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德)伯特·海灵格//嘉碧丽·谭·荷|译者:黄应东//乐竞文机械工业9787111641964全新正版
¥
66.45
6.7折
¥
99
全新
库存16件
作者(德)伯特·海灵格//嘉碧丽·谭·荷佛|译者:黄应东//乐竞文
出版社机械工业
ISBN9787111641964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30782953
上书时间2024-1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
当我们在思考“我从哪里来?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时,就该看看《这一生为何而来》。
在本书中海灵格畅谈了他个人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同时也阐述了他的许多重要见解。本书描绘了一个不谈政治,致力为心灵成长领域做出贡献的海灵格。
作者简介
伯特·海灵格(BertHellinger),德国心理治疗师,“家族系统排列”创始人。他的一生相当传奇。他年轻时经历过战争,后来进入天主教团开始一段净化身心与灵魂的过程,并在非洲祖鲁族担任神父近二十年,回德国之后又进修了精神分析及多项心理疗法。随着工作的探索进入z心灵层面,他发现很多个案跨越数代并涉及家族其它成员,进而发展出“家族系统排列”的许多新洞见与新技巧。
海灵格的“家族系统排列”是一种心灵工作法,海灵格称之为SoulWork,在国际上已赢得了高度的评价。他的数十本著作,在德国极为畅销,全世界也已有上百种翻译本,并且仍在不断增加中。他受邀到世界各国指导研习,教过无数的学生,包括大学教授、医生、辅导老师、社工人员、企业顾问、心灵成长团体等,很多人正在把他的心得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录
推荐序
伯特·海灵格简介
导 言
生命与内在成长
于我而言,一切只与内在成长相关
生命站点 /2
我从未想要成为教师 /7
其实,我并未经历青少年时期就长大成人了
战争 /13
那个该死的德国人,到底藏在哪儿
逃亡 /16
这并不是一个自由的决定
教会 /19
我当时毫无概念
作为玛丽安西勒尔传教士的一员 /27
助人还是自我实现,牺牲奉献的目的何在
团体动力 /38
我要离开
神职生涯的结束 /44
直到50岁,我仍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完整
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 /52
人们不容许我有犯错的权利
逆境是成长所必需的
关于疗愈过程中的强硬态度 /68
我没有说移民必须回去 /73
我为整个团体做治疗工作 /75
我从不谈政治 /78
我不是机械技工
对个案问题的详细陈述 /80
我不做反对阻抗的工作
中断排列 /84
这些领悟能够挽救生命 /88
爱的五个同心圆
爱的第一个同心圆
父母 /92
爱的第一个同心圆
冥想练习 /94
爱的第二个同心圆
童年和青春期 /96
爱的第二个同心圆
冥想练习 /101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
接受和给予 /105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
冥想练习一 /109
爱的第三个同心圆
冥想练习二 /111
爱的第四和第五个同心圆
尊重认同全人类及全世界 /113
命运之手
能因自己的母亲而感到喜悦的人是生活中的赢家
关于幸福和喜悦 /116
身为父亲的人不需要继续抗争
关于疏远孩子 /121
我从哲学的角度赞颂母亲的伟大
身为父母的职责 /125
如同巨人之手的手指
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联结 /128
我在内心接纳所有被排除在外的人 /131
受害者需要在我们的内心拥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家园 /135
我与加害者保持距离 /138
所有人都共同参与了历史 /140
良知与愧疚
在爱中我是自由的,又是与人联结的
关于成人的自主与叛逆 /148
狂热主义暗含着一种妄想
热情与回归中心 /155
做好事时没人会提到自己的良知
有关“好的良知”的幼稚理解 /159
有意识的、痛苦的参与
关于不可避免的愧疚 /167
那里,是个人主义的终点
原始良知和场域 /172
我是德国人,但我不会因此而骄傲
关于和解与爱国主义 /177
让过去成为过去
不要用良知教训生者,而要带着爱看向逝者
关于记忆与压抑 /184
我们必须在内心允许过去成为过去
关于报复与愤怒的平衡 /189
愤怒没有慈悲
关于和平与“好的良知” /193
当过去有权成为过去,我们才能拥有未来
政治排列 /197
波兰人是否对德国人比较有好感
关于战争赔偿的要求 /207
灵性的移动
我并不自以为拥有真理
灵性的移动和无形的力量 /212
使无法想象的事有形可见
关于信息及场域 /225
假如我探究排列的成效,我就有了自私的意图
关于成果监控和效果的证据 /230
所有的移动都被来自其他地方的力量推动
其他力量、宗教以及自主的决定 /237
我们必须继续向前
解决道路上遇到的瓶颈 /245
内容摘要
本书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在访谈基础上的传记,是全面了解海灵格本人和其思想的必读著作。在书中,海灵格公开畅谈了自己的一生,畅谈命运、和解以及幸福之道。 海灵格一生都在探讨人心该安于何处的问题。人的一生为何而来?这辈子会受到和平、喜悦、爱的序位的支配吗?通览本书,人们可以领略到海灵格在“爱的五个同心圆”“良知与愧疚”“和解”“幸福之道”“给予和接受”等重要议题上的独到见解,从而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
精彩内容
于我而言,一切只与内在成长相关生命站点您今年即将8O岁。希特勒当政那年,您才7岁,那时的事情您还记得吗?
当然记得。一天晚上,我父亲工作回来,一打开门就告诉我母亲:“希特勒当上德国总理了。”他当时非常沮丧,他已经猜到了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不久之后,我们也有了一些亲身体验。我们当时住在科隆,某个周日我们想要去周边的山上转转,我们去参加了早弥撒,然后离开
教堂。在我们等待有轨电车时,有一个纳粹人员走过来盘问我父亲,父亲回答了他,他却开始辱骂我父亲,并且要
逮捕我父亲。恰逢此时,有轨电车来了,父亲和我们三个孩子迅速上了车。驾驶员立即关上了车门,启动电车离站。那个纳粹人员蹬上他的自行车,咆哮着追赶我们。有轨电车驾驶员在后面的几站都没有停车,直到甩掉了那个纳粹人员。电车上的所有乘客都为司机拍手叫好。在那个时期,这样的状况在科隆还有可能出现,但到后来这种情形就终结了,因为没有人再敢拒捕了。那一年我7岁。
您10岁时就离开家,进入一所寄宿学校,这是为什么呢?母亲的一位友人听说过这所寄宿学校。这位友人知道我想成为一名神父。我在5岁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一名神父。因此,这位朋友对我母亲说:“这可能是一
个机会。”那所寄宿学校是由玛丽安西勒尔传教士机构(MariannhillerMissionaren)领导管理的,位于美茵河畔的洛尔(LohramMain)。我们住在这所寄宿学校中,并在城中的市立文理高中学习。
我始终认为,对我来说,我的父母允许我就读这所寄宿学校,是一份很大的礼物。这是我人生中一个极具意义的转折点,当时刚满10岁的我,突然间来到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它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如果留在家里,我是不可能获得这些机会的。
您的父母看法完全一致吗?
我母亲对此非常满意,而我父亲,确切地说,是持保留态度的,但他还是同意且支付了寄宿学校所需的费用。
1936年,您进入了这所天主教的寄宿学校。住宿学校的修士们对于纳粹主义所持的态度如何?您当时察觉到他们的态度了吗?
我举一个真实发生的小事为例。在当时奥地利与德国结成政治共同体之后,进行了公民投票选举活动。显然,寄宿学校的一些神父和几个在厨房工作的修女投了反对票。但这次选举不是匿名投票,他们的选票被截留了。选举进行的那天晚上,来了一群举着火把的纳粹突击队员。之后一组纳粹突击部队队员聚集在寄宿学校门前,并在学校的外墙上用大写字母涂上了“这里住着叛徒”“我们投了反对票”。接着他们用铺路石砸破了这幢房子的大约两百扇玻璃,石块甚至砸进我们当时睡觉的房间。第二天早上有两位学校工作人员被捕。我们被迫放假回家。
您基本上10岁就离开了家,在寄宿学校,有您当作榜样效仿的人吗?
主持寄宿学校的神父和修士都很好。他们尽可能地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