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9 4.2折 ¥ 95 全新
库存112件
作者王颖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9468613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95元
货号4320910
上书时间2024-12-01
绪论
0.1问题的提出
0.1.1问题背景
2l世纪以降,随着传媒出现新景观——报业、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体制和内容上呈现激烈变革,博客、微博、微信、全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形式蓬勃发展,传媒与文学相互观照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
文学艺术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自始至终都是一种“人学”。所以,文学价值判断的出发点应该是“人”,是人的需求与素养,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构建,因此本研究兼论文学在新传媒时代的意义发生及其价值嬗变,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文学传播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它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这个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文学传播观点,但是从当前文学的传播事实出发,文学传播的内涵已不止于此——文学接受者对文学创作者和传播者的反馈也应该包含在文学传播的研究范畴之中。文学史就是文学接受的历史,忽视文学接受就忽视了文学赖以生存的生态场,将新传媒语境中的文学传播生态场和接受反馈吸纳进当代文学传播研究的视野,才能更深入地读懂当代文学。
作为文学信息源与文学接受者之间桥梁的文学传播路径不仅随数字科技发展,进化为社交化和移动化的新型传媒形态,而且进一步定义并区分了文学传播者和接受者,新的文学论争也随之而来——如关于网络文学的类型化、低俗化问题,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问题,数字阅读的浅层化、碎片化问题,文学评奖的公信力、标准与评委选择问题,当代文学的价值重估问题,当代文学有无精品问题,现实主义没落与否问题,文学是否被边缘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其实皆与文学传播路径有关。所以,研究文学传播路径在新传媒时代文学研究中有着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文学传播路径角度切人研究当代文学,方可探寻当代文学的显著差异性。那么,在新传媒形态渐成主流的当代,文学接受者如何在移动化和社交化的数字媒体中接触并阅读文学?不同传播路径的文学作品存在哪些差异?不同路径的当代读者——不同年龄、身份和教育水平的读者对于文学的接受和价值判断有无差别?新的文学价值判断体系以及文学价值观成何面貌?这一系列的问题,有待学界深入探讨,本研究望能得出些许有价值的结论与思考。
另外,当前对于20世纪文学的著作和论述颇丰,而反观21世纪文学,则因其历史较为短暂,至今只有十余年光阴,因此,撰文论述21世纪文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还远未形成规模,需要更多的文学研究者投身其中。对于21世纪文学研究的凋零景象,有文章认为是源于“文学的没落”,认为当前文学已经没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光,纯文学日……
本书选择民间、官方和学术视野中的文学作品为案例,论述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路径转向和价值嬗变,横纵铺陈地分析了“开放、融合、多维”的数码多维路径,展现了二十一世纪初文学的路径转向以及接受变化。当代人通过对移动网络路径的日常化近用,沉浸于感知时间、诗意生活、媒介真实和审美式生存的体验。数码文字路径,视媒路径和声媒路径三大传播路径之间互补而独立,阅听者在自我空间内重构了文学的“一私、一公、一过渡”价值——移动文字路径完成了“私场景”建构;视媒路径通过观看仪式,形成群体性活动和群体记忆,成为公共舆论和交往的文化背景;声媒路径对阅听人而言是一个可控的“人群阀”,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主体性和他性冲突的过渡空间。本书的最后探讨了新传媒情境中的文学价值图景,集中探讨了多路径并存带来的文学接受价值的离散偏向和内爆裂变,文学阅听者通过多维路径的接受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体验和幻想式生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