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丝绸之路文化丛书·历史篇:神山博格达赵明鸣✍天山心脏,丝绸之路历史地标,历史坐标和时代流变中的神山博格达。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52.77
6.6折
¥
80
全新
库存888件
作者赵明鸣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2030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定价80元
货号3176891
上书时间2024-12-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博格达峰是天山山脉东段的zui高峰,是天山丝绸之路的历史地标。博格达山一直是我国商旅、部族、使节朝拜的圣山,代表和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天崇拜”“天命观”“天下观”等思想。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博格达崇拜作为人文精神演变为国家意志的表达,体现于清代的博格达官方祭祀。本书综合zui xin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叙述这些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文化内容,同时将博格达山奇景、地理地质奇观、古道、岩画、文物和遗址遗迹等一一呈现。
【目录】
第—章 雄伟的天山
第—节 天山地理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天山”一名的来源及其地理位置
第二章 博格达山
节 博格达山地理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山川名博格达的历史演变
第三章 腾格里与天崇拜
第—节 至高无上的“天”
第二节 祭天与崇天
第三节 蒙古族的天崇拜
第四节 满族的天崇拜
第四章 神山博格达
节 博格达与神山博格达
第二节 博格达与乾隆时期的官主山川祭祀
第三节 博克达鄂拉与其他山川的关系
第四节 从告祭博克达鄂拉到昭告天下
第五节 博克达鄂拉祭祀
第五章 文人笔下的神山博格达
第六章 物阜民康:神山博格达作证
节 从特讷格尔到阜康
第二节 文献所见阜康自然地理、村落和社会经济状况
第三节 来自神山博格达的记忆
第四节 与神山博格达相伴的文物古迹
第七章 神山博格达怀抱中的天池
节 瑶池与天池
第二节 天池景区自然景观资源
第八章 阜康:守护绿水青山的博格达人
节 阜康市概况
第二节 绿水青山的守护神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简介】
赵明鸣,195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审,博士。曾任《民族语文》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亚现代、中世纪语言研究。主要代表作有《〈突厥语大词典〉语言研究》等。
【前言】
阜康市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位于天山东段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与吉木萨尔县相连,西与首府乌鲁木齐市相邻,南依天山,北与阿勒泰地区相接。早在汉唐时期,阜康就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站,1776年,改特讷格尔为阜康。据民间传说,阜康为乾隆取“物阜民康”之意赐名建县。1992年撤县设市。全市总面积11726平方千米,总人口16.7万,有汉、回、哈萨克等35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博格达(文献称“博克达”)山脉是新疆北天山东段的主要山地,峰——博格达峰位于阜康市境内,坐落于天池南侧,海拔5445米。“博克达鄂拉”(博格达山)一名源于蒙古语,意为“神山”。
本书以“神山博格达”为话题,基于叙事文本,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阜康市的历史发展脉络。
古老、雄伟的天山横亘于新疆大地,是我国古代诸部族繁衍生息、密切接触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理走廊。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融通中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然界的天成之物,人类又赋予其人格化的生命活力。
天山博格达峰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地标已有数千年历史,一直是中西部族、商旅行客、使节和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圣山。其蕴含的中国传统的“天崇拜”“天下观”等思想,以及作为“天帝”所代表的腾格里崇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兼及知识性和普及性,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这方面的重要地理、历史文化和学术信息。
汉文献对“天”的早解释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见于各种史籍的“撑犁”“登里”“腾格里”等实为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同一个词不同的汉语音译形式,意为“天”。如果我们从历史的缝隙中探查新疆古今民族精神文化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有很多彼此相通的共性,如天体崇拜和山川崇拜。
本书依据大量文献史料,凸显“天山”与“腾格里”“博克达”的关系,北方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中的天崇拜,以及元、清两朝对华夏传统祭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将自身传统文化汇聚于中华文明的大河之中。
本书叙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博克达鄂拉”是本书讲述的重点。
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1755-1759),清朝先后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其中,在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进军新疆时,乾隆两次颁发《告祭博克达鄂拉文》,班师后又颁发《岁祭博克达鄂拉文》,将其“秩于祀典”,列为官主山川祭祀。
据《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二十四年(1759)九月上癸丑”条载:“癸丑。定西域祀典。谕军机大臣等。努三奏称,博克达山,在乌鲁木齐之东,为西陲重镇。前年将军兆惠,于察罕郭勒曾经致祭,嗣后未见举行。请颁祭文香帛,令驻扎大臣,每年春季,于乌鲁木齐之巴尔哈达致祭等语。所奏甚是,著照所请行。”
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山川祭祀大多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然而,清军西征个告祭、融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博克达鄂拉则既是这一历史的受祭者,又是见证者。所以,我们称其为神山博格达。
《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乾隆时期将博克达山等列入官方祀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以告祭山川的人文方式,用军事手段统一新疆。采用军事手段统一新疆为山川祭祀注入了新的政治动能。因为新疆很多民族都有祭祀山川的文化传统,所以必须恪守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统治阶层,这样做的目的无非三点:一是凸显“替天行道”的权威性,彻底摧毁分裂势力;二是汇聚民心,用祭祀山川的方式,强化社会凝聚力,寻求各民族精神上的统一,促使新疆社会由战乱走向和谐;三是显示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并炫耀文治武功。
因此,乾隆时期平定叛乱,统一新疆,是中国历史上统治阶层的治国理念由传统的天下观走向国家观的非常重要的转折。
第二,文人笔下的神山博格达。
神山博格达以其伟岸的雄姿和迤逦迷人的风光历来成为文人骚客咏诵的对象。自元初至清末,这些文人骚客从不同角度描述、颂扬了博格达的千姿百态,同时又将自己的各种心理感受注
入博格达,使其笔下的或物、或景、或风、或雨、或雷、或电、或人、或灵、或神、或仙……皆具永恒的美。
第三,神山博格达怀抱中的天池。
先秦以来,《穆天子传》和《庄子》中的瑶池和天池伴随着人们的记忆一代一代传承了几千年,成为中华文化系统中永恒的显性符号。
天山天池之所以驰名中外是因为很多人对穆天子和西王母动人的传说耳熟能详:一个来自东方,一个自西方来,两人相会于瑶池,以此为母题衍生出许多动人的故事。这种古老的原始文本和细腻的叙事手法突破了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故事类型,凸显了古代先民对精神文化的孜孜追求。毫无疑问,这已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常人看来,历史的现实中到底有没有穆天子和西王母以及瑶池到底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想象的构建足够完美动人就行了。
从《穆天子传》的叙事文本看,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祖先天下观的视野就已投射到西域了。这种动人的传说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隐喻到转喻的历史升华,即我们祖先很早就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躬身尽力了。稍后,秦始皇统一七国,汉武帝遣使西域、开疆拓土,这些真实的历史才是对《穆天子传》好的注释,而“瑶池”只不过是先辈们疆域视野中一个小小的焦点罢了。
第四,丰富多彩的人文和景观旅游资源。
阜康市是新疆少有的融人文与景观为一体的著名旅游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岩画是忠实记录早期游牧族群经济、社会实践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阜康的岩画多以动物为主,均为阴刻。其中为著名者为博格达岩画(四工河岩画),位于博格达冰山面对面,海拔3500米。岩画群有80余处约800余幅个体,可能与青铜时代活动于天山一带的游牧族群祭祀博格达有关。据学者们研究,早的岩画时间上可上溯至公元前两千纪。
博格达周边还有很多古遗址,时间自春秋战国至清代,如沙土梁子细石器遗址(春秋战国)、古沙河遗址(春秋战国)、唐朝路(丝绸之路新北道,唐代)、阿克木那拉烽火台(唐代)、土墩子烽火台(唐代)、西泉七队烽火台(唐代)、西泉烽火台(五米土堆烽火台,唐代)、北庄子古城(耶勒守捉城,唐代)、六运古城(俱六守捉城,唐代)、特讷格尔古城(清代)等。
大自然造化之神将天山天池镶嵌于博格达峰半山腰,完美地凸显了山川湖色的壮观和秀丽。天山天池景区以天池为中心,东到四工河谷,南延伸至天山山脊线,西至水磨沟,北到大平滩煤矿;规划面积为548平方千米,形成八大景区(即天池景区、灯杆山景区、马牙山景区、博格达景区、白杨沟景区、花儿沟景区、水磨沟景区、北部沙漠景区)。整个景区有15个景群,38个景点。其中,天池景区有天池石门(景区名为“石门一线”)、西小天池、西小天池瀑布、西小天池瀑布源头、东小天池、东小天池泻水瀑布、东小天池源头瀑布、天镜浮空、定海神针、东岸靓女、西岸鳄鱼、南湖黄龙、大湾倒影、瑶池风帆等。灯杆山景区有灯杆山、铁瓦寺遗址、大锅底坑、小锅底坑、东岳庙址等。马牙山景区有马牙山、娘娘庙游览区、达摩险径、西王母庙、居仙故洞、达摩禅洞、观音阁址、会仙平台等。博格达峰景区有:博格达峰、三工河谷、草甸草原、登山大本营、高山砾漠、冰石插花、雪线冰湖等。
如果通过本书能对博格达有一个大致了解,进而亲临博格达小憩于“瑶池”,您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喊出“美哉,神山博格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