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不说他们言语方式很不一样——老子的语言是警句式、格言式、箴言式的,不多展开;而庄子则多用寓言、重言和卮言,展开得很丰盛。他们两个人的为人风格就不完全一样,一个老成持重,一个更近青年才俊;一个是史官或档案馆馆长,一个则为小吏。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趣味也不一样,后世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老子的学说非常沉稳,非常凝实,每一句话都有多重性的意思,许多帝王引用其为执政的依据;而庄子的学说被许多读书人、艺术家欣赏,因为他讲得浪漫,讲得机敏,讲得汪洋恣肆。
如果要对道家的学说有根本的体认,必须从老子开始。当然我还要补充一句话,要对道家的思想有包罗万象的体认,可能光读老庄还不够,还要加上《列子》。

【媒体评论】 
世界的变化纷繁复杂,人的思维深化一点,看到的不变多一点,事物会相对简单一点。理解《易经》比较深入的人,他看到的世界是相对简单的,而且看到的世界越简单,程度往往越高。
——张文江《〈易经〉的源流》
家训,是自家内部的行为准则,各家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家训的形式、内容也各不相同,极为丰富。但是,作为教材,它们必然会有共同的指向。
——彭林《中国古代家训与门风》
一两千前的经典,后人奉为不可更改的至理名言,供上神坛,顶礼膜拜,不看批判,不敢怀疑,思想界死水一潭。有独立思想的知识人对于这种状况是不满意的。首先出来打破僵化沉闷空气的是陈献章……王阳明继承并发扬了陈献章的怀疑精神,开创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
——樊树志《王阳明与晚明思想解放潮流》
英国诗人奥登曾说:“历史上很多好书莫名其妙被人忘记了,真是可惜;但是没有一本书是莫名其妙被人记住的。”真正的名著被留存下来总是有理由有原因的。《论语》留存两千年,而且影响了那么多人,一定有值得我们去体会的魅力和常读常新的内容。
——傅杰《漫话〈论语百句〉》
从珠光、绍鸥到利休,可以看到,唐宋寺院茶规与禅道简约审美观对日本茶道的启示与影响,但是,这三位茶道大师都不曾明确提出“茶禅一味”的理论。他们是以自身对禅修的体会,融入“茶之汤”,以实际经验的表现,促成了茶道与禅道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郑培凯《“茶禅一味”五题》
在读《老子》的时候,我自己感到愉快的,是能真切感受到老子的思想不是过去时的,它不断在生长,不是站在遥远的古代,透过遥远的时空告诉我们镇里,而是非常贴合当代人生活的、可以身体力行的智慧之源。
——王涌豪《打开果核》
老子认为世界是两个相对的方面,会相互转化;庄子认为世界是随时变化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道家认为,世界时钟处于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当中。如果是儒家特别强调平衡折中的话,道家实际上是特别注重“变”,强调要适应变化,顺应时势。
——陈引驰《从老庄道家谈中国文化》
魏晋以后,我们知道朝鲜半岛和日本都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中国的典籍、制度。在文化上,中日韩也互相观照、互相渗透。所以到今天,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而中日韩的关系,不管怎样变化,却总是能在根本上找到共同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地缘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早期中日韩的交往及其互相观望的历史,为我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戴燕《早期中日韩的互相观望》
回顾苏轼的庐山执行,从初入时,觉得庐山跟他不亲近,产生审美的苦恼,继而思考审美主体与对象如何融合的问题。他一方面从时间上设想“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另一方面从空间上设想“只缘身在此山中”,意图走出困境,至于“无情话”对于他的启发,则是获得了一种“没无所不在”的观念,用这一观念来解决他的审美苦恼,由此解决了“庐山真面目”的问题。
——朱刚《苏东坡的超越之路》
唐诗未必都好,伪诗未必都烂。我们一方面需要提倡科学的坦度,另外一方面也要知道,好坏和真伪不是同等的概念。如果我们稍稍转变一下立场,不难发现伪诗中尽多好诗,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遇到一些与作者全无关联的意外状况而已。
——陈尚君《〈全唐诗〉中的伪诗和伪好诗》
生活现实,锻字炼句,音乐性,这三点对于词学发展来说是为关键的抒情特质。音韵是表达感情的,要恰到好处体现感情的深刻流动,还要来自生活现实,不脱离生活,因为一旦形式主义走到,就会脱离生活的源头活水,也会给创作带来枯竭的影响。
——陈建华《宋词与中国抒情传统的美学发展》
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在江南地区到处可见的,是一个以鸟的羽毛打扮起来的神人,在民间的生活中间,人们也传承了这样一种文化。可以说,在中国,江南的稻作生产萌发了中国早的鸟文化。同时,鸟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更是一种全域性文化,整个神州大地到处可见鸟文化的体现。远古江南先民在谋取自己生存发展的稻作生产中,逐步形成对鸟类的依赖、崇敬和神话,以致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鸟化,总重孕育出久远而博大精深的中国鸟文化。
——陈勤建《江南稻作生产与中国鸟文化》
上海市一个复杂的大都会城市,既是五方杂处,又是华洋杂居;既有多元文化,又有普遍认同;既开放胸襟,有强调主体意识。上海文化的好处在于它可以从地方认同,慢慢扩展为全球认同,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既要讲自己的独有的文化价值,又要讲全球化的符合人性的普世价值。
——李天纲《海派文化的渊源及其传承》
细节描写不是文学的专利。历史如果没有细节,恐怕还是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把历史或者史书单纯地理解为数据、制度或者个人履历,觉得人的个性、心态、感情都是不重要的,我觉得是不对的。
——陈正宏《被拔高的作家和被贬低的史书》
中华古文明能够延续,文化传统能够历劫重生,还能过再度崛起,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现象。许多古文明都消失了,中国的文明能够枯木重生、凤凰涅槃,真的是不容易。昆曲艺术给我们很好的启发,让我们看到,前人是怎么努力地投入文学、音乐与演艺的三结合,提高生命审美的境界,也就是文明追求的目标
——郑培凯《昆曲的审美境界》
“醇”字本意是指酒后半酣的状态,对儒家的信徒来讲,则是指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一切,不在乎个人得失而坚守自己的理想状态。
——陈尚君《唐诗中的醇儒风范》

【作者简介】 
陈启伟  序言
张文江  《易经》的源流
彭  林  中国古代家训与门风
樊树志  王阳明与晚明思想解放潮流
傅  杰  漫话《论语百句》
郑培凯  “茶禅一味”五题
汪涌豪  打开果核
陈引弛  从老庄道家谈中国文化
戴  燕  早期中日韩的互相观望
朱  刚  苏东坡的超越之路
陈尚君  《全唐诗》中的伪诗与伪好诗
陈建华  宋词与中国抒情传统的美学发展
陈勤建  江南稻作生产与中国鸟文化
李天纲  海派文化的渊源及其传承
陈正宏  被拔高的作者和被贬低的史书
郑培凯  昆曲的审美境界
陈尚君  唐诗中的醇儒风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