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

28.81 5.9折 49 全新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宣扬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7747

出版时间2015-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8671639

上书时间2024-12-22

柏艺文库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高宣扬,华裔法籍哲学家、社会学家兼艺术评论家,祖籍浙江杭州,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1962年本科毕业,1962―196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197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983年获博士学位后,应时任巴黎靠前哲学研究院院长的德里达的聘请,任教与研究于法国巴黎靠前哲学研究院;1984―198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哲学研究所兼巴黎第十大学教授;1988―2002年,在继续留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同时,任台湾地区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02―2004年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央民族大学访问教授;2004―201O年7月为同济大学特聘华裔法籍专家,时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著有《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对话》(Le Dialogu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德国哲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当代政治哲学》(两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萨特的密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等35部专著及中外文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目录
  第2版前言(1)
  初版前言(3)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鲁曼的理论修养及其理论成果
  第二节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鲁曼社会系统理论宏观分析
  第一节系统理论的典范转换
  第二节与结构主义的比较
  第三章鲁曼社会系统理论微观分析
  第一节鲁曼系统理论的成形
  第二节宗教与法律系统的普遍意义
  第三节社会系统中的“行动”概念
  第四节社会系统功能区分化的演进
  第五节系统对于环境的“简单化”原则

                                                目录
  第2版前言(1)
  初版前言(3)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鲁曼的理论修养及其理论成果
  第二节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鲁曼社会系统理论宏观分析
  第一节系统理论的典范转换
  第二节与结构主义的比较
  第三章鲁曼社会系统理论微观分析
  第一节鲁曼系统理论的成形
  第二节宗教与法律系统的普遍意义
  第三节社会系统中的“行动”概念
  第四节社会系统功能区分化的演进
  第五节系统对于环境的“简单化”原则
  第六节时间的可能维度
  第七节系统的自我参照性及其区分性
  第四章沟通与社会系统
  第一节鲁曼“沟通”概念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沟通与双重偶然性
  第三节沟通的双重社会功能
  第四节心理系统与“意义结构”
  第五节沟通的反思性及其意义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目录第五章自我参照与合理化
  第一节自我参照和自我生产的一致性
  第二节互动系统的自我参照性
  第六章社会系统理论的现代性意义
  第一节现代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历史探讨
  第二节“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理论的核心范畴
  第三节对现代性的基本思考模式
  第四节现代社会行动的多元模式
  第五节“时间”的现代性维度
  第六节现代性的语言与语义分析
  第七节风险社会及二阶观察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精彩内容
这是系统研究并评论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一部学术著作。德国社会学家鲁曼40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系统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科学界伟大的理论研究成果之一。但鲁曼理论所呈现的高难度论述形式,又使它很难为一般社会学家,特别是我国青年一代知识分子所理解。《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在论述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时候,力图一方面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原来艰涩难懂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对其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同时,本书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始终围绕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中心议题,即“现代性”进行探讨,不仅使它更加重点突出,而且也将它与目前理论界所关心的“现代性”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有助于推动学术界及青年学生和研究者更深入理解和讨论鲁曼社会系统理论。

媒体评论

                                                                                    
                                            
                                            初版前言
  尼克拉斯?鲁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已于1998年与世长辞。当代又一位伟大的社会理论家离开了我们。作为20世纪社会理论界的一颗巨星,他以其辉煌作品的灿烂光芒,照耀着整个20世纪下半叶西方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进程。从60年代起,他便不停顿地,甚至可以说极其执著地以其独特风格撰写大量著作,建构出当代社会理论史上一个最浩瀚、最深刻而又最丰富的社会系统理论,为研究和了解我们自己现在所生活的世界和社会,提供了一个最新的和“另类的”理论典范。他为我们留下的思想理论遗产将永世长存。
  我本人有幸在1980年同鲁曼见面。他以非常谦虚的态度询问我对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1921—)的《论方法》(La méthode)的看法。当时,莫林的《论方法》第二卷刚刚出版,强调了当代生命科学的革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影响。实际上,莫林在他1977年出版的《论方法》第一卷中,就已经提出“不确定性”的重要概念,把整个世界当成一个不确定的混沌系统。由这种极不确定的混沌系统所产生的世界复杂性,要求人们建构一种具有选择性的“组织”概念。所以,在《论方法》第二卷中,莫林进一步综合了极端复杂的生命活动与极端复杂的周遭世界之间的整合、选择、适应、自我组织以及互动的关系。鲁曼对莫林研究成果的重视和肯定,使我永远不能忘记这位思想家的睿智风范。
  鲁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实际上就是对现代社会进行分析的理论产物。鲁曼认为,当代社会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地方,主要是它在功能方面的高度分化。如果说传统社会的区分化是体现在社会阶层的分化上的话,那么,当代社会的区分化主要表现在功能方面的高度分化、专业化和自律化。正如鲁曼自己所说:“在最近几年,我环绕两个相互穿插和相互促进的理论计划而工作。一方面我探讨一种一般社会系统理论(a general theory of social system)。这个理论以帕森斯(Talcott Parsons, 1902—1979)的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gency)概念为起点,而且从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s Theory)、自我参照关系理论(Theory of SelfReferential Relations)以及沟通理论(Communications Theory)中得到启发。在这里,‘复杂性’(Complexity)和‘意义’(Meaning)概念是进行功能分析的关键。另一方面,我集中研究一种关于当代社会的理论(a theory of modern society)。对于当代社会,我们再也不能把它描述成‘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或某种‘科技贵族专制系统’(a scientifictechnocratic system)。我们必须改之以一种指涉社会分化的社会定义。不同于一切早先社会的当代社会,它是一种功能上不断分化的系统(a functionally differentiated system)。因此,对于它的分析,要求对于它的每一个单一功能次系统进行详尽的研究。再也不能从一种单一的主导观点去把握社会。反之,要详细理解它的运作动力,必须充分地理解这样一个事实:它的政治、经济、科学、法律、教育、宗教、家庭等各个功能系统,已经更加相对地自律化了,而且现在这些功能系统也各自相互地成为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环境。”(Luhmann,N.1982:xii)由此可见,他的社会系统理论,可以不折不扣地被称为一种现代性理论。正如我们在本书各章节将要进一步分析的那样,鲁曼对于社会系统的独特分析,主要是为了揭示当代社会不断区分化的机制及其各种可能趋势,指出当代社会分化的特征及其所引起的一切复杂后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鲁曼社会系统理论所集中分析的问题,就是现代性的社会系统的特征。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初版前言如同其他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一样,他在生前也遭遇到可悲命运。他的作品在他生活的时代里,未能被多数人正确理解。近半个世纪以来,他的理论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许多人未能深入其中而徘徊在它的外围,也使他的理论甚至在他在世时便已被冷落或被神秘化。有些社会学家,例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里兰大学教授乔治?李兹尔(George Ritzer,1940—),在其洋洋巨著《社会学理论》(Sociological Theory)中,竟然避而不谈鲁曼社会系统理论。(Ritzer,G.1992)乔治?李兹尔对于“社会学系统理论”(sociological systems theory),只不过是按照巴克利(Buckley,W.1967)、里连费尔特(Lilienfeld,R.1978)和巴尔(Ball,RA.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