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再现/话说中华文明李默广东旅游9787807664222全新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盛世再现/话说中华文明李默广东旅游9787807664222全新正版

17.63 5.9折 29.8 全新

仅1件

河南平顶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默

出版社广东旅游

ISBN9787807664222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2487617

上书时间2024-11-05

万卷淘书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石刻线画繁荣
明廷对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科举制度鼎盛
丘溶著《大学衍义补》
改开中盐法为纳银
刘大夏治黄河
定国子监生历事期
太监李广获罪自杀
发令禁止豪强侵夺民利
科举会试发生漏题疑案·程敏政下狱
《寓圃杂记》刊行
《本草集要》编成
更定刑部条例
眼科著作《银海精微》流传
修建大同外边境
范吉献《神机制胜书》
取消织造宦官
严申禁止谶纬妖书
重新设置起居注
李梦阳因指斥外戚入狱
正德帝即位荒淫无度
刘瑾当权批奏章
刘瑾设立内行厂
刘瑾伏诛
杨虎、刘六起义
安化王谋反失败
弋阳腔流行全国
茶陵诗派主导诗坛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
吴中三家书法成就卓然
王守仁龙场大悟
祝允明的草书艺术
吴伟领导江夏派
海外贸易开拓
宫廷教育形成
书院再次勃兴
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创建领导吴门画派
明官学体系严密
外四家兵入京师
开设皇店·商税纳入皇帝私囊
正德帝迎活佛
《草木子》刊行
湛若水发展江门之学
明文人评画兴盛
东西官厅设立
乾清官发生火灾
王守仁镇压农民起义
正德帝微服出游
宁王朱宸濠谋反失败
唐寅绘画自成一格
正德帝朱厚照死于“豹房”
常州松江大风潮
发生“争贡之役”
大礼之争议发生
李福达之狱起
王守仁著《大学问》
补筑杨一清时所修长城
王守仁去世
颁行《明伦大典》
陈铎号称乐王
前七子复古
等韵学昌盛
飞云楼显示明代木构楼阁特色
《高山流水》发展成熟
明长城修建·长城体系完成
唐宋派兴起
丹溪学派昌大
朱氏三松开嘉定竹雕
编审徭役·实行一条鞭法
大同等地兵变
市舶司移于壕镜澳
明廷整饬茶马法
大毁佛骨佛像
营建神御阁·改名皇史宸
烟草进入中国
明经厂定型
孔府档案开始建立
理学名臣湛若水致仕
《宁夏新志》刻行
农耕出现新技术
《装潢志》总结装裱技术
水陆画形成
岳麓书院成名
花鼓表演遍及中原
中国版画进入繁荣时期·版画各流派出现
杨爵下狱
俺答屡次入侵
严嵩大权独揽
宫女杨金英等谋缢明世宗
王廷相被削籍
九边防卫
陶仲文升官有术
增补《后湖志》
名将曾铣被杀
藏书家辈出
朱纨抗倭招祸自杀
昆山腔兴起
严嵩误国造成庚戍之变
魏良辅度新声
仇英精研画技
高消费之风盛行
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王艮开泰州学派
明天文学退步
王廷相提倡元气论
明式家具形成
舞台艺术全面繁荣
李开先作《宝剑记》
“白阳青藤”将写意花乌推向高峰

内容摘要
 李默主编的《盛世再现(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
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盛世再现(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精彩内容
 石刻线画繁荣明代手工业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石刻、拓印技艺也随着手工业技术的提高而向更高水平发展。此外,明代戏曲、小说等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雕刻版画艺术空前发达,从而也促进了石刻线画艺术的横向发展,拓宽了固有题材范围,增多了体裁形式,使石刻线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石刻线画繁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题材。
道释人物画刻石。道释人物题材的石刻线画发展到明代,无论是题材内容,绘制形式,都较以前精细而出新。
如以“西方极乐世界”为题材的壁画,盛行于唐代,但在明代以前未见
有石刻拓本。现在陕西省发现一明天顺六年(1462)绘制的《西方极乐世界图》碑。此碑500多年来还未曾拓印,碑石洁净,线纹清晰,绘制俱精。各种人物近200种之多,个个都眉目清楚,动作栩栩如生。更有趣的是,画师还增绘一部分儿童划龙舟的生动场面,在佛经绘画上加以民俗的内容,为石刻绘画增添了新趣。明代,石刻线画描绘三教人物也多了起来,如《钟馗图》为石刻线画中最初出现“钟馗”题材之作品。《圣迹图》和《孟氏祖庭图》原石分别见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和邹县孟庙中,两图都是连环画,是我国早期长篇传记形式的石刻连环画之创始。
以线描技艺体现中国人物画的优良传统,要推周万书画的《玄天上帝图》最有代表性,图写玄武真人背风面南而立,神态潇潇,气宇轩昂,衣纹钩画,更见笔力功夫。
墓室里的传奇戏曲。明代石棺多出土于河南北部,而原阳县夹滩旧村出土的石棺最具独特风貌。棺前档刻一“灵堂”,堂前有孝女捧祭品,孝子跪祭之线画。石棺上的石刻线画,已由飞天升仙或西方接引而逐渐与世俗生活相接近。绘刻的人物和环境气氛渐由森然幽暗而转变为生动明快,宛如民间风俗画了。
古刹、制盐和黄河图说。描绘寺庙建筑的石刻线画,有《荐福寺堂图》。图中小雁塔15层,是未遭地震破坏前之实景,描写劳苦大众生产生活的有《河东盐池图》,全图描绘了昔日手工制盐之苦,也是研究盐业史的重要形象资料。描绘山河地貌的有《黄河图说》,图中将自古以来黄河泛滥受灾最
严重的河南、山东一带山岭河川、城郭州县等,简明地绘图标出,对于研究黄河变迁、治理方法和水利,都有参考价值。
天籁阁藏画选刻上石。晚明时,嘉兴人项元汴建“元籍阁”,广聚古今名人书画。同郡人周履靖将项氏家藏绘画中之神品摹勒上石外,又旁搜博采,费时20年,凡诸家珍藏上自唐阎立本、下至元王若水之作,皆选珉石镌刻之,名日《绘林》。可惜未见流传。
明廷对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我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乌斯藏(即西藏),居住着
苗、瑶、彝、傣、藏等民族,是明代边疆开发与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这个地区与东北、西北一样,自古就是中国的边障。从元代开始,在西南建立了土司制度,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领袖为土官土吏,俱由中央授以爵职,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并向中央纳贡。这可以说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形式。明王朝建立以后,在沿袭元代旧制的基础上,对土司制度进行了充实和改革。主要有:首先,专门设立土司的官署和官职。其名目有宣慰司、宣抚司、招抚司、安抚司、长官司,以及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这些土司的官员,大多是各族大小首领世袭,但必须由中央政府任命批准,并发给委任状和印信。其次,对土司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除了征收土贡之外,还加征其赋税。而土司除有守御地方之责外,还要随时听从中央政府的调遣,接受地方行政长官的节制。
这些土官因为是世袭的,他们的割据性特别强,常常因争夺财产和土地而互相仇杀火并,反抗明朝政府。明政府在平定这些战乱后,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就裁撤土司,改设可以调任的“流官”,这种办法称为“改土归流”。
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思南、思州发生相互火并,明政府派兵平息,分其地为八府四川,设贵州布政使司,同时,对土官制度予以革新,“府以下参用土官”,实行“流土合治”。进而由“流土合治”而实行“改土归流
”,废除土司,权归流官,推行与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这是明政府边区政治体制的一次大变革。明统治者实行“改土归流”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对边区的直接统治。但在客观上却有利于边区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制度的转变,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在明代,“改土归流”较大规模的只有两次。
但是,明朝政府在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因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反抗,不断出现反复。明弘治八年(1495)“改马湖府为流官知府”,但以后迫于少数民族上层分子的捣乱,重又任用土官。嘉靖三年(1524)马湖府两次归流,但结果是“流官再设而土夷随叛,杀人夺地比昔更甚”,使得明政府只好改任土官为知府,恢复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面向贵州、云南、四川,还推广于湖南、湖北以及广西等地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改土归流”政策比较彻底和大规模的推行,则是在清朝时期。
科举制度鼎盛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明朝,持续至清末,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它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朝立国之初,即注意搜罗和培养人才,一面开科取士,一面又重视设立学校,太学为明初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封建官吏。然而不到几十年,明宣宗以后科举及第升官机遇以绝对优势压倒太学,这是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鼎盛的一个表现。从表面看,似乎学校与科举并重,或学校与科举融为一体,但实际应科举的人多在家读书,并不进学校,使学校有名无实。即使学校认真
教育,其目标及内容都与科举有直接关系,学校实际上变成科举的预备场所
,成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制度在明朝达到鼎盛的另一个表现是非科举不得做官。
从明中叶起,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进士一选庶吉士,就被视为未来之宰相。所以在明代,入学中举,考中进士,谋得高官厚禄,已深人士人之心,大大超过唐宋两代,一直延续到清末。
明代科举制度鼎盛的又一个表现是开始盛行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取士产生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
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这一特殊文体对明、清400余年的教育与学风有极大影响。
科举制度自隋创以来,经过唐宋之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并且定型。
明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省
级考试和中央考试,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P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