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代书坛顶尖人物世称“晚清第一词人”的蜀中大儒、蜀中五老七贤之首赵熙(尧生、香宋)亲笔早年毛笔书写“东坡诗钞”封面及扉页墨迹两页(有钤章尧生一枚)(尺寸13.5×24cm) 此为研究早期书法的有力资料
¥
2000
六品
仅1件
题名不详
年代不详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软片
尺寸24 × 13.5 cm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六品
-
如图
- 商品描述
-
赵熙(1867年9月13日出生-1948年8月25日),原名赵熹,来自四川省荣县北郊的宋家坝,以尧生为字,香宋为号。在晚年,他更自称为香宋老人,又常用香宋词人和天山逸民的署名,其室名为雪王龛。 [1-2] [5] [8]
赵熙家境贫寒,自幼便跟随父亲诵读经书。光绪十八年(25岁)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转官监察御史。1945年荣县遭受了严重的水灾,他书写并捐款以帮助自贡的盐商渡过难关。 [3-4] [7] [9]
赵熙在其一生中创作了3000多首诗词,他的主要作品被收录在《赵熙集》与《香宋词》两部作品中,同时,他还对知名川剧《情探》进行了改编。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蜀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被誉为蜀中“五老七贤”的杰出成员,更被后人尊称为“清末第一词人”。
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在近代川渝传统文人中,乃一流大文人。他“工诗,善书,间亦作画。诗篇援笔立就,风调冠绝一时。偶撰戏词,传播妇孺之口”。光绪十八年(25岁)高中进士,殿试列二等,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应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
赵熙一生勤学,读书不倦。家有藏书数千卷,多精心评点,今成都草堂藏有赵评点杜诗四部。其文章骈散俱精,以散文为多,尚存有成都草堂、峨眉山、乐山乌尤诸寺碑文。赵诗学古最精,运用最活,兼擅古体与律、绝,尤精五律。赵熙博学多才,抱负远大,却无法在当世施展,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曾五去夔巫,一登嵩山,一游西湖,五游峨眉,共宜“为诗载蜀山蜀水之青碧而出也。”一生作诗3000余首,解放初郭沫若自任部分印费,在上海倡印《香宋诗前集》上下册,录诗1300余首。四川又出版《香宋诗钞》,录诗500首。《香宋词》313首,则于民国7年(1918)即刻版印行。人谓“香宋词人,禀过人之资,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备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可谓知言。
赵熙书法,字体秀逸挺拔,融诸家为一体,时人称“荣县赵字”。民国2年(1913),成都少城公园建立“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赵为书写碑名于西南。偶亦作画,喜山水小品,颇富诗情。
民国8年,赵熙主持修纂《荣县志》,任总纂。该志共十七篇,附图表数种。
民国《荣县志》行文严谨得体,反映了荣县社会实际,并加以标点断句,事为创举,被誉为巴蜀名志而获得广泛赞誉,为荣县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867年 (清同治六年丁卯)9月13日生于四川省荣县,世居县城北五里宋家坝,历代清贫,以耕田织布及挑运煤炭为业,至祖父国璧及父晓楼时,始兼设馆执教。
1872年五岁。在家就读私塾,聪颖过人,一年后识字五百,两年能诵四书五经,八岁能背唐诗。
1879年年十二。已遍及十三经,且大都能背诵讲解,对论语、孟子、诗经尤为熟练,乃习作诗文,着笔简稚精洁,不同凡响。
1882年十五岁。应童子试,即作诗应试,初露才气。主试者赏其才,借其原名熹、字尧阶,犯宋贤朱熹之讳,由主试者改名赵熙。1884年十七岁。府考中秀才。曾承父意设乡垫教书三年。终以山县见闻不广,欲谋外出深造,家贫无资,老母卖仅有之嫁时空心银铆一只作路费。
1887年二十岁。赴省城应乡试,考举人,不中,罢教去嘉定府九峰书院肄业,更露头角,山长胡孝博特为嘉许,常以月考奖金助生活。
1888年二十—岁。应乡试,未中。
1890年二十三岁。先在双流县任教,后去营山县令周位东家,教其子周善培兄弟,从此奠下赵、周师生弟子终身情谊。
1891年二十四岁。再次应乡试,中举人,因次年为春闺考期赴北京与会试,故于腊月启程赴北京,中进士弟,赓即赴殿试,及弟翰林。时值一八九二年,廿五岁,清光绪十八年壬辰,故先生书画刊刻中有“壬辰翰林”一方。
当时交通不便,须由荣县启程赴京会试,知县唐选皋素重先生英俊,厚赆路费,乃得成行,岁暮经重庆,有.“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禹王宫。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春江声鼓角中。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之名诗。
先生选翰林院庶吉士后,留京与乡人刘光第及乔树柑以诗文相征逐,志节相低砺。虽股试出于光绪皇帝老师翁同和之门,以无所希冀,从未趋承求助。逾半载告假返川省亲,乘暇主攻诗文.任荣县风鸣书院山长。
1892年二十五岁。元旦乘船东下,历时三月始达北京参加会试,时年二十五,以第十七名成进士,殿试列二等,选输林院庶吉士。按清例,此仅取得入仕资格,尚须候选作官。先生出于贫家,无余资供作京中官场应酬,仅以同乡之谊,识得刘光第(字裴村,任刑部主事)、杨锐(字叔峤,任中书舍人)、乔树楠(字茂营,任刑部观政),尹仲锡(进士,同年),刘、乔二公在师友之间,互以文章志节相砒砺,先生从此主攻经史诗文,以学者自勉。由于长安居大不易,只得暂时回川。
此行作诗一百三十七首,取名《北游集》,载入一九五六年郭沫若在上海倡印的《香宋诗前集》二册内。
1893年二十六岁。在京翰林院,旋应重庆知府王缜文之赊主持府考试,后以“长安居,大不易”只得哲归故里。回荣县向县衙投递公文,指斥吏役苛刻勒。并请求改良收粮审程,并接任荣县风鸣书院山长。
1894年二十七岁。约同年尹仲锡携学生周善培再赴北京,参加保和殿大考(是殿翰后第一次分官考试),先生名列一等,同月引见,授翰林院国史馆编修,虽疏远清职难以发挥作用,巳属在职京官。当时清廷积弱已久,又值中日甲午战争,朝野之士多不满于慈禧太后的一味主和,而倾向于推动光绪帝坚持主战,帝后两派分歧巳深。先生殿试后即请假回家探亲,继任荣县凤鸣书院山长。在书房门悬“请回俗士驾,笑读古人书”一联以明素志。
1895年二十八岁。春初即到重庆主持质考,事毕回荣县。
1896年二十九岁。生母因病逝世,在荣守丧。 因此暂停北上,安居蜀中。
1897年三十岁.应川东道黎庶吕聘,出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先后两次主持重庆府考.迁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后来名流江庸、向楚诸人,即当时得意学子。
先生亲撰“合古今中外为师,曲观其通,两派春潮归渤海;任纲常伦纪之重,先立乎大,万峰晴雪照昆奇”篆书榜于大门,以述志。
1899年三十二岁。守母丧“眼满”,是年冬,偕向楚、刘銞[jūn]第三次列京供职,迄一九O一年,沪州沈采竺创办“经纬学堂”,先生应聘回川任监督,学生百余人中,即有川中闻人谢诗(字惠生)、曹笃(字叔实)、黄树中(字复生),陶恺及中国共产党元老吴玉章等人。
1900年三十三岁。应泸州知州沈秉坤创经纬学堂。八月底聘回川,任学堂监督(校长)。当时有青年吴玉章、谢持、曹笃、黄复生等均来就学,任职一年多。
1902年三十五岁。由泸州回荣县途中,因看木偶戏《活捉王魁》有感,逐加以改编为川戏《焚香记》,全场分为《暂别》、《听休》、《情探》及《宣判》几个折子戏,《情探》一折大负盛名。
1903年三十六岁。第四次赴京,担任国史馆协修、纂修等职。当时以先生一八九二年首次经三峡、天津进京时所作《北游集》分诗百三十七首,在京流传渐广,因而诗誉益著。
时年应泸州经纬学堂之聘任监督。
1904年三十七岁。正月,升国史馆篡修。
1905年三十八岁。因原作《北游集》诗,巳在京流传渐广,诗誉益著,梁启超即投贽称弟子,请教诗文,先生循循诱导,为之别改不少。
1906年三十九岁。其父晓楼病故,回荣守制三年,至一九O八年。
1909年四十二岁。清宣统元年, 三月第五次进京供职,转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先生秉性公正,刚直不阿,数行弹幼大僚,尤以盛宣怀借债卖路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肯为民请命,索为士林所推崇,誉“士林之鹤”。
1911年四十四岁。因四川铁路风潮.上章严劾四川总督赵尔丰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及弹劲首席军机庆亲王奕励,民部尚书肃亲王善耆及湖南巡抚柏文定等满族权贵重臣。
辛亥革命四川保路运功中,被推为京官川南代表,专招奏转请严惩赵尔丰,以谢川人。
辛亥之春,知清廷万无幸存之理,乃出嵩洛。又应汤寿潜,程德全(四川云阳人,时任江苏巡抚)之约,游杭州、苏州,识得著名词家朱疆邸(名祖谋,字古徽),诗词唱和,欢聚月余.
袁世凯任总理大臣,欲网罗清廷旧臣,以达成个人野心,数遣人诱致“偕重”之意,先生恶袁所为,断然谢绝:旋与弟子周善培赴口避祸,至冬乃返重庆,广教门徒,讲学济世。
1912年四十五岁。袁世凯任大总统,为了拒绝袁的拉拢,携眷避居上海租界。为助熊克武、黄复生购讨袁军械,担保巨额贷款。后与周善培、王人文同游日本,与康有为,梁启超盘桓数月。是年冬,携眷回川抵渝。
寓友人李湛阳浮图关下之“礼园”(即今之鹅岭公园)为礼圆中之亭台池馆如红荷湖,涵秋馆等数十处题名赋诗。
1913年四十六岁。成都建立保路死事纪念碑,为纪念碑题书一面为“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以表对保路死难烈士英勇斗争之情,传之后世。
熊克武、杨庶堪在渝宣布独立讨哀,进攻成都,四川胡景伊报说。熊杨之乱,实赵主谋,衰曾指便加害赵熙,经久乃得解脱。
1914年四十七岁。自重庆回荣县定居,从此以逸民自处,闭门讲学,读书作诗,书画以自娱,不再出仕。并见先生仕途半生,终是两袖清风,廉洁自持。离意书。抵家有诗:
老屋无营四壁斜,
苍藤青土夹篱花。
此心誓死先人侧,
已是山僧未出家。
可见此时先生经过半生沉浮,已对仕途和统治者心灰意冷,生出隐居之念。
1915年四十八岁。隐居荣县双古镇大刀寨
1916年四十九岁。蔡锷任四川督军兼军长。被邀到成都,蔡欲授为财政厅长,力辞于秋不辞而行。临行前与门人友人作翠楼吟一阙。半夜复就舟次,赋诗二十九首。
1917年五十岁。赵熙主纂《四川通志》。在荣县境内调停混战的川军和滇军,使少遭兵灾。
此时书法乃融诸家为一体,自成一派。时人称为“荣县赵字”。赵熙从小爱好书法,早年临革颜(真卿)、柳(公权),中年效法苏(东坡)、黄(山谷)。闲居故里后他转革魏以县人临摹者极其普逸,风靡一时,人称“荣县赵字”。及因各方乞求书法者与扫俱增,不暇应拂。碑,间习欧(阳倍)、褚(遂良)等诸家。
好友林思进等在成都图书馆刻成《香宋词》三卷传世。
1918年五十—岁。应四川省长杨庶堪之聘。主纂《四川通志》,因杨庶堪政局变动作罢。以后,与门人虞白史,曹方汉主持修志局,编修《荣县志》。
在成都会见朱德,并作诗相赠,诗中写到:
只有人心能救世,
西南半壁赖扶持。
读书巳过五千卷,
一剑能当百万师。
朱德常给赵熙寄去相片信件投贽,自称“门生朱德”,以表尊敬。
此年赵熙始作画自怡,或赠亲友,或存留家中,外人不易得手,故十分珍贵。
1919年至1937年十八年间,为怀念九峰书院之情,曾八次游蛾眉山和青城山,每次都留有楹联、诗词、碑刻.题书、题辞等.
1920年五十三岁。因观木偶戏“活捉王魁”,嫌焦桂英凶相毕滩,无稍温柔敦厚之致,遂作《情探》川剧一折,继作《誓别》后《听休》 及《其到》 三折,合为《 焚香记》 全场。词句优美,格调高稚,当时梨园名伶竞相排演,极川剧一时之盛。尤以《情探》一折,描尽女儿之失志钟情,婉转动人,询为戏剧中绝妙好词。所惜后三折与另写之《渔父辞剑》、《除三害》 等剧本,皆已失传,寻觅无处。
《情探唱词》: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间和露立窗台,到晓来辗转书斋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只落得望穿秋水不见一书来。
时人赞叹其文辞优美堪称“句句是诗”,唐振常说:“(此剧)融典雅与通俗于一体,难怪四川人人会唱,人人爱唱。”而赵熙一夜写《情探》,也成为川剧史上的佳话。
1921年五十四岁。应省长杨庶堪之聘主修“四川省通志”,但因时局不宁,未果其事。
于西街“方海处”裱被铺悬挂润格舍售,按纸幅大小及字数多少标价。当时川中军、政、学、商各界乞求者仍争先恐后以至,用是积资不少,先生晚年家财颇裕,借助于书写润笔,实惠颇多。
1922年五十五岁。义重桑梓,乃主任重修荣县志,率门人奥白史(清优贡),曹方汉(清秀才)襄办,历时八年成事。
1928年六十一岁。修县志定稿。
1929年六十二岁。县志刊刻成书,全志十五卷,认真作审订。
1930年六十三岁。联络县中文人黄觉、虞兆清等创办“文学台”自任舍长,主讲诗赋词章及书法。文学舍开设课程,经史、国文、书法、子书、英语、数学。他亲自命题,要求学生每动笔墨,超脱庸低务求文雅。学生一百二十分人,来自重庆、成都、乐山等地。
1931年六十四岁将近,因孔子庙故址洒扫会产业,创办文学舍,考录当地及邻区(包括成、渝、嘉、键、筑等地)中,青年力学者约百人,进修古典文学。以三年为“小成”。尽邀县中闻人充任讲师,如虞白史讲文史,黄觉讲文字学兼哲学(佛学),借桂邮讲词赋,刘著存讲子书,曹方汉讲论孟,龙兰三(当时邮局长)教英文,吴国安(荣中教员)教数学。先生自任诗课,亲自选集《唐歌行》作教本,从富嘉汉至李义山七言名篇,并附苏东坡歌行,共百五十三首,石印成册,传授诸生。凡此,对荣县旧文学风尚,诚裨益匪浅。
1932年六十五岁。县人在“万仞宫墙”前修图书馆一处,他撰写“书藏记”,并书碑文一通立石。
1934年六十七岁。携家属与门人陶元用、曾进游峨眉,秋去重庆:门人周孝怀约游上海,冬乘轮过三峡,住宜昌。
1935年六十八岁。病中思蜀,由宜返渝,住黄家垭,与门入薛纬甫邻居,秋回县。
1936年六十九岁。去乐山八尤寺登高,并应重庆门人友好之邀,预祝七十寿辰,
于九月十二日为门人陶元用陪同抵渝。住通远门慈香阁。师友唱和诸作汇为《慈香小集》。
1937年七十岁。春,由渝回荣县。
1938年七十一岁。为冯玉祥来荣募捐抗战,奋笔大书,义卖助国。所赠冯玉祥诗为: “立德立言不朽,寿人寿世无疆。”事后语人日.“此书,用心不用目矣。”
先生中、晚年主习诗危研究佛经,即便年老目疾,仍不倦学。
1946年七十九岁。欣喜于抗战胜利,曾应亲友之约去成都一游,因年老不胜酬谢,逾日便归。
1948年八十一岁,虽老病集身,初犹坚持读诗书,展字画不椒。久乃意兴索然,长日枯坐。秋中,病卒于荣县桂林街“香宋”故居。享年八十一岁。赵熙墓现位于荣县北郊牛角山上,苍松掩映其间,面朝双溪湖(也就是赵熙的老家宋家坝,现已被湖水淹没)。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