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群言典藏)(精)陈永忠群言9787802564961全新正版
¥
39.72
7.6折
¥
52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永忠
出版社群言
ISBN9787802564961
出版时间2013-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150649
上书时间2024-10-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沈钧儒生于1875年,于1963年去世,享年88岁。他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曾为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
陈永忠编著的《沈钧儒》是沈钧儒先生的传记,记录了沈钧儒先生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他赤忱地爱国爱人民,不断探索真理、百折不挠、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格外令人崇敬。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早年岁月
第一节 师桥沈氏
第二节 青春岁月
第三节 科举生涯
第二章 立宪救国
第一节 东渡日本
第二节 立宪运动
第三节 投身革命
第三章 救国之道
第一节 反袁斗争
第二节 护法运动
第三节 反对军阀
第四节 联省自治
第五节 险遭杀害
第四章 政治律师
第一节 法学教育
第二节 呼吁抗日
第三节 政治律师
第五章 爱国旗手
第一节 中国大老
第二节 “爱国有罪”
第三节 爱国无罪
第六章 抗战岁月
第一节 投身抗战
第二节 抗日救国
第三节 团结抗日
第四节 民主同盟
第五节 宪政运动
第六节 “今之伊尹”
第七章 和平民主
第一节 呼吁和平
第二节 反对内战
第三节 “一边倒”
第四节 迎接新中国
第八章 晚年岁月
第一节 左派旗帜
第二节 与世长辞
沈钧儒年谱简表
主要参考文献
跋
内容摘要
沈钧儒(1875-1963),浙江嘉兴人,字秉甫,号衡山。清末进士。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提倡新道德、新化。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
察厅检察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
陈永忠编著的《沈钧儒》是沈钧儒先生的传记,资料翔实,文笔流畅,是了解沈钧儒及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出版物。
精彩内容
第一节 东渡日本清末,在经历了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入侵后,清政府感觉到自己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勖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王文韶、鹿传霖等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其中的主要内容有: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改革官职、整顿吏治等。
当时,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享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这使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事务的机构。清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要
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讲求专门学业。
对毕业留学生,分别赏给进士、举人等出身。对自备旅费出洋留学的,与派出学生同等对待。清政府对教育方针的转变,导致二十世纪初大批的中国读书人出洋留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已使得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日本重新审视。随后的几年,已有一些人开始赴日留学。而1904年在中国东北爆发的日俄战争,不仅使当地人民蒙受极大的灾难,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而且战争的结果,即日本的获胜,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一向视日本为蛮夷小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神经,使他们从中看出专制国(俄国)永远无法战胜立宪国(日本)的道理,从而促使战后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赴日本学习。沈钧儒正是日俄战争结束后大批赴日留学的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一员。
1905年初,沈钧儒一方面对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一有外敌入侵就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现状,深感痛心和焦虑;另一方面对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日渐强盛也深为钦佩,于是他放弃做官的机会,向清政府申请赴日学习。在得到清廷准许后,这年10月7日,沈钧儒从苏州出发,14日,和妻弟张次乾乘德国公司的船只离开上海,前往日本东京。
就在沈钧儒赴日前夕,即1905年8月20日,同盟
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数百人,大会通过了黄兴等人起草的章程。总章第二条规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干事。在东京设立总部,在总理之下设立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国内设立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国外设立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会议还决定将《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也就在这一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宪”的口号,挂起“预备立宪”的招牌,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第二年,出洋考察宪政的大臣先后归国,向慈禧陈述实行立宪的种种好处,比如可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但他们主张“实行之期,可宽立年限”,妄图借
“立宪”之名缓和国内矛盾,防止革命,使清皇位永固,故而颇受慈禧赏识,决定采纳施行。同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P26-2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