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策兰传沃夫冈·埃梅里希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5246715
  • 正版策兰传沃夫冈·埃梅里希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5246715
  • 正版策兰传沃夫冈·埃梅里希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5246715
  • 正版策兰传沃夫冈·埃梅里希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5246715
  • 正版策兰传沃夫冈·埃梅里希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5246715
  • 正版策兰传沃夫冈·埃梅里希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5246715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策兰传沃夫冈·埃梅里希南京大学出版社9787305246715

38.35 5.9折 65 全新

库存5件

河南平顶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沃夫冈·埃梅里希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246715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31318859

上书时间2024-09-06

万卷淘书斋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导言
  “……以纪念他的资讯码”
  时间与空间——属于诗的与属于诗人的
  青少年时代
第一章  切尔诺维茨的少年时代
  布科维纳1920—1940
第二章  母亲的语言——凶手的语言
  1941—1945
第三章  从安彻尔到策兰
  布加勒斯特1945—1947
第四章  “我们相爱如罂粟与记忆”
  维也纳1947—1948
  巴黎Ⅰ
第五章  从“美的诗”到“灰色的语言”
  巴黎1948—1958
第六章  “我是那个不存在的人”
  德国的,犹太的,俄国的1958—1963
  巴黎Ⅱ
第七章  “……一粒呼吸结晶,/你不容辩驳的/见证”
  1963—1967
第八章  “……说,耶路撒冷它在”
  巴黎1968年5月—以色列1969年10月
第九章  “……我定是日益向着我的深渊坠落下去”
  1969年末—1970年春
策兰年表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内容摘要
 保罗·策兰,二战后影响深远的德语诗人,1920年生于切尔诺维茨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于1943年相继死于纳粹集中营,他本人于1944年踏上流亡之途。策兰曾辗转于多个城市,最终定居巴黎。他余生都在历史和记忆的阴影下写作。
1970年4月的一个夜晚,策兰投巴黎塞纳河自尽。
策兰的伤痛体验始终伴随着他,这些体验如何见诸他的诗作?我们又是否应该将策兰的诗歌与生平区别看待?策兰研究专家沃夫冈·埃梅里希教授,以其扎实的学术研究、准确的叙事、至诚的情感,讲述了策兰跌宕的一生,他通过对策兰人生
经历、创作历程、情感生活、文学事件的巧妙编织,真
切地展现了策兰悲恸的个人史,以及20世纪的创伤历史。

精彩内容
 第一章切尔诺维茨的少年时代布科维纳1920—1940“这土地,它将我/造就。”——1901年生于切尔诺维茨的女诗人罗泽·奥斯伦德尔在她的诗歌《布科维纳Ⅱ》(BukowinaⅡ)的开头这样写道。她认为,是布科维纳(直到1918年,这片土
地还属于奥匈帝国的东部疆土)的文化版图,真正“造就”了她。在这一点上与她颇有同感的,还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其他那些德语犹太作家,譬如中学时便由加利西亚迁至此地的切尔诺维茨文学之父卡尔.埃米尔.弗兰佐斯、与他同时代的伊萨克·施赖尔、导师与父亲式的朋友阿尔弗雷德·马尔古一施佩贝尔、摩西·罗森克兰茨、克拉拉·布卢姆和阿尔弗雷德·基特纳。在他们之外,还有策兰的同辈人:曾和他有过短暂同窗之谊的阿尔弗雷德·贡和伊曼纽尔·魏斯葛拉斯以及年轻一些的曼弗雷德·温克勒9埃尔泽·克伦和策兰的表妹塞尔玛·梅尔鲍姆一艾辛格。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犹太裔作家:格
奥尔格·德罗兹多夫斯基12伊莉莎白·阿克斯曼”和《马格里布纪事》(MaghrebinischenGeschichten)的作者格雷戈尔·冯·雷佐里。他们和同时代的其他民族作家一起吟唱出“四种语言如兄弟般应和的/歌/在这纷乱的时代里”——用德语、罗马尼亚语、乌克兰语和意第绪语。
米洛·多尔回忆说,当保罗·策兰1947年末现身维也
纳时,他“简直源自虚无”;不过,这只是1945年布科维纳文化版图的陷落带给人们的印象,保罗·策兰曾一
再忆起他自己的源起之地(Ⅲ,202),忆起他“爱得要
命”的切尔诺维茨,并将自己视作“带着喀尔巴阡式印记的人”60他的诗集《呼吸转点》中一首写于1964年的诗,在起首处这样写道:黑色,如记忆之伤,眼挖掘着寻你在这被心之牙咬亮的属地,在这永是我们的床的地方:你定要穿过这矿道而来——你来了(Ⅱ,57)童年故土,曾经的哈布斯堡王朝属地,它“被心之牙咬/亮”;故土已随它的人民一同殒落,只遗下一道黑色的“记忆之伤”;可是,它终其一生都是策兰的床,诗人在这张床上幻想,并一
次次重新忆起在文化黄金时代度过的童年和青年时光。
一种文化总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且正如它于这两大维度之中的存在一样,它也将在其间消亡。在布痕兰德。及其首府切尔诺维茨,占统治地位的是一种前后延续了近一百五十年的传统:鲜活的、烙有犹太德语印记的文化,这段文化曾如
此绚烂而短暂地绽放,如此丰富,激发了三四代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灵感;然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它竟
又猝然消失,了无踪迹——按照策兰在《布莱梅演讲》中的说法——“遁入了无根可寻的状态之中”(Ⅲ,202)。
这段文化血脉消亡的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1941至1944年间,北布科维纳(乌克兰语和罗马尼亚语中的指称法)的犹太人被流放,后遭屠杀;此地近十万犹太人中,不幸殒命者占了八分之七。第二阶段是“二战”结束时,这个自1918年以来一直归属罗马尼亚的行省被蛮横分割,南布科维纳仍归于罗马尼亚,北布科维纳包括旧都切尔诺维茨则被苏联吞并,划归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随之而至的是有关大规模移民的强制性政治条约。大部分犹太人被杀,非犹太裔德国人被纳粹迁出,取而代之的是迁
入的上万乌克兰人。旧奥地利成熟的多语言文明,以及与之并存的犹太文化传统,对这些新移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按照斯大林的历史观
,也不应有任何意义。作为文化版图的布科维纳变成了幻象,在曾经的黄金时代(一直延续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作“小维也纳”的切尔诺维茨,也化作了鬼魂之都。
从地理上看,它也许还在,在很大程度上它也躲过了战争的影响,然而在今天的地图上我们已难觅其踪。
切尔诺维茨已更名为切尔诺夫策(Tschemowzy),旅行者想找到此地颇需周折,只有博学者才能够真正了解,这一多语言文化空间曾经产生过何等重大的影响。对策兰而言,它是他青少年时代的整个经验空间。这一文化的重要性也不只体现在策兰身上,许多“布科维也
纳”(Buko.Wiener)作家也
与此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如
弗洛伊德叛逆的学生威尔罕·赖希就生长在切尔诺维茨附近的农庄里;马涅·施佩贝尔来自普鲁特河畔(Pruth)的扎布洛托夫(Zablotow);生化学家埃尔温·沙尔戈夫也是切尔诺维茨人。P23-2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