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冥想 身心放松的力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冥想 身心放松的力量

全新正版,可开票。

35.9 6.0折 59.8 全新

库存167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果麦文化 出品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203348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721479

上书时间2024-12-24

小晴龙媱媱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冥想是一座古老的智慧宝藏,如今已演化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欢迎的心理调节方式。本书是法国备受国民欢迎的心理医生安德烈写给普通人的冥想入门读物,自2011年首版以来,仅在法国就已畅销逾60万册,被译为10余种语言,堪称经典。
  本书体量轻巧,仅10万余字,共分为25节,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冥想的各个方面。每节均从解读一幅名画开始,其解读之细腻敏锐令人拍案。在扎实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功底的加持下,安德烈医生对冥想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将其充分融入日常生活的体验当中。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字通俗晓畅,不失丰富细腻的情感,阅读体验上佳。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ChristopheAndre?),生于1956年,法国知名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也是资深的冥想实践者。作为医生和治疗师,安德烈创造性地将正念冥想融入心理治疗,效果显著;在工作之余,安德烈勤于写作和分享,已出版多部关于心理学和冥想的畅销书。安德烈现已退休,但仍致力于帮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冥想,并借助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


  译者简介


  郭可,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法文系,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现任商务印书馆外语室主任,编审。



目录

  
  前奏:因虚空而存在001


  PARTⅠ
  主动感知:一种精神态度011
  1活在当下013
  2呼吸021
  3居于自身029
  4闭上眼睛,倾听037
  5观察你的思绪047
  6给情绪一些空间057
  7集中注意力,增强意识067
  8只需存在077


  PARTⅡ
  睁大思想的眼睛来生活:日常生活的哲学087
  9看见日常普通之事089
  10观察无形097
  11看见重要的"花"105
  12行动与不行动115
  13磨砺心智125
  14理解并接受现实135


  PARTⅢ
  穿越风暴:此时此刻的避难所143
  15摆脱心灵的牢笼145
  16放松控制155
  17留于世间163
  18即使受伤,也要前行171
  19接受神秘的存在179
  20注视、品味幸福的出现187


  PARTⅣ
  拓展与觉醒:最伟大的旅程195
  21修炼197
  22沉思207
  23爱215
  24体验自我的扩展与消融223


  尾声:飞翔、结束和开始231


  附录:练习的艺术237



内容摘要

  
  冥想是一座古老的智慧宝藏,如今已演化为一种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欢迎的心理调节方式。本书是法国备受国民欢迎的心理医生安德烈写给普通人的冥想入门读物,自2011年首版以来,仅在法国就已畅销逾60万册,被译为10余种语言,堪称经典。
  本书体量轻巧,仅10万余字,共分为25节,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冥想的各个方面。每节均从解读一幅名画开始,其解读之细腻敏锐令人拍案。在扎实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功底的加持下,安德烈医生对冥想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将其充分融入日常生活的体验当中。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字通俗晓畅,不失丰富细腻的情感,阅读体验上佳。



主编推荐

 

  
  克里斯托夫·安德烈(ChristopheAndre?),生于1956年,法国知名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也是资深的冥想实践者。作为医生和治疗师,安德烈创造性地将正念冥想融入心理治疗,效果显著;在工作之余,安德烈勤于写作和分享,已出版多部关于心理学和冥想的畅销书。安德烈现已退休,但仍致力于帮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冥想,并借助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

  译者简介

  郭可,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法文系,硕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现任商务印书馆外语室主任,编审。



精彩内容

  
  8只需存在

 

  这是一幅不可思议的有声画卷,但画作中回荡的却是静寂,就像拉图尔的所有画作一样。没有任何话语、任何运动、任何声响,无论是在房间里还是在室外,我们身处沉睡的深夜之中。唯一的对话存在于阴影和光明、火焰及其反光之间。蜡烛暗指人整个生命的脆弱。蜡烛和反光都为黑暗所笼罩。如果用手指掐住火焰,肯定一片漆黑……
  周围在微光中纹丝不动的物品,就像是孤儿。镜子里没有人的身影,只有反射出的蜡烛火焰的光。被丢弃的项链是妓女抹大拉的马利亚昔日的回忆。头骨让我们想起虚荣及其最终的启示:记住你终有一死,但不要害怕死亡。记住,尘世的生命是短暂、脆弱和徒劳的。记住,重要和根本的东西不在尘世。但你还是要思考,因为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请潜心思索。这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长发,翻褶的红袍,不带任何花边修饰的白衬衣。受谴责之人就是这样吗?她如何摆脱过去和往日的罪孽?要到哪里去?要做些什么?以后、以后再说……眼下,她舍弃,放松,缓和,专注于当下。抹大拉的马利亚把手放在头骨上,她的脸背向观众,背向世界。她在看什么?镜子还是蜡烛?都不是。抹大拉的马利亚什么都不看,她的双眼投向镜子上方那空荡荡的墙面。


  觉察

  正念之中必须觉察。觉察就是要重新聚焦自己,要重新"居于己身",即与自我重建联系,因为很多行动和环境会割裂我们与自我的关系。至少我们要在自己头脑中占有并疏离那些感觉到自我"存在"的时刻,因为这意味着"行动"的停止。
  某些环境有利于觉察,如教堂和祈祷场所。我如果出门见朋友,有时会花点时间去目的地邻近的教堂里冥想,这样就可以在喧嚣的近旁,稍微排遣过度的刺激。大自然当然是有利于觉察的,经常造访大自然也是有益于我们健康的方法之一,这一点日益被研究成果证实:与大自然接触会让我们身处平静、和缓、连续的情绪之中,这些精神养料有助于正念修习。
  但人们也可以在生活的纷乱中觉察,在忙碌中抽出片刻的"退隐时间"。相比而言,这种忙中偷闲的片刻有时特别有效。除了情绪上的纾解,还会令你感觉到内心更开阔,有时思绪会更明晰。就像散步者突遇阵雨而到门廊下躲避,不是去咒骂天气,而是将心思转入当下。如果他把不测的风雨当作一种意外的舒缓和休憩,那他会感受到某种十分有益的东西。从根本上说,这对健康极为有利。
  行动之前也可以觉察。在开始一件工作时,站立片刻,在坐到办公桌前时可感觉一下自己的呼吸,不带任何明确意图,以无声的方式去触及工作的深层意义。在晚上回家之前、看朋友之前、接待一位病人之前(如果你是一位医生的话),也可以这样做。从前是有过这样的时刻的:掰面包之前的餐前感恩经、夜间的祈祷等。如何让这种觉察时刻进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回家时打开电视或广播肯定不行,待在每时每刻都奴役我们的电脑前也不行。还需要某种"改变观念"的方式和姿态,特别是当某些观念变得很僵硬,在我们的思想中没有了根基时,而可以对抗这种僵硬风险的正是觉察。
  我记得有个修习正念的病人,以兴奋、惊诧的神色向我讲述了他是怎样在每天早上上车之前完成修习的:他不再自动打开汽车广播,而是将手放在方向盘上,呼吸吐纳,在意识中触及他所感受到的东西。这样短暂的片刻还出现在一天的其他时段中,这都有助于缓解他的焦虑。
  我还想起一段奇特的文字,是帕斯卡尔·基尼亚尔《游荡的影子》中的话:"1994年4月的一天,天气晴好,阳光灿烂,我从卢浮宫出来,为什么要加快步伐呢?有个人快步穿越塞纳河,他看到,罗亚尔桥桥拱下的整片河水覆盖着闪闪发光的白色,他看到博纳街上面湛蓝的天空,他跑着推开塞巴斯蒂安·博坦街的一扇大木门,他辞去了他从事的所有工作。人不可能既是看守同时又是逃犯。"有意识的生活并非没有危险,觉察会随即驱使我们产生摆脱许多东西的意愿,但摆脱不是为了变得贫困,而是为了减轻负担。


  摆脱

  正念的第二个前提是摆脱。我们不必像画中抹大拉的马利亚一样,摆脱自己的过去或脱去衣服,而是要摆脱某些心理态度。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重要步骤是减轻我们思维惯性的束缚,尤其是减轻期待和判断的负担。因此正念中有四个重要的心态:勿判断,勿筛选,勿执着于某物,勿期待任何东西。冥想可以培养这四种心态,随之而来的是四种无虑与洒脱。
  勿判断。比如,不要去判断冥想行为成功与否。这很难吗?是的,"不判断"毋宁说是不向我们脑子里必然出现的判断让步,不赋予这些判断任何权威,不执着于判断,不给判断留任何位置。
  勿筛选。我们已经看到,要做到这一点,通常要允许各种肉体的感受、思想或情绪存在,即便它们令人不悦。比如,在我们冥想时,不要希望我们耳朵里没有任何杂音。接受这些不舒服的东西。当然,我们要接纳好的、愉悦的东西。不要自虐,也不要沉迷于享乐。只需有开放与好奇的意识,它会接纳一切,但也会随兴而行。
  勿执着于某物。比如,不要抓着喜欢的东西不放手,这通常是一种低级的无意识。不要不顾一切地想要保持一种幸福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通过对呼吸运动的关注而实现的。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态度?这不是要去中断那种惬意与幸福的状态,而是要训练不要为之操心的心境。要突破"但愿还能继续"的心理,从我们的焦虑中解脱出来--焦虑的核心自然是可能失去快乐的东西。因为快乐的东西在正念中比在失去它的焦虑中能被我们更好地品味。很多焦虑郁闷之人需要克服的弊病正是这种"关于幸福的焦虑感"。
  勿期待任何东西。对于初习者,这肯定是正念冥想修炼中最让人困惑的方面。不要有任何期待,不要希望一场练习会成为清明与平静的源泉。我还记得当初自己的迟疑:"放弃我的期待?!但没有期待和目标,人将无所适从!"而事实证明放弃期待的结果恰恰很好。到正念中,人不需要追寻任何目标,只需保持他已有的状态……


  真诚

  最后一种放弃最为困难,它不应该是我们对自己耍弄的诡计(表面上无所期待,但内心深处却不是如此),也不应该是一种自虐的态度(对幸福漠不关心)。这样只是一种迂回。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意志所能达到的状态和建立的东西,其实已经达到和建立起来了。相反,很多事情,尤其是情感领域内的事情,是我们的控制力和意志无能为力的。我们会尝试以体验别的东西来摆脱"解决的欲望"。这种体验就是不渴求任何东西,而只有对当下的"圆满意识"。正念,就是每次都发自内心地体验到我已经达到我希望达到的状态:就在此刻,就在此处。


  纯粹的存在,无物之意识

  以和缓的方式扩展我们意识的范围,摆脱我们的头脑期待和筛选的惯性,会使我们的意识达到正念状态。正念会变得十分宽阔,无所欲求。这是一种纯粹的存在。
  无物之意识?对于这个概念,理论家和实践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在哲学家看来,任何意识都是关于某种对象的意识。这就意味着,意识是一种集中于某个对象的关注。但是,对于冥想者,无物之意识是可能的,他们对此经常会有体验:这是一种扩大了的意识,它可以包容一切。它是一种对存在的无限之爱:看到存在,爱它,以最佳的方式去爱它。也可以说是无选择之意识。这是一种很宝贵的态度。从本质上说,它不比其他的存在和行动方式更高妙,也不是一种廉价的精神骗术。它之所以宝贵,是因为不可常得,而且它很可能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品质:健康、自由、睿智。
  对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无物之意识通常是转瞬即逝的片刻,而非一种稳定态:我们只能轻微触及纯粹存在的状态。我们预感到可能还有其他超越这种状态的东西,如启示抑或幻觉,不可名状的愉悦等。
  起初这可能只是上天的恩赐,通常有守株待兔的意味。有些时刻,万事圆满,无须我们丝毫的介入。接着,我们会慢慢地学会唤起这种时刻。这种纯粹存在之时刻的内涵也是简朴至极:安之若素。此等修习之所以精微难至,皆因我们不知安之若素。干预和行动,有导向地施加影响,想做点什么的想法会令我们心里发痒,仿佛开始行动总能让我们松一口气。但这既是人类无比的力量,也是人类无边的弱点。有的时候,我们应懂得抑制自己的行动。我们应摆脱外在的生活,抛开过去的负担和各种计划的压力。我们可在片刻之间行至短暂的浩渺无际,而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曾遮蔽了这种浩渺无际的境界。一切都会好起来、激动起来,而激动之后又会恢复平静。


  小结

  我们每天都来冥想吧。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经常对体验到的事物开放思想吧:走出话语、思想、客体、行为,离开"行动"转向"存在"。当我们四周或自身有太多的躁动时,请试着拉开距离,摆脱各种形式的意志,不要有任何的欲求,不要追寻任何东西,可以试着在片刻间脱离任何思考和行动。只要存在于此时此地,只需意识到我们存在、我们活着。

  在早晨醒来时,想想你活着这件事是多么珍贵的荣幸啊--你能呼吸,能思考,能玩乐,还能去爱。
  --马可·奥勒留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