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4 2.8折 ¥ 68 全新
库存87件
作者任中原编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23606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319664
上书时间2024-12-24
第十七章负重任向淳安进发·
饱暖思淫欲
蒋介石密召杜月笙…
离开重庆
西庙的谋划和憧憬·
第十八章江山已改,雄风不再·
胜利好还乡
忘恩负义的弟子
商议对策·
争夺地盘…
戴笠怒了…
接收,劫收?
第十九章 强弩之末…
杜月笙“吃痕”
万默林再度入狱…
被迫让出“国会参议长”
大亨也闹饥荒
第二十章日暮途穷
别了,上海…
香港发挥“余热”
接二连三的打击
第二十一章病逝香江
最后一次创业…
最后―次婚礼
曲终人寂灭
第一章
少年多磨难
悲苦的童年
杜月笙的家乡高桥镇旧名天灯下,又称天灯头。高桥镇距离上海只有三十六里,但与熙熙攘攘的上海有天壤之别,镇上的好多人从没有去过上海。
高桥镇有两三千户人家,大多是农民、小商人、泥水土木匠。其中有两个泥水木匠师傅,一个姓谢,一个姓周,还算得上殷实富户。而所谓殷实,也只不过是家境小康,衣食无忧。
一条名叫界滨的潺潺溪流把高桥镇分为南北两区,滨北属宝山县境,滨南系上海县管辖。杜月笙的故居杜家花园就在滨南,籍隶上海。
说是杜家花园,其实是美化了它,它不过是一栋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平房,中间一个客堂,东西各有两小间卧室。杜文清两兄弟一家一半,同屋各炊。
1888年的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就是传说中的鬼节。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悬在天空,静静地照射着杜家花园。
杜家花园的破平房里一片忙乱,女人长时间声嘶力竭的喊叫和呻吟后,接生婆把啼哭不止的婴儿递到疲惫不堪的女人怀里,“恭喜恭喜,文清媳妇,是个男伢哎。”接生婆喜滋滋地说。
杜文清的媳妇朱氏看看怀中的婴孩,虚弱地笑笑,无力地对接生婆说:“阿婆,麻烦你托人告诉他爹一声,再让他给孩子取个名吧。”
杜文清当时正在二十多里外的杨树浦做小生意。他原来在高桥镇的一家茶馆当“堂馆”,后来到了浦西,在杨树浦的码头当上了一名“杆子手”,给海关衙门做杂事。
稍微有了点积蓄后,杜文清和人合伙开了一家米店,做起了老板。米店统共两开间的铺面,前客堂算是屯米的仓房,临街的店面搭起几块铺板算是柜台,后客堂一室半明半暗的半间是老板的寝室。
上海通商后,外国人接踵而来,在外商倾轧下,上海小商人终日战战兢兢、苟延残喘,时时都有破产倒闭的可能。杜文清的米店规模极小,他缺乏资本,又不善经营,经常是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处于险象环生中,有时甚至都无法接济家用,只能靠朱氏在老家帮人洗衣服糊口。
年纪轻轻的夫妻俩已经尝到了很多生活的不易,因此杜文清知道孩子出生后,并没有多少初为人父的喜悦,只是觉得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中元节晚上生的,那就叫月生吧。”杜文清对报信的说。
杜文清不会想到,多少年后,这个名字被学者章太炎改为“月笙”,而叫杜月笙的那个人,威震了整个上海滩。
他怎么会有那么高的奢望呢?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活下去,有口饱饭,长大了娶个手脚勤快、吃苦耐劳的媳妇。然而,杜文清很快发现,这个看似不高的理想实现起来却是那么艰难。
1889年春夏之交,上海一带阴雨连绵,一连下了整整45天的雨。仓储的棉花、稻米大量的发霉腐烂。上海四乡也流行起瘟疫。瘟疫又逢灾年,病亡者、饿死者满目皆是。贫苦人家无不处于饥饿的威胁之中。
在高桥的杜月笙母子也一样无以为食,衰弱饥饿的母亲无奈抱着襁褓中的孩子,步行二十余里,满怀希望到杨树浦投奔丈夫。
杨树浦已初见繁华,鳞次栉比的店铺,好几个工厂烟囱林立,宽敞的马路、急驶的黄包车上坐着衣冠楚楚的绅士或满身飘香的女人。可是这繁华离他们那么遥远。
杜文清的店里情形很坏,他的小米店本就是本小利微,天灾之下,米价一日数涨,米卖出去,根本就无力进货。妻儿的到来,带给他的不是团聚的喜悦,而是生活的忧虑。而朱氏也很快就发现,她这个米店老板娘竟然也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