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比昂
  • 阅读比昂
  • 阅读比昂
  • 阅读比昂
  • 阅读比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阅读比昂

72.18 6.7折 108 全新

库存10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比】鲁迪·弗莫特 著,郑诚 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43390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元

货号29691446

上书时间2024-12-14

柏艺文库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译者序

2019年冬天,我受“糖心理”邀请,为一系列客体关系课程做了长达14个月的口译。其中比昂理论模块由英国精神分析学会(British Society of Psychoanalysis, BPA)的督导师克里斯·莫森(Chris Mawson)先生讲授,他也是《比昂全集》(Complete Works of W. R. Bion)的主编。印象中他总是坐在一间铺满阳光的书房里,微笑着打招呼,若时间还早,他便亲切地聊聊天,或是端着电脑带我看窗外的景色和自家的小狗。有次提到比昂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他兴奋得像个孩子,一定要起身去找什么东西,很快便翻出一本小册子,他指着上面的批注说:“瞧我做的笔记!”正是莫森对比昂的细致讲解让我脑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渐渐生动起来,就此推开了比昂世界的大门。但这样一个温暖的人却在2020年12月永远离开了我们。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每当我觉得困惑与彷徨,仍能从当时与他的对话里获得灵感和力量。

课程结束后,当时正在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Tavistock Clinic)进修的张亦弛博士,找我翻译这本《阅读比昂》,他说:“长久来看,此书对精神分析在国内的发展十分有益。”我几乎立刻就答应下来,却没想到由于疫情的原因,短短20余万字竟至两年多后才*终完稿。2021年9月,《阅读比昂》与《阅读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著作的编年探索》《阅读安娜·弗洛伊德》《阅读克莱因》和《阅读温尼科特》等书一同被列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联合推出的“精神分析阅读译丛”。为此,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意组织了一场?心理治疗客体关系学派理论及实务纵贯研讨会,本书作者鲁迪·弗莫特教授也获邀在会上分享写作心得,我与亦弛博士均为协同讨论人。这次“三方会谈”解开了我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些疑问,为完成此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亦弛博士对原著“索引”进行了仔细推敲,为本书的术语翻译奠定了基础,但后来他由于工作繁忙而遗憾退出,幸得李晓驷教授出手相助,完成了对本书的审校工作。晓驷教授对文字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敬佩,他的“灵感一现”和奇思妙想也总能为我打开新的思路。我们一再斟酌比昂的核心概念如何传达才能更加到位,有时既为找到某个准确的名称而雀跃,又忧心与前作译法有别会令读者无所适从。对本书而言,一切的一切终将随着出版而尘埃落定,但对比昂的解读定会在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心中永不停息。

如作者所言,本书属于比昂原著的伴读材料,将比昂作品按“转韵之前”和“转韵之后”分为两大部分,依时间顺序逐一解读。在我看来,比昂似乎更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个人好恶,但在撰写学术作品时“惜时如金”,写完即抛到一边,不肯再去推敲、打磨,有些工作笔记甚至是其妻子弗朗西斯卡·比昂(Francesca Bion)从废纸篓里“抢救”出来才得以保存。所以他的书需要读者本人高度参与,却又存在“粗读略懂一二,细看反倒云里雾里”的奇特现象,而本书恰到好处的框架、结构和诠释或可中和这种古怪的感觉,为初学者增添几分信心。文中穿插的比昂背景介绍,又能让读者对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伤、孤独与茫然”产生更多共鸣与理解。

感谢我的导师李鸣教授在我毕业多年后仍然给予的持续不断的鼓励和支持,感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同道,也感谢我所有的病人们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要感谢的是对我无比包容的家人,有他们作为强大后盾,我才能脱离后顾之忧,在无数个深夜心无旁骛地走进浩渺的心理世界。

郑诚

2023年早春于合肥



导语摘要

作者鲁迪·弗莫特按时间顺序将比昂的生平与作品分为两部分:转韵之前和转韵之后。转韵之前,比昂关注情感体验的加工,他称之为在知晓中的转化,或在K 中的转化;转韵之后,比昂转向对非表征层面的转化,即在O中的转化。在每一部分,弗莫特都首先阐述了比昂在对应阶段的人生经历,然后梳理并介绍了比昂在此阶段的重要作品与思想,以及比昂提出的大量极具想象力的概念。为了方便读者深入理解比昂思想的形成与转变,作者用专栏的形式补充了对比昂产生了影响的故事、人物、哲学观等。

《阅读比昂》可以作为阅读比昂作品的伴读读物,也可以作为学习比昂思想的入门书籍,或者在对比昂思想有过较多理解后的补充材料。虽然读者无法仅通过阅读此书就掌握比昂之思想,但是这本书一定可以助力读者潜入比昂的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迪·弗莫特(Rudi Vermote)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培训分析师;比利时精神分析学会前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国际精神分析杂志》编委会成员。



译丛主编简介
王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
王倩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精神分析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国学组进程委员会主席;《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中国年卷》主编,《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在中国》副主编。



译者简介
郑诚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21-068);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合肥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审校者简介
李晓驷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学术顾问,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七、第八届常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第1至四届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教员;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精神科医师”称号获得者。



目录

导言


 


第1部分 转韵之前:在K中的转化


第1章 传记:1897—1966


第二章 《团体中的经验及其他论文》(1961)


第三章 精神病相关论文(1953—1960)


第四章 《从体验中学习》(1962)


第五章 《精神分析的元素》(1963)


第六章 《转化》(1965)


 


第二部分 转韵之后:在O中的转化


第七章 传记:1967—1979


第八章 《注意与解析》(1970)


第九章 第二种思维——评论《精神分析论文集》(1967)


第十章 《未来回忆录》(1977)


第十一章 讲座、研讨会及讲座备用短文(1973—1979)


第十二章 自传


第十三章 比昂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倾听与阅读比昂


附录二 比昂于我之恩


附录三 探索比昂——个人回忆



内容摘要

作者鲁迪·弗莫特按时间顺序将比昂的生平与作品分为两部分:转韵之前和转韵之后。转韵之前,比昂关注情感体验的加工,他称之为在知晓中的转化,或在K 中的转化;转韵之后,比昂转向对非表征层面的转化,即在O中的转化。在每一部分,弗莫特都首先阐述了比昂在对应阶段的人生经历,然后梳理并介绍了比昂在此阶段的重要作品与思想,以及比昂提出的大量极具想象力的概念。为了方便读者深入理解比昂思想的形成与转变,作者用专栏的形式补充了对比昂产生了影响的故事、人物、哲学观等。


《阅读比昂》可以作为阅读比昂作品的伴读读物,也可以作为学习比昂思想的入门书籍,或者在对比昂思想有过较多理解后的补充材料。虽然读者无法仅通过阅读此书就掌握比昂之思想,但是这本书一定可以助力读者潜入比昂的世界。



主编推荐

作者简介
鲁迪·弗莫特(Rudi Vermote)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培训分析师;比利时精神分析学会前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教授;《国际精神分析杂志》编委会成员。


译丛主编简介
王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
王倩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精神分析师,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中国学组进程委员会主席;《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中国年卷》主编,《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在中国》副主编。


译者简介
郑诚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D-21-068);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合肥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审校者简介
李晓驷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学术顾问,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七、第八届常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第1至四届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四届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教员;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精神科医师”称号获得者。



精彩内容

克莱因和比昂

团体

比昂在成为精神分析师之前就发展了他的团体理论。直到1953年他在克莱因那里完成分析之后,才从克莱因学派的精神分析视角重新诠释了他以前的理论,并写入《团体中的经验》(Bion, 1961)的*后一章。比昂在这一章中根据克莱因的原始阶段概念[即偏执–分裂位(paranoid-schizoid, PS)和抑郁位(depression position, D)]描述了团体的动力,并从分裂和投射性认同的角度形成了对团体成员之间动力的理解。

在K中的转化

比昂关于情感体验的思考理论(1967)主要基于弗洛伊德的概念(参见上文“弗洛伊德和比昂”),但也有很多依据的是克莱因学派无意识幻想概念。正如西格尔所说,克莱因学派的精神分析师认为无意识幻想是所有心理功能的基础,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论战”的其中一个议题。比昂在阐述“醒梦思维(waking dream thought)”时曾照搬了无意识幻想的理念。

比昂还采用了克莱因的其他概念,比如分裂为好与坏,嫉羡(envy)与补偿,以及偏执–分裂位和相对应的抑郁位等。但他将这些概念进一步抽象化,使之不再受控于影响克莱因早期构想的那些精神病理性、道德主义的内涵。因此比昂使用“PS-D”这个特殊的表达形式来统指“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并指出它们不是生而有之的心位,而是一种振荡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元素的转化过程中必然会有这种心理上的移动。PS-D,即在稀疏、散乱的状态和统一、连贯的状态之间来回振荡。正如比昂的网格图所示,它是思考元素之间的一个过渡模式。这种基于PS-D振荡的过渡是比昂思考理论的支柱之一,后来形成了他的创造力模型。克莱因将创造力与抑郁位进行了联结,比昂则认为创造力与PS和D之间的振荡相对应。

克莱因对内在乳房的看法是比昂思考理论的另一块基石。用比昂的话来说,好的内在乳房有着涵容性的排毒功能,这种功能在和主要养育者互动过程中被逐渐内化。比昂提到了内在乳房,而且认为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并不是一种防御机制,而是母婴之间一种交流方式,所以通过投射性认同放到母亲身上的那些未经处理的β元素就可以被内在乳房消化、排毒。

继克莱因之后,比昂在求知本能(epistemophilic instinct)领域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他将求知本能视作客体之间爱(L)和恨(H)联结之后的第三种联结:知晓(K)。死亡驱力(体现为嫉羡)也是比昂的一个工作重点。嫉羡将L、H、K转化为–L、–H、–K。这拓宽了克莱因学派对自恋的认识,自恋所依靠的正是这些负性联结的主导作用,罗森菲尔德(1987)的“内在黑手党帮派(internal Mafia gang)”概念或“对内在生命赋予者的麻木攻击”等概念都讲述了这一点(Symington, 1993)。

比昂将克莱因提出的严厉的、原始性的超我翻译为阻碍性客体(obstructive object),它对联结的攻击构成了精神病的基础(参见专栏2.5)。

分裂,对于比昂和克莱因而言都属于核心概念。但比昂认为分裂不只是一个原始的防御。他有很多关于心理功能的概念都以分裂为基础。比如他认为人格中存在精神病部分和非精神病部分。在非精神病部分,情感体验是“思维(thought)”;而在精神病部分,它们是分裂的、发泄出来的。后来比昂(参见第十一章)拓展了这一理念,提出心理功能是分裂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而且这是全人类的普遍状况。他在《未来回忆录》中表示,内在世界是一群部分客体和整体客体在不停地互动(例如四个体节, PA, Bion),这与克莱因所说的内在部分客体和整体客体的世界相似。他有很多概念都是基于分裂功能的理念,比如双目视角(binocular view或binocular vision)以及被转韵符号分开的两种功能水平(精神与躯体,成熟与幼稚)。

我印象中的比昂是彻头彻尾的克莱因学派,而且经常不声不响地直接引用该学派的思维方式。这是他的起始之处。临床上很多接受过他分析的人都觉得他使用的是典型的克莱因学派的方法(参见专栏11.1)。

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基本差异。比昂的投射性认同不再像克莱因说的那样发生在幻想层面。对比昂而言,投射性认同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某种心理上的东西真真切切地被投到了别人身上,或许还在那里得到了涵容。与母亲的互动也不只在幻想层面出现;母亲是促成和增强心理功能之关键。

克莱因认为无意识的幻想对每个人都在起作用。比昂觉得这种幻想并不是理所当然就有的,而应是一种成就。患精神分裂症时,它就可能没法达成。比昂试着将重度精神疾病理解为思考上出现了障碍,他构建出一种临床模型,用以阐述幻想的功能是如何发起的,以及当这种功能无法运行或受到攻击时在精神病病人身上发生了什么。此外,比昂的方法特别注重心理功能,而非幻想的内容。比昂在推进他关于思考的理论模型时比克莱因更具哲学性和数学性,后者起步于儿童游戏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比昂有个“未知的精神分析客体(unknown psychoanalytic object)”的概念(参见专栏8.7),至少需要网格图中三个类别的内容才能解释清楚,它与克莱因对内部客体的见解有所不同。当牵涉未知的精神分析客体,比昂总是聚焦于心理元素之间的恒常关联。他更喜欢这种找寻模式的方法,而不是解释、理解和找因果关系的方法。比昂的方式没有留多少空间用于判断和思考好与坏,而这些在克莱因的观点中就经常出现,比方说将抑郁位视作偏执–分裂位的一种发展上的进步,以及她对嫉羡与感恩的看法。对于比昂来说,将事物按好与坏分类,是一种反映了原始思维形式的万能方法。他们俩还有一处不同的侧重点,即克莱因着重于抑郁位以及分裂的内部客体如何更好地整合,比昂则聚焦于心理加工(psychic processing)本身——尤其是情绪在内心如何得到处理,以及这些怎样导致了心理变化。

在O中的转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涉及后期的比昂,那时他仍然依赖克莱因,但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聚焦于体验水平上的在O中的转化,从而促使新的体验从基本的不知状态中萌生,而不再受理解和推论的约束。克莱因的不同之处是,她特别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和解释。透过克莱因的描绘,内在世界看起来熙熙攘攘,仿佛一个剧院中挤满了彼此影响的整体客体和部分客体(梅尔泽称其为“小矮人们”)。比昂则处处留白,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如果将弗洛伊德的模型比作机械物理的驱力、动力和阻力,那么克莱因的模型则是有正负之分的电气科学,而比昂的模型则类似于近代物理学,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不确定的原则。

温尼科特和比昂

温尼科特(1896—1971)和比昂(1897—1979)彼此认识。温尼科特曾两次担任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1956—1959以及1965—1968),比昂则在这两届之间担任主席(1962—1965)。在《温尼科特信件精选集》(Selected Letters of D.W. Winnicott, Rodman, 1987)中,有3封信是写给比昂的。这些信都很简短,只有1955年这第1封除外,信中温尼科特对比昂说,他认为比昂是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未来的栋梁之材。他希望比昂能尽快坐上主席的位置,但遗憾地发现比昂在克莱因学派中被孤立,可他将来需要得到整个学会的认可才行。温尼科特还在这封信中抱怨说,学会已经受够了克莱因学派塞进来的各种术语,比如嫉羡和投射性认同这两个词他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就用了数百次,所以他希望比昂能协助打破这一僵局。

这两位关系一般,但都是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中的风云人物。温尼科特只比比昂年长一岁。他们俩都特立独行,彼此性格迥异,从布拉特(Blatt, 2008)的两级分类法(polar categories)来看,比昂属于内摄型(introjective),温尼科特则更偏向情感依附型(anaclitic)。他们的背景有些相似。温尼科特儿时身边围绕着8位女性养育者,但母亲郁郁寡欢,父亲墨守成规,极度忽视儿子的感受(Rodman, 2003),或许这就是温尼科特对核心自体受到的侵犯如此敏感的原因。比昂这边,他小时候像个孤儿,从8岁起就到英格兰独自生活,父母仍然留在印度。俩人都出自爱德华学校系统,比昂上的是牛津附近的一所寄宿学校,温尼科特上的是剑桥,而且他们都进修了医学(分别在伦敦和剑桥)。两位都喜欢运动,且都志愿参加了第1次世界大战,温尼科特在海军陆战队(他说,普利茅斯家族公司生产的蓝色制服*适合他的蓝眼睛),比昂进的是新坦克部队。但比昂作为坦克指挥官曾有过创伤性的战争经历,温尼科特作为驱逐舰上的实习外科医生就没怎么经历过这种痛苦。俩人都在1951年再婚,之前都度过了一段孤独且难熬的日子;温尼科特之前经历了20年不愉快的婚姻,比昂此前是个鳏夫。他们俩都是典型的英国上流社会中产阶级绅士,透着特有的英式幽默与讽刺。温尼科特生性活泼,有些人觉得他音色尖细,带点女子气,比昂则身材高大健壮,风格朴素,甚至看起来就像个军人。温尼科特是个翩翩君子,着装十分讲究(他曾写信给裁缝,希望他按西装的标准剪裁),开一辆两座的劳斯莱斯老爷车,比昂则比较高冷。在研究他们的作品时,我感觉温尼科特可算是一位直觉型诗人,在其临床工作和研究中,他的内心充满了悖论,而比昂虽也是一位艺术和诗歌爱好者,但在临床工作和写作方面,他的心态更为科学。



媒体评论

比昂的理论和思想迷人而深奥,让精神分析的学习者爱而不得,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比昂拥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独特的创造力,这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相遇,共同造就了他成为精神分析史上无可替代的英杰。从本书中,读者能感受到走近甚至走入比昂内心世界的体验。这不仅仅是精神分析学界大师级作者的贡献,也是译者和审校者令人敬佩的专业素养和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及个人才华的结晶。

——杨蕴萍

精神科主任医师,教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

 

《阅读比昂》一书以独特的方式将比昂这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创新者和实践者展现给读者。书中除了运用比昂的文集与书稿介绍了他的生平、思想、研究和临床工作;更将比昂放置于所经历的历史背景和脉络中,运用专栏的方式,透过与其他学者、同行、家人、接触者的交融、碰撞,生动地展示了丰富多样的比昂;让人体悟到比昂在自我的经验中、在与他人共处中独有的转化。这或许也是一种比昂的双目视角!感谢译者、审校者使读者可以流畅地阅读比昂深奥的思想与灵魂!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第1至四届副主任委员

 

要体验和感受一个优秀理科生如何呈现精神分析过程中的诗意和意境甚至神秘感,首推比昂无疑。本书出色地“导读”了比昂,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读出自己的关于什么是比昂的独特版本。

——张海音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顾问

 

比昂是一位接近东方文化思想的精神分析学家,他使用充满符号公式的数学语言,来命名解读内心世界那些含蓄、内隐的体验规则,让人在感受深沉厚重的同时能变得透亮。阅读本书,便于掌握比昂发明的精神分析工具。

——张天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威尔弗雷德·比昂(Wilfred Bion)的精神分析文献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我在教授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鲁迪·弗莫特(Rudi Vermote)的《阅读比昂》(Reading Bion)对这位极具创新性、启发性和重要性的先驱做出了迄今为止*为精彩的解读。

——赫尔曼·舒尔茨

精神科医师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证精神分析师

 

我觉得《阅读比昂》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习精神分析,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当父母、做老师,如何和孩子、学生以及他人交往。想想那些*复杂的情感和难忘的朋友,是不是都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听到某段音乐、聊到某个话题、闻到某种香味&mda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