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崛起的力量:一本书读懂东方思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亚洲崛起的力量:一本书读懂东方思想

13.72 4.5折 30.8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铭编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27741

出版时间201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0.8元

货号1201147285

上书时间2024-12-15

柏艺文库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陈铭编著的《亚洲崛起的力量(一本书读懂东方思想修订版)》旨在讲解以中国、印度及日本为主的东方思想,精要介绍了东方思想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规律,视野广阔,贯通古今,通览中国、印度与日本文化的历史,观澜索源。广博的知识层面、严密的理论体系,是广大读者了解东方思想文化的权威性、学术性和普遍性的最佳读本。

目录
序篇 思想无疆,东西各异,交汇碰撞
  东方思想的世界
  东西方因宗教而不同
  中印两国思想的核心
  日本与中印文化的碰撞
第一篇 中国思想
 第一章 百家争鸣:中国思想的源泉
  孔子——圣人亦凡人
  孟子——善辩的亚圣
  荀子——“最为老师”
  老子——辩证的“道法自然”之祖
  庄子——千秋一梦迷蝴蝶
  列子——御风而行,风神飘逸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挑战者
  韩非——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邹衍——阴阳家的集大成者
  鬼谷子——纵横家的鼻祖
  张仪——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邓析——我国古代名家的先驱
  吕不韦——懂政治、懂生意
  孙子——被称为“兵圣”
  其他学派
 第二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李斯——法家从此无人
  贾谊——生不逢时的才子
  董仲舒——孔孟之后儒家又一集大成者
  刘向——目录学的创始人
  王充——无神论的先驱
 第三章 三教合一:儒释道思想的交融
  嵇康——博学多才的音乐家
  陶渊明——“桃花源”中的田园诗人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柳宗元——“歧黄大师”
 第四章 持续斗争带来思想禁锢的断裂
  魏源——国士无双
  龚自珍——百年一流
  严复——思想先驱
  康有为——维新主帅
  梁启超——少年中国
 第五章 中国思想的辐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禅的精神
  有名的公案
  中国并未成为佛教国的原因
  朱子的理学宇宙观
  理气二元论与人心
  儒学的另一支:阳明学
  朝鲜半岛的儒学
第二篇 印度思想
 第六章 古代印度的思想
  高度代表印度思想的印度教
  雅利安人构建了印度思想
  印度哲学随着新兴阶级的经济能力发展
  探索梵我一如的《奥义书》
  轮回思想源自于印度的当地原始思想
 第七章 印度佛教思想集锦
  佛教的开始
  叙事诗里的诸神,让印度教广布到民间
  密宗与印度佛教
  后期密宗融入了坦陀罗派思想
 第八章 扎根于印度社会的思想
  夸张的印度时间感
  人生阶段区分为“四住期”
  言语蕴涵着力量
  瑜伽行者以身体寻求解脱
  印度思想中的人体
 第九章 理性与信仰并蓄
  ——现代印度思想的精髓
  思考与信仰
  宗教与哲学的共同关注
  真理的洞见
第三篇 日本思想
 第十章 日本近代思想的萌芽
  实学观念的形成与洋学的发展
  变革思想和批判精神
  国民意识的觉醒
 第十一章 明治前期的启蒙思潮
  新思想的启蒙与新国家的构想
  自由民权运动
 第十二章 日本的思想与美意识
  日本思想的原型奠基于独特之环境
  由好奇心孕育的日本文化
  古代日本与外来思想
  古代日本的大思想家
  平安时代是国风文化开花之时代
  镰仓佛教
  思想开花的江户时代
  日本的美学
  明治时期的东西文化融合
  作者介绍

内容摘要
    孔子的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是人性与天道的层面
孔子认为人性与天道相通。天乃宇宙的主宰,而且是万物的起源。若将天道与人性打通,则人性的来源便可以被说明。同时孔子的人性说也会有可以参考的依据。虽然孔子并未涉及全面这个问题,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是仁礼与中庸的层面
孔子以“仁”作为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仁”来磨练自我,同时以“礼”来治他人。同时还有以“中庸”为原则的为人之道。以“仁”磨练自我是日后以“礼”治人的条件和准备,同时以“礼”治人和以“仁”修己都是建立在“中庸之道”的原则基础上的。
    孔子儒学的积极态度和同时期老子的消极态度恰巧相反,他选择性的吸收了老子对于礼仪制度的观点,但摒弃了那些消极主义的思想和情绪。
加之孔子又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和分析很有天赋和见解。在孔子晚年回到鲁国直至去世的时间里,他并没有因为迟迟得不到重用而意志消沉,反而展现出了更旺盛的精神力来投入古卷整理和教书讲学的活动中。为儒家学派奠定了精神与物质基础。
    整个儒家学派的创建过程较为复杂,也不是一方的影响所能够促成的。其中很多有关“礼”的看法得益于鲁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孔子出生之时,鲁国尚是周公长子的封地。周伯禽在治理时,将大量的典籍文物携至鲁国,是路过一开始就有比较高的文化修养氛围。虽然日后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建立的礼乐制度也消弭无踪,但还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保留下比较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的文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孔子目睹了诸国交战,兵荒马乱,越发感受西周以道德为本,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无比的优秀,进而根据鲁国的文化氛围条件创立儒家的学派。
    儒家学派在形成的过程中,也与孔子精神思想变化息息相关。孔子有云“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看出他少年时立志,但在漫长人生的探索中受到挫折遭遇迷惘,与晚年才得以有成。孔子心向政治,热心参与但并不把其当作单一的目标。晚年孔子政治不得志时,更是寻找了新的人生终点,远离了挫折给他的影响。他相信成事在天命,人们所需的是尽人事。个人的努力和结果更没有直接的因果效应,这也体现了他强调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儒者精神和责任。
    后世儒者将“政”与“学”这两个领域划分的更为明显,能踏上仕途便仕,仕不得便隐而学。仕、学相离是有悖于孔子的精神的。孔子虽然一贯主张“学而优则仕”,但并没有将“学”放入“仕”的准备阶段中去,也并没有认定“仕”会中断“学”的过程,这两者都是人生展开的形式,只不过形式较为不同而已。
孔子还有一个让后世传用的便是“借学谈政”,这为后来的儒家学派和中国知识界开创了先河。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缺乏行动力量,只能借助学术纾解政见,这也是后来中国知识分子异于西方的一种宣泄政治情绪的方式。后世中国的学士不愿在科学技术等领域深究,恐怕也是因为受了仕、学分离这一论调的影响。

精彩内容
本书旨在讲解以中国、印度及日本为主的东方思想,精要介绍了东方思想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规律,视野广阔,贯通古今,通览中国、印度与日本文化的历史,观澜索源。广博的知识层面、严密的理论体系,是广大读者了解东方思想文化的非常不错性、学术性和普遍性的很好读本。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