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塔/中国精致建筑100殷永达|总主编:程里尧|摄影:陆开蒂中国建筑工业9787112158324全新正版
¥
37.91
7.9折
¥
4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殷永达|总主编:程里尧|摄影:陆开蒂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ISBN9787112158324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380633
上书时间2024-11-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殷永达撰文、陆开蒂摄影的这本《安徽古塔》宣传了中国安徽的名塔,介绍了安徽古代佛塔的选址与布局、佛塔的内部空间特色、佛塔的外部造型、墓塔、风水塔以及佛塔上的佛像艺术等。
本书内容精练、文字通俗、图文并茂、设计考究,是适合海内外读者轻松阅读、便于携带的专业与文化并蓄的普及性读物。
目录
一、安徽古塔寻踪
二、佛塔的选址与布局
三、佛塔的内部空间
四、佛塔的外部造型
五、绰约秀丽、唐风犹存的宋代方塔
六、供奉千尊、万尊佛像的佛塔
七、简朴无华的墓塔
八、明清文化的象征——风水塔
九、安徽名塔掠影
十、名城名塔巡礼
大事年表
内容摘要
“中国精致建筑100”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台湾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策划,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国内百余位专家学者和摄影专家不惮繁
杂,对遍布全国有历史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进行认真考察和潜心研究,并按建筑思想、建筑元素、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古城镇、古村落、民居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书院与会馆等建筑专题与类别,历经数年系统科学地梳理、编撰而成。本套图书按专题分册,就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
建筑特征、建筑文化,结合精美图照和线图撰写。全套100册、文约200万字、图照6000余幅。
这套图书内容精练、文字通俗、图文并茂、设计考究,是适合海内外读者轻松阅读、便于携带的专业与文化并蓄的普及性读物。目的是让更多的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更全面地欣赏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丰姿、独特的设计手法、精湛的建造技艺,及其绝妙的细部处理,并为世界建筑界记录下可资回味的建筑文化遗产,为海内外读者打开一扇建筑知识和艺术的大门。
殷永达撰文、陆开蒂摄影的这本《安徽古塔》就是该套图书之一。
精彩内容
中国佛教因净土宗大量宣扬因果报应,用功利来吸引下层市民,使宗教日趋世俗化。明清以降,信奉佛教在一般市民的心目中只是一种保佑人们来世避祸得福的手段。但中国文人的入世观念与统治阶级以科举功名为导向,使人民更注重于现世功利。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环境观,演绎出地灵人杰的模式,丰富了风水术中障空补缺,以人工构筑补地理之不足的理论。这一理论迎合了大多数儒生学子执着追求以文致仕的需要。
风水塔的出现还来自塔的内涵异化的结果。据说佛教中的毗沙门天王手中是捧着宝塔的。这既见诸文献,又有敦煌绢画可供印证。在佛教中,天王负有摧群魔、护佛事之职能,塔便是施展神通的法器。随着
佛教的世俗化,至元末,毗沙门天王在民间已演化为唐初名将李靖。明代经《西游记》《封神演义》的加工和传播,托塔天王已取代了佛教中的天王而成了重要的镇妖神,塔也成了镇妖之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与“高”相连的词汇“高升”、“高中”……无不具有美好的含义。当塔丧失了供奉佛祖的功能,它那高耸的特征在文人墨客眼里便成了吉祥的形象。山川有灵,象形赋义,这古老的思维方式使各地环境中出现了笔架山、官帽山等一系列与事业、前途息息相关的命名。象形赋义也使塔的内涵得到拓广,把塔看做巨笔,既与功名相关,又有驱鬼辟邪之功能(秦简
有:“鬼恒从人游……取女笔以拓,则不来矣”之说),因此迅速成为民众约定俗成的共识。文笔塔、文昌塔、文峰塔成为明清建塔的主流是顺乎情理之事。
安徽的风水塔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作为镇物出现的,如休宁的丁峰塔。据说休宁有汪洪者,官至宣议郎,因听信风水师要留住祖坟下的母凤,于是在休宁
玉几山大兴土木建塔以镇之。塔六角五层,外观全封
闭。再如旌德县的文峰塔,据说旌德县城形如五龟出洞,若不建塔定之,龟会把文财之气带走,因此建之。安徽风水塔中另一类是作为改造地形和象征文笔、
供奉文星出现的。例如贵池百牙山在明嘉靖年间修了一座七层六角的砖塔,明人桂鏊在《百牙山塔记》中称其“取地理补短益卑之象,大培池州风水之不足”。又如徽州岩寺水口塔,据《岩镇志草》载:“世上多有塔事佛崇虚,我因其制,不本其初,奉此文星。
”之所以要建塔,是因为“水口独少一座高山,从来泄处宜收”,且建塔“财需有限,福力无边”,是一
件投资少、收益大的好事。
虽然明清时期安徽各地有建文昌阁、魁星楼的习惯,与塔相比楼阁皆有不高、不显之弊。如淮北阜阳原有魁星楼,当地士绅认为其不高、不显,遂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建塔以振文风。安徽文峰塔的建造得到地方官吏、乡绅乃至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与慷慨资助,因此风水塔的建造在安徽极为普及。以原
徽州地区为例,现存明清古塔68座,其中佛塔不足10座,其余均为风水塔,若再加上损毁之塔,当初建造的风水塔数量当在百座以上。风水塔在当时不但在府、县建造,连一些村镇也广为建造。这里我们再次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社会的需要是左右建筑的巨大杠杆。
风水术十分讲究建筑的方位。风水认为方位有凶吉之分,这一思想导致风水塔选址的规范化。在风水术书中总结为:“凡都、省、府、州、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则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清·高见南《相宅经篡》卷二·文笔高塔方位)。今天所见安徽各地风水塔之选址,无论是城邑、
镇市、村野无不循此理论而建。
明清时期人们对风水塔选址凶吉灵验的痴迷还可以从志书的一些记载中得到印证:庐州县东原有一座古塔,因不合风水选址理论而被邓侯废之。再如巢湖姥山塔,据记载因错建于庐州之劫杀方位,造成刀兵四起不宁之恶果。
风水塔大多有登眺之功能,内部空间追求宽敞宜人,设计上既巧妙又合理。例如祁门赤桥塔在梯段塔壁处设透光孔,解决了梯级采光问题;每层均设高度宜人眺望的长方形窗口。综观安徽风水塔广泛选用空筒砖壁与木楼板相结合的楼阁式,这种貌似砖结构技
术的倒退现象,显然是适应风水塔使用功能的需要所
致。在众多的风水塔中,休宁巽峰塔是采用砖穹隆拱壳作楼面的创新之作。楼层拱壳曲率均匀平整。它虽是无名匠师的作品,但为中国古代砖结构楼层技术填补了空白。
P63-72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