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岁月
  • 父母岁月
  • 父母岁月
  • 父母岁月
  • 父母岁月
  • 父母岁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父母岁月

51.8 5.2折 99 全新

库存1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北京联合

ISBN9787559671578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31832492

上书时间2024-11-30

伊诺千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挥?洒?//?001
唱歌女孩?//?034
走出大森林?//?059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079
阿依吉伦?//?105
白桦林作证?//?125
今夜有暴风雪?//?145
青春作伴好还乡?//?174
溃?疡?//?211
翟子卿?//?235
又是中秋?//?260

成长变奏曲?//?315
疲惫的人?//?360
钳工王?//?409
棋逢敌手?//?448
欢欣与共?//?473
执子之手?//?510
不坠青云?//?543
夜宿“蛤蟆通”?//?570
放?逐?//?589

后记?//?631
\"

内容摘要
《父母岁月》一书是对梁晓声文学思想及创作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其文学创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我们取其精华,以时间顺序为轴,通过巧妙的串联及编排,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见微知著的文学样本,以便全面深入地了解梁晓声作品的思想深度。这些看似独立的故事,其实内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看成一个整体,即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是跟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诞生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故事里看到两人相知相恋、结婚生子,然后携手共度一生。两人的一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弱小贫穷慢慢走向繁荣富强的过程。他们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他们的故事既是个人和家庭的成长史,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史。

主编推荐
1、本书作者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知名文学奖项,有些作品入选了国内外的中文教材,2019年凭借《人世间》荣获茅盾文学奖。央视《读书》《朗读者》《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人民日报》等媒体,还有俞敏洪、董宇辉、樊登、张萌等都曾推介过梁晓声其人及其作品。
2、梁晓声亲自首次授权:《父母岁月》一书是对梁晓声文学思想及创作理念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横跨七十余年,作者用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人物和故事,为读者高度还原了那段沧桑理想、闪闪发光的父母岁月。形式上也更适合当代读者快节奏的阅读习惯。
3、一部跨世纪现实主义史诗。既是寻常人家的故事,亦是千千万万父母的缩影。作者立足底层,用跌宕起伏的叙事结构,谱写了与新中国同龄那代人的悲欢离合,彰显了浓厚的人文情怀。我们不仅可以将其看作一段个人、家庭与民族的风雨成长路,还可以将其看作一部时代、社会与百姓生活的沧桑变迁史。
4、精美装帧,双封设计。外封160克大地纸,腰封180克超白超感,内封210克优质白卡,随书附赠精美书签两枚。

精彩内容
\"怎么地,一年年过得如此之快了呢?
快得令我心悸。
今天是一九九六年的九月二十七日。在我懂事以后,在这一个中秋之前,我度过了何止四十五六个中秋!却仅有几个残破的、关于中秋的回忆,依稀地存留在我头脑里。如同保管不善的、隔世纪的电影拷贝,回忆中的人和事,都快变成些虚光浮影了!原来人生一场,能记住的东西,总体来说其实是不多的。
…………在此一个中秋,我内心深处最为思念之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老隋。我思念他乃因他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六,是中秋的第二天。在往年,在中秋那一天,在我不怎么思念他的情况下,我也会十分自然地想到——哦,明天又是老隋的生日了。老隋之于我,相当于一位曾无私地呵护过我的义兄。虽非手足,情同手足。在此一个中秋,我内心深处思念他,还因他的命运正堕入到极不堪的境地。他已是一名犯人。我估计至少将判十年八年,也许更多。那么他的后半生,大部分将在服刑期间里度过了吧?在此一个中秋,我内心深处对他的思念,使我的情绪很是忧伤。他有恩于我,我根本没法儿不思念他;根本没法儿不将他自己一步步陷入的绝境当成一回事;根本没法儿不因他而情绪忧伤……这中秋八月下午四点多钟的阳光是那么明媚。窗外正对着元大都城垣遗址颓化成的土岗,其上老草葳蕤。那全是荨麻类的草棵,茎蔓纠结,织成一大床草被,差不多将土岗通体地覆盖住了。它们的被毛虫蚕食得残缺不整的大叶片,不劳秋风扫荡而先自枯黄了。这儿那儿,醒目的枯黄散布在陈绿之间,令人望去顿生感伤。在它们遮蔽不严的地方,暴露出被一个夏季的烈日晒得灰白了的土壤,丝丝拉拉垂挂着些枯根。仿佛褴褛成条的破衫之下,一处处了然呈现的老人瘦皱的衰皮,令人一眼望去又是那么不舒服。一派勃勃生机正在那古垣的颓址上渐渐结束着一年的葱茏,却依然有花在开着。喇叭花,和一种不知名的,也是荨麻类植物开的六瓣儿黄花。喇叭花伏地而开,茎蔓缠绕草被,紫的、粉的、白的,一片片照样儿开得不失夏季的烂漫。它们可真是一种又不起眼又顽强的花!在十一月份,在古垣颓址一片萧索枯黄之时,乃至在下了第一场雪之后我也每见这儿那儿仍有不屈不挠的喇叭花开着。这些不起眼的顽强又高傲的喇叭花啊,怎能不使人心里油然地生出份敬意呢?那六瓣儿的黄花,却是被一人多高的手指般粗的茎子举着开的。在它们的茎子的顶端,分叉出五六枝甚至几十枝更细的茎子。在那些更细的茎子上,六瓣儿的黄花悠然灿然地开着。黄得抢眼极了!黄得崭新崭新,仿佛不是真的花,而是巧女的双手用崭新崭新的黄绢剪做的假花,趁夜插在那些俗鄙的荨麻类植物的茎子上。为的是在中秋节,在没有菊花姹紫嫣红的地方,给予人们的眼睛一些起码的亮丽色彩。它们开得如同梵?高的画上那种充满印象意味的金灿灿的向日葵。幸而有那么多亮丽那么多烂漫的喇叭花伴着小黄花相映开着,否则那古垣遗址在这个季节就野茎芜杂缠乱得令人愀然,令人看不得了。然而阳光确实美好。我知道在我面对北窗无法望见的偏西边的天空上,必定有一轮硕大的充血的夕阳,正向古垣的颓墟慷慨地挥甩过来最后一把迷人的光辉。我想它此时此刻大约会红亮得如同霓光板一样吧?一棵棵松树朝西的一面通通沐浴在那迷人的光辉里,使它们望去明一半暗一半的。明的一面,蒙尘的旧绿色也新了许多;暗的一面,则更其显得苍黛了。那一种不洁的苍黛,最令人顿生心灰意冷之感。杨树的静止的肥叶,一片片仿佛被那暖洋洋的迷人的光辉晒得浅睡着,一直会静止地悬着,朦胧浅睡到明年媚人的春天似的……古垣的颓墟乃是一面四季的镜子,我常望着这一面镜子陷入沉思冥想。
大约三年前,也是在农历八月里的一天,我和老隋相对坐在我家北屋的这个窗前。在我们之间,窗台上摆着烟灰缸。我们都吸着烟,他吸他的,我吸我的。他吸的是“三五”,我吸的是“高东”。他吸的“三五”烟是用我强给他的零花钱买的。他一向只吸“三五”等档次的洋烟,低于“三五”档次的烟一概被他贬为“杂牌烟”。不到烟瘾大作难忍难熬的地步他是绝对不肯吸“杂牌烟”的。当时他住在我家里,吃在我家里,身无分文却一番比一番自信、一番比一番热烈地向我大谈他要成就他的老板梦想的宏伟计划。那一天以前我已经多次耐心地倾听过他的宏伟计划了。那一天以前我从不曾打断过他,只是默默地极具耐心地倾听,我不忍心打断他。我对他有一种像对一位敬爱兄长般的亲情,从不曾因他一次次的受挫、一次次的落魄、一次次身无分文地猝然出现在我面前而稍有所减。尽管我明知他的那些宏伟计划,无一例外全是画饼充饥,全是纸上谈兵,全是马歇尔计划……那一次他从南海来,或者是从珠海来,总之是从南方沿海某省份来的,我一向并不细究他从哪儿来。他说从哪儿来,我便信他从哪儿来。他说来北京干什么,我便信他来北京干什么。他几乎从不对我说假话。他在“下海”经商以前从没有说假话的毛病。这一点是一切那时候认识他的人,包括那些与他有矛盾的人,内心里对他充满成见的人甚至内心里暗暗嫉妒他才情和能力的人,都不得不公认的。他“下海”经商而人生一次次受挫一次次落魄以后,开始对我说假话绝非怀有什么打算坑我骗我欺诈我的卑劣目的。不,他永远地对我不可能产生这样的闪念。他对我说假话只能有一个动机,那就是遮掩他比上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时更落魄更走投无路的实情,竭力维护住他那早已脆弱得禁不住任何刺伤的自尊。也还因不愿从我脸上看出对他的处境越来越担忧越来越同情的神色。我当然越来越替他的将来担忧越来越对他自蹈迷津的处境深怀同情。但我一向小心谨慎地严严密密地隐藏起我替他感到的担忧及我对他的同情,我明白那其实意味着我对他的伤害,而且是很深很深的伤害。我知道我一直是他最依赖的朋友,除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大约算得上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三个亲人了。一个实际上给予不了任何他所希冀的大帮助而又是他在感情上永远都需要的好朋友。
\"

媒体评论
梁晓声的作品感动过不止一代中国读者,他的笔,为亲眼见证过的世间悲喜和沉默苍生作传,绝不回避所有的苦难与丑恶,但更浓墨重彩地高歌崇高豪迈的旋律。
——《中国新闻周刊》
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梁晓声有他那一代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
——《新周刊》
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人民日报》海外版
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用文字见证时代变迁。他钟情八十年代,以知青文学奠定底蕴。当现实冲击理想,他拒绝浮躁,关注现实民生,悲悯底层命运,秉持社会正义,辛辣依旧,苍劲有力。
——凤凰网评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