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发启蒙辩法:一种批判的文化哲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后发启蒙辩法:一种批判的文化哲学

全新正版,可开发票

37.29 6.2折 60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河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89667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11758682

上书时间2024-12-17

蒲蒲书屋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专事西方哲学和文化政策研究。《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和《胡塞尔思想的发展》分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和译著一等奖。曾担任联合国“文化多样性国际□□”首届六人评委。



目录

序言:基于“居间性”意识的文化哲学批判/1第一章文化概念辨析:经济的vs.政治的/1第一节“文化”的定义及其界定方法/1第二节“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的用法/6第三节“文化概念光谱轴”与文化解释的“两可性”/10第二章多样性视域中的文化概念:消极的vs.积极的/15第一节作为人类基本生态的“文化多样性”/16第二节作为理论范式的“文化多样性”:思辨哲学复线有机论模式/24第三节反抗文化趋同:“为争取承认而斗争”的“文化多样性”观念/30第三章传统与时间:重复不可重复之物/34第一节引言:关于“传统”的几个“教条”/34第二节“传统意义的传统”与“现代传统”的区别/36第三节“根系性”“向来我属性”是“传统意义传统”的生存论基础/41第四节传统与“回归的重复”(backward repetition)/42第五节“原本中心论”和传统至上主义:一切解释无所逃于传统/47第六节“逆时性因果观”的解释学:“原本中心论”到“述者决定论”/52第四章传统与知识权力/56第一节“前行的重复”:传统在义理解释中陷入自我疏异化/56第二节自然语言的义理解释导致自我疏异化:“一落言诠,便失真谛”/61第三节判教:传统名义下的知识权力运作——解释学(hermeneutics)源于判教/65第五章传统与空间:特殊主义vs.普遍主义/72第一节引言:传统问题触发的“空间转向”问题/72第二节 空间如何成为与“传统”有关的课题:从伽德默尔回到卡西尔/74第三节传统的复数与单数形式:人类学视角与政治神学视角的差异/78第四节传统的建构:黑格尔和胡塞尔论选择希腊为“精神家园”/82第五节明天近,昨天远:横向传统vs.纵向传统/85第六节传统角逐的新游牧时代,传统流通决定传统流传/ 87第六章文化解释的“两可性”与当代世界的文化之争/89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公约》:发达国家第二集团与美国的文化冲突/ 89第二节 文化 vs. 贸易:发达国家第二集团与美国文化冲突的由来 / 92第三节 发达国家第二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合纵”之举/ 96第四节把“我”变成“我们”:法国等将文化诉求变为国际政策/99第七章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101第一节“民族”概念辨析:种族的、政治的与文化的/102第二节当代若干文明型国家把历史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本/108第三节 亨廷顿的忧虑:秉持“排他性”价值的民族主义带来挑战/ 112第八章 后发国家的理论叙事:金岳霖难题vs.赛义德难题/116第一节“金岳霖难题”——后发国家学界遇到的普遍问题/ 117第二节“金岳霖难题”的“两难”特性/123第三节“金岳霖难题”的普遍性:以东欧中亚“民族哲学”为例/125第四节“赛义德难题”带来的挑战/130第五节结论/133第九章后发国家的启蒙辩证法:自主性vs.外来性/135第一节 启蒙叙事:无国界话语vs.国别性话语/ 135第二节 两种启蒙叙事:原发型vs.后发型/137第三节 后发国家的启蒙困境:工具理性vs.价值主体性/ 144第四节 异时代的同时代性:后发国家的启蒙辩证法/152第五节从“理性为王”走向批判理性/156第十章 人类中心主义的终结?——面向后人文时代的书写/ 163第一节从“代理”到“替代”的技术是当今时代面临的根本性问题/164第二节“替代”主题的浮现:伊哈布·哈桑的“后人类/后人文”概念/169第三节 Posthuman的“后人类”含义:“替代”人体自然的两条技术线路/172第四节 Posthuman的“后人文”含义:“替代”传统人文科学的两条路径/180第五节 从“代理”到“替代”的技术提出了哪些哲学问题?/186附录1先锋哲学:An untimely thinking/193附件2“强制阐释论”与阐释的开放性/206



内容摘要

第一章文化概念辨析:经济的vs.政治的本书旨在批判性地探讨文化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这项工作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文化”?或者更准确地说:什么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以及我们是根据何种理由来界定“文化”的?这是项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后文将会看到,“文化”不像自然客体那样可以按统一的、确定的物理量化标准来界定和测量,它更像一个概念的变形虫,让你无法捕捉它的准确形象,因此关于“文化”的定义林林总总五花八门。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文化领域不少学者在“文化”概念使用上也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然而哲学是使概念清晰起来的学问,因此文化哲学首先就应当对文化展开哲学性的追问和界定。第一节“文化”的定义及其界定方法1.缺乏学术约束力的“文化”概念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序言中说过:“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①这个“熟知非真知”的说法用在“文化”概念最为恰当。我们知道,如今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文化”都是个高频语词。在国际上,从上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福文化批判理论的兴起,一直到19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将“文化”或“人文”指数纳入人类发展测量体系,“文化”成为许多复合语词的母词,冠以“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经济”以及“文化多样性”(cultural diversity)等名目的著作论文、研究报告汗牛充栋。几年前,笔者从2000年后出版的百余篇英语文献遴选20篇译为中文,做成一部文化学科的基本读本(basic readings)。选编时深感文化研究在国际上是门热度很高的显学。再看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之后,直至本世纪初以来,文学艺术界自不必提,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从国内领域到外交领域,言必称“文化”俨成风气。然而,政策领域与大众传媒领域的火热局面里也透露出一个窘况,很少有人能在清楚明白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不同领域中的“文化”所指是不尽一致的,更有一些“文化”的界定是相互冲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文化”概念的用法具有极高的广谱性,这就给其内涵界定带来很大困难。太多国内学者喜欢搬出互联网上的一个说法: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学界为文化提出的定义多达160余种。言下之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文化定义。与此同时,文化研究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领域,无论在欧美国家还是我国,至今仍是没有得到体制承认的学科。1915年,德国化学家奥斯瓦尔德指出,既然“社会科学研究”(Study of Social Scicence)在19世纪中叶可以找到“社会学”(Sociology)这个专业术语,“文化科学”(Study of Cultural Sciences)也应该使用“文化学”(Culturology)的专有名称。他的建议得到了美国人类学大师莱斯利·怀特的呼应,他在1949年出版的《文化科学》一书大力推荐Culturology一名,书中特别提到30年代有几位中国学者大力倡导“文化学”,如中央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黄文山就主张,所谓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就是文化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应创立融合哲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文化学。时至21世纪,一些当代学者大力倡导文化学建构,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出版《文化学概论》,中央党校文史部也开设文化学课程。然而,在教育部现行《学科目录》,文化研究或文化学甚至尚未列入二级学科。



精彩内容

《后发国家的启蒙辩证法——一种批判的文化哲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创新工程“文化哲学的谱系与若干问题研究”的一项成果,全书共分为序言、十章,共44节。本书是文化哲学论著,致力于为这个领域提供新材。本书十章的论述力图扣住我国以及后发国家面临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何辩证地处理传统与现代、启蒙与自主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等。上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发表《启蒙辩证法》,指出西方在启蒙时代普遍相信“理性”会保障“自由”,但20世纪两次大战昭示人们,“理性走向反面”(霍克海默文章),“理性”正沦为“反自由”的工具理性,为此,如何处理好理性与自由关系成为启蒙辩证法的要义。本书为彰显其从中国实际、从发展中国家视角提问的特点,将“传统与现代”、“外来启蒙与思想的主体性”等问题确定为“后发国家的启蒙辩证法”。这个标题曾发表于2016年第5期的《求是学刊》,得到学界的首肯。本书写作强调学术规范性,全书注释超过280条。本书内容全部为原创,许多概念如“文化概念的光谱轴”(第一章)、“横向传统vs纵向传统”(第五章)、“异时代的同时代性”(第九章)等均系创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