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换个姿势看博物馆2册套装张志浩,傅雷,时代华语✍《跟着文物穿越历史》用30件文物带你穿越时空,走进了不起的华夏文明现场,感受不同的朝代特征,体验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如果去博物馆就带这一本。艺术是人类热情的流露,生活的自白。正版全新书籍现货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全新正版书籍,假一罚十,节假日正常发货~专业文史书城,如需其它图书请联系客服
¥
42.11
3.3折
¥
126
全新
库存888件
作者张志浩,傅雷,时代华语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36330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定价126元
货号3332278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
1.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知名考古学者张庆捷等学界大咖一致认可!知名主持人李好力荐!山东卫视领衔阅读。
2.百万学生线上追捧的历史老师,用30件文物带你穿越时空,从二里头文化到宋元明清,走进上下5000年了不起的华夏文明现场,近距离感受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3.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活”过来。一本书满足你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好奇。
秦朝的小朋友们就会背九九乘法表了。
三国时期“存在感”较低的东吴,因为做了两件小事,影响了日本两千年。
五代十国的《韩熙载夜宴图》实际上是千年前的“监控录像”。
明朝仕女们也爱包包,黄金打造的高定包,秒杀现代奢侈品。
4.阅读本书,您将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脉络,结历史演变规律、文明发展脉络,思考历史之于当下,于生活,于未来。
精装双封,全彩印刷,辅以精美的文物细节图,带您近距离领略国宝风貌。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 如果去博物馆只能带一本书,那么就带这一本。
◎有人通过这本书欣赏世界,有人通过这本书寻找本心。
◎品鉴美术作品的入门之作:典雅易懂,非常绚丽,用情感而非技术来解读世界名作,能深切感受到作品里细微的情绪色彩,是一本打开你艺术之眼的入门之作。
◎一本艺术经典之作:傅雷先生站在中西文化之间,深深不屑于浮论,以他极富个人情趣的艺术领悟,没有断裂和沟痕地一以贯之,授人以美慧而无虚浮之心。每一名作得以与哲学、文学、音乐、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经济融会贯通,以这个高度分析作品,讲得引人人胜。这也是《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经久不衰,畅销三十年的原因,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传世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
你知道吗?
秦朝的小朋友们就会背九九乘法表了。
五代十国的《韩熙载夜宴图》实际上是千年前的“监控录像”。
明朝仕女们也爱包包,黄金打造的高定包,秒杀现代奢侈品。
从夏朝至唐宋明清,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文物。文物是中华千年浩瀚历史的物证,通过它们,我们得以看见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近距离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细节。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跨越五千年,用文物梳理文明。阅读本书,您将踏上一场跨越时空隧道的探险寻秘之旅,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源头,复刻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家国记忆。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书中围绕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近二十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展开讨论,着重介绍了文艺复兴初期自乔托以来,经过“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十七世纪的伦勃朗、鲁本斯,到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二十位画坛巨匠及其名作。讲解其艺术特点、绘画技巧,又辅以大师生平、时代思潮等内容,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行文生动洗练,深入浅出,形象解读,娓娓道来,紧扣每讲内容,或全貌,或局部,或对比,形象解读,感情表达,易于领悟,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给人以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享受。
【目录】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文摘】
摘自——《跟着文物穿越历史》
北宋:《契丹使朝聘图》
江西有一座因为瓷器闻名世界的小城,叫景德镇。因为景德镇,人们也记住了宋真宗“景德”这个年号。但是“景德”这个年号承载的可不仅是宋瓷的光华。
这是一幅现今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北宋绢本画。它属于《景德四图》之一,剩下的三幅分别是《北寨宴射》《舆驾观汴涨》《太清观书》。中外的历史学家们多认为,这组画可能属于北宋皇家,是宋仁宗时期的宫廷画。
画中描绘的是北宋与辽的“交聘场面”。有说法称后面的场地是北宋开封的皇宫,还有历史学者认为这座建筑物可能不是皇宫,而是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地方,澶(chán)渊之盟的发生地——澶州行宫。
《宋史·礼志》云:“自景德澶渊会盟之后,始有契丹国信使副元正、圣节朝见。”
那么这幅画究竟是不是对这一场景的真实再现?可能不是。研究宋代宾礼的专家学者指出,图中的仪仗队卫士、臣僚的服饰乃至图左“崇政殿”的建筑形制和门的朝向统统不对。
这幅图很有可能是北宋中期的宫廷画师们,根据对真宗朝契丹使者朝聘的记录,意会所画。为的是让后人不忘宋真宗订立澶渊之盟的功绩。
功绩?对。很大的功绩。
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澶渊之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北宋。
公元1004年,正月初一,宋真宗改元为“景德”。这个年号仅用了四年,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刚过完年,还没出正月十五,就传来了契丹人准备入侵的消息。
雍熙三年,太宗为收复燕云十六州,举二十万大军北伐。但是由于指挥失误等各种原因,军队大败而归。在这场战斗中,更为人们熟悉的也许是大将杨业的故事,他的故事后来演化成了杨家将的戏文,传唱至今。此后,北宋对辽的军事态势由攻转守。但是到了景德年间,情况开始好转。首先,真宗朝拥有比从前略宽松的政治环境。宋真宗是几十年来个没有任何争议,平稳过渡、和平继位的天子。如此,真宗的治国之策便能温和许多,不必着急建功立业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而且跟事事躬亲的先帝比起来,真宗更注重听取宰相的意见,这是温和政治的前提。更幸运的是,当时的大臣们也很争气。在有“圣相”美誉的李沆的辅佐下,北宋的耕地面积较太宗朝增加了接近一倍。高产作物暹罗稻被引入,全国十五路的转运使轮流进京述职,中央财政更加稳固。五代十国之后的个大治,“咸平之治”到来了。
所以哪怕是遇到边关军情,真宗心里也是有底的,更何况现在还只是敌军准备入侵的消息。
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到了“天高马肥之秋”,大辽的皇太后萧绰、皇帝耶律隆绪率领十二万大军御驾亲征。游牧民族南侵,屡战屡胜。他们先是俘虏了遂城的王先知,后来拿下了云州观察使王继中,转眼就杀到黄河边,直逼汴梁。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渡江宁,南宋险些就要“早产”。
这里没什么悬念,我们的中学课本都讲过了。新上任的宰相寇准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寇准严词厉色,激烈地表示谁要敢妄言南渡就力斩于当下,黄河防线一步也不能退。真宗只好硬着头皮提兵出战,兵至澶渊一带。对面有大辽皇室,可我们这里也来了真龙天子,宋军士气大振。再加上辽军主帅萧挞凛中流箭身亡,双方的军事态势出现了平衡,在澶渊一带对峙起来。对北宋有利的是,冬天就要来临,留给大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其实,这也是战争双方可以接受、预料的情景。大辽的萧太后不是一位穷兵黩武的太后,她是一位非常务实的政治家,本来就是一路打一路谈判。这时,她再次释放出和平谈判的信号。
寇准呢?大家不要看他杀声喊得震天响,但他其实一早就做好了议和的准备,出兵就是为了更好地议和。正如前文所说,北宋这些年攒下了些家底,虽不能反攻,坚守还是不在话下的。就算辽子发兵十二万,也不至于席卷中原,其实也就是来 “打秋风”的。此战的结果一定是和谈。
然而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必须让皇帝直接参与议和。就算是抬,也要把皇上抬到前线去。
为什么呢?套用周星驰版本《大话西游》里唐僧的一句话“送死你去,背黑锅我来”,这才是好领导啊!我们大臣们可以舍身为国,但皇上要给我们撑腰啊。可不能让我们斩妖除魔,还让我们承担骂名!
任何大臣敢提出议和,就算皇上心里厌战,顺水推舟,可是一旦一切尘埃落定,弹劾你卖国的声浪压过来时,皇上也未必会站在你这边。皇上直接参与议和,性质就不一样了,朝中喊打喊杀的势力就有了顾忌。所以一定要让皇帝成为和谈的当事人——这也许就是zui初版本的“君臣共治”吧。
说实话,真宗真的被吓到了。据说他人在军中,天天都睡不好觉。一听到有议和机会,马上表示:“只要能和平,就是每年要我一百万两银子都行啊!”当然了,zui后不需要那么多,每年只需要二十万两白银和十万匹绢。据说这都是寇准的功劳,他威胁谈判使者,只要谈判的结果超过这个数,就要把脑袋给人家。寇准,您真是一位把“杀头”当咒语念的巫师啊。
澶渊之盟让宋朝与契丹国建立起平等的外交关系。因为咱们中华文明是家天下的文化,“平等”在我们的语言体系中叫“兄弟”,两国皇帝就这样互称兄弟了。
既然是兄弟,那就没有什么“战争赔款”,每年的二十万两白银和十万匹绢,就是兄弟国之间的无偿“经济援助”。用这么一点点财物换取和平,真是太划算了。这就是所谓的双赢吧。
有人说,那一分钱不给契丹人岂不更好?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zui优解。当时的情况是宋、辽双方的老百姓都要过日子,任何一方都不能以压倒性的优势控制对方。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和对话就好过对抗。文明的意义本来就是褪去野蛮,维持各文明体的生存。用经济带来的和平也是珍贵的。
但是我们知道,即便这次会盟的结果非常好,也总会有人对于这种“城下之盟”耿耿于怀。他们就一定要把澶渊之盟这种体现了伟大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的好事,说成是政治污点。
比如当年劝皇帝南渡的参知政事王钦若。王大人好像忘了自己当年是怎样劝皇帝放弃大好江山的,居然弹劾寇准卖国。
我们看看宋真宗是怎么做的。宋真宗只能罢免寇准。为什么?我们不妨来猜一猜真宗的几层心理活动。
层,真宗分得清是非,这对于一个受过完整帝王教育的天子来说并不难。寇准有功,王钦若无功。
第二层,皇帝对寇准丞相也并非百分之百满意。他很可能意识到自己在情急之下,被寇准“设计”了。
“强拖朕上战场是吧?是,结果是很好,朕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朕心里知道你做得对。但是你寇准就一点私心也没有?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不敢独自承担责任,所以把朕和你绑上了一条船。”
第三层,王钦若的话虽不在理,但人言又何尝是一个“理”字就可以平息的?“城下之盟”的说法就像是房间里的大象,用不着假装看不见。
所以,宋真宗进行了一系列操作:
步,暂时罢免寇准,今后再复用。真宗要保持君主的权威,也要安主和派的心。
第二步,逼王钦若表态。不但不能再提什么“城下之盟”,还得从根本上肯定这件事,让后世史书不能找任何借口指摘,要让澶渊之盟的正面影响板上钉钉。
要怎样表态呢?封禅。这是从秦始皇开始,儒家对圣主的zui高评价。只要封禅了,不但不会有人再去指摘澶渊之盟,整个真宗朝都会被后世视为榜样。按照儒家经典,只有天下太平的皇帝,圣君才有资格封禅,即使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这样的君王,封禅之时都被人质疑是否够格。这次封禅,宋真宗不但是为了表彰自己,更是要向大宋和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们心心念念的大唐王朝看齐。宋真宗这一次玩儿很大!这也是中国历史上zui后一次封禅。真是釜底抽薪之策!
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提出了封禅的暗示。封禅这种事情自然不好由皇帝自己提出,需要群臣上表劝谏。他特意编造了天书降临、祥瑞现世的故事,疯狂暗示大臣们:朕已经御驾亲征了,为大宋王朝带来了和平,为了让你们这些“投降派”放心,甚至连主战的功臣寇准都贬黜了。那你们就不能不懂事了吧?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不但要承认朕的伟大功绩,而且要签字画押,永世不得反悔。
百官们也非常识趣,一下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宋朝的大臣们有个传统,就是知道凡事不能过分。而且百官们想想,澶渊之盟确实是好事,皇上也处理了寇准,就等于已经表明了态度,不会对当时主张南迁的官员秋后算账,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里插一句,细细想来,皇帝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还营造出一种宽松的、不会因言获罪的官场氛围。)皇帝、寇准还有前方的将士们,已经为我们带来了和平。那安定民心、稳定战后秩序,我们自然当仁不让。放心吧皇帝,我们懂的。我们一定要把这次“城下之盟”变成一幅万代流传的《契丹使朝聘图》,也一定会全力配合封禅大典!
所以,百官在宰相的率领下,三次上表劝谏宋真宗封禅,真宗也默契地与百官“三推六让”。百官们也“懂事地”在每一次劝谏时抬高礼仪的规格。zui终,这场由真宗策划发起,率领百官通力配合,副相亲自操持的封禅大戏完美上演了。
从澶渊之盟到封禅大典,北宋算是真正走出了唐末至五代十国以来的动荡不安。宋真宗为北宋定下了一个基调与一种平衡。那就是,大宋王朝的统治合法化不容置疑,君臣共治,皇权与士大夫阶层要互相 “给面子”,不要“踩过界”。
后来的仁宗朝更是把君臣共治推向了。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这幅《契丹使朝聘图》,就算它是后人意会所作,我们也不难想象北宋几代君臣站在这幅画前,回想真宗留给他们的政治遗产,忆苦思甜的样子。
【媒体评论】
序:国宝来信
在众多类型的文字史料中,我特别看重那些机缘巧合下留存至今的“信札”带来的信息。相比较于史官的纪录、碑刻墓志和其他文献,信札不是故意要写给后人看的,而是古人们之间zui直接甚至是zui隐秘的沟通方式。书信里藏着古人们zui真实的表达。阅读古人的信札,就好像是窥探到了历史中的秘密。
敦煌附近就曾出土过粟特人信札。从这些写于4世纪初期的信札中,历史学家看到了洛阳、邺城被攻破,宫殿被焚烧的信息。这是文物与正史相互印证的典型例子。从信件中,我们能看到一些进不了史书的小人物,感受他们的生活。其中两封信来自一位叫作米娜的粟特姑娘,信是写给她丈夫的。从她的信中,我们看到米娜不顾家人的反对,勇敢地嫁给了一个自己选择的男人,离开自己的妈妈和大哥,千里迢迢地跟着丈夫来到敦煌。然而这个心上人不仅欠下了一屁股债,还把米娜和女儿抛给了债主,自己偷偷跑去了楼兰。
独在异乡的粟特姑娘米娜一下子慌了神。她万万没想到心上人会抛弃自己。孤苦无依的米娜只能四处借钱,然而不论是丈夫的亲戚还是丈夫的生意伙伴,没有人肯帮助她,并纷纷表示这不是他们的义务。已为人母的米娜只能带着女儿给人放羊过日子。她也想过带女儿回自己的粟特家乡。有几次,她们明明有机会跟着商队回粟特,却怎么也凑不齐路费。可怜的米娜回不了家,想起自己的丈夫,百感交集。于是我们就在信中看到了这样的文字:“我没有听我母亲和哥哥们的话,跟着你来到敦煌。我按你说的做。那天,一定是惹恼了神灵!我就是嫁给猪,嫁给狗也比嫁给你强!”
历史的发展要靠英雄和杰出人物的伟大贡献,更要靠米娜这样的老百姓。从他们的悲欢离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比史书更加细腻、充满人文细节的历史。正是在这些真实的或如意或不如意的生活中,历史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这些后世读史的人,既要对这些人的故事共情,也要见微知著,不要辜负了这些手的史料。
比如,信中提到从敦煌回到粟特旧地,可能就是撒马尔罕,要多少路费钱呢?信里面米娜说商队管她要20个斯塔特(一种黄金钱币)。这就反映了那个时候的物价水平和丝绸之路上商队的成本。但是我们目前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一个斯塔特有多重,12克?0.6克?这需要再等待出土文物的支持。
文物就像是没有文字的信札。祭祀、丧葬、首饰、摆设,不论是玉器、铜器、漆器、瓷器,还是兵器、乐器、礼器,都是古人zui贴己的器物。器物与文献相互比对、配合,既增强了历史的说服力,又使文献里稍显干瘪的内容得以丰满充实。
通过器物学习历史,不仅能增加我们的见识和谈资,更能让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理性的物质观,明白器物真正的贵贱在于人们能为其赋予多大的价值。
《资治通鉴》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在郊外打猎。
魏王问齐王:“你们齐国有什么宝贝啊?”
齐王说:“我们齐国没有什么宝贝。”
魏王一听马上说:“不会吧,我们魏国都有十颗大珍珠。齐国自古繁华,像你们这样的东方大国,怎么会没有宝物呢?”
齐王回答:“你我二人对宝物的理解,不太一样。我们的国宝不是物品,而是人才。”(见《资治通鉴·齐威王论宝》)
其实,齐王的话还没说完,这里我想要做个补充。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说一种文明一旦获得人才,就能逐渐走向强大和繁荣,处处都是宝物。反之,如果一个文明体不以人为本,而是陷入“拜物教”的狂热,那么即便有再多的宝物,zui终也守不住宝物。
我在本书中为大家介绍器物中的历史,就是试图打开一封封古人的私人信件,带着大家来“窥探”历史的秘密。
同时也想让大家知道,这些器物称为国宝,不是因为其本身的黄金珠玉之价,而是因为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赋予了它们意义。我们对国宝的喜爱与尊重,千万不要放错了地方,与其跟风着急跑去博物馆里与它们合影,不如真正读懂这一封封来自祖先们的时光信札。到那时,如有缘与它们见面,你就会感慨道:“虽然是次见面,但我早就认识你了,老朋友!”
【作者简介】
张志浩
山西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现为网易有道精品课历史主讲名师,喜马拉雅签约主播,字节跳动、西瓜视频签约历史频道主播。
此外,他曾担任湖南卫视《叮咚上线·老师好》知识分享官,并获得陕西卫视《超级老师》
“金牌老师”称号,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单期冠军,江苏卫视《一站到底》“一站青年”称号。
傅雷:
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代表作:《傅雷家书》、《约翰·克里斯多夫》、巨人三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全系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前言】
重视物质文化的流变;用古代物质资料反映或恢复古代社会某段历史进程中的某些方面。本书可以给读史爱好者们一个很好的开始。
——张庆捷(知名考古学者)
一件物品之所以可以成为文物,是因为它有历史的痕迹、文化的价值。但是,如果没有人发觉和阐述,这样的价值就会被淹没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幸亏有张志浩的这本《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让我们又重拾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趣味。
——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一打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它的厚重与时尚。作者从夏朝开始一直讲到清朝,以每个时代的著名文物为线索,讲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展示了璀璨的中华文化。这是一本图文并茂,“悦”读感非常强的作品,翻开它就能感受到,这就是年轻人应该读的书。
——姜振宇(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