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学丛谈(光启文库)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进学丛谈(光启文库)

50 5.2折 96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晓音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1-10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8-15

直上云霄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葛晓音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 2021-10
  • 版次 1
  • ISBN 9787100198370
  • 定价 96.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0页
  • 字数 250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学术文章结集,也是她对四十年进学生涯的回顾。本书共五辑五十篇,葛晓音教授用“杏坛探颐”“师友遗影”“书刊因缘”“新著撷英”“潮头点滴”等五辑在追溯进学之路上的点滴时怀人忆事,如对林庚、程千帆、陈贻焮等先生的回忆,良多感怀;亦在追忆不同人生阶段对进学之道的感悟时提点后人,颇多启发。此书可谓葛晓音教授“朝花夕拾”之作,文字朴实,感情真挚。
【作者简介】


葛晓音,1989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即院)人文社会系教授,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荣休教授,国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唐宋散文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与盛唐唐诗宋词十五讲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唐诗流变论要杜诗艺术与辨体等等。

精彩内容:

    诗与理的结合——林庚先生的古代文学研究
    在当今的古代文学研究界,林庚先生是以有名诗人兼学者的身份独树一帜的。尽管二十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能使诗和理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的大家却很罕见。他从创作新诗的目的出发研究古诗,在探寻古今诗歌创作规律的同时,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新局面,推动了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林庚先生初爱好古典诗词。1928年入清华大学后,曾创办文学月刊。“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为全校军训同学谱写战歌,准备参军杀敌。不久参加赴请愿团,要求出兵抗。因无结果,一度绝食于。返校后才决心写新诗,并不断发表新作。1933年秋,出版了本自由体诗集夜,同年留在清华大学任助教。这时郑振铎先生正在北京创办文学季刊,约他担任编委,并负责新诗一栏的组稿工作。1934年夏林先生在北京民国学院任讲师,又在北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两校中文系兼课,但主要精力仍是放在创作上。这一年继夜之后又出版了春野与窗,这部诗集引起了更为广泛的注意,也奠定了他在三十年代诗坛上的地位。1934年后他作为一个自由体的新诗人又开始尝试新的格律体,1935年秋出版了北情歌,1936年出版了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起,林先生南下,在厦门大学任教。1941年任厦大中文系教授。十年间曾开设了中国文学史、历代诗歌选、楚辞、庾信、李商隐、文学批评、新诗作等课程。由于必须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和科研,他也从一个专业的诗人逐渐地转变为一个专业的学者。此后林先生虽然始终不曾中断新诗创作,并在各报刊上陆续发表新作,但只能成为业余的了。
    林先生创作新诗是从自由体开始的。自由体使他从旧诗词中得到一种全新的解放。收在春夜与窗北情歌里的自由诗,正如林先生自己所说:“是用原始的语言捕捉了生活中直接的感受。”这些诗在句式和押韵方面不受任何拘束,亦无一雷同。梦中春天的冰裂声,天上的浮云和风筝,深山的虎眼和狮吼,黑夜的风雨和魅影,秋园的旋风和落叶现实与梦境飞快地转换,温柔与刚劲奇特地交织在一起,跳跃的意绪和变幻的意象使散文式的语言和清新锐利的感受浑然融为一体,透露出诗人对青春之光和生命之力的执着追寻。可以说,林先生在他早的两本自由体诗集里,已显示出他对诗歌本质的独特把握,以及对诗歌形式的多方探索。
    从1934年起,林先生开始寻求新诗更鲜明的形式,开始思诗歌语言的解放是否仅仅意味着散的问题。他说:“艺术形式都因为它有助于特殊艺术能的充分发挥而存在,否则都是不必要的。而语言原是建筑在抽象概念之上的,艺术却需要鲜明具体的直接感受;诗歌作为单纯的语言艺术,除了凭藉于语言外又别无长物;换句话说它所专享凭藉的,乃是它所要求突破的。这正是艺术上面临的特殊盾。那么新诗语言既已在散文解放的浪潮中获得了自由,是否还需要再解放呢?诗不同于散文,它要有个与散文不同的形式。自由诗必须分行,这也是起码区别于散文的形式;但是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为了使诗歌语言利于摆脱散文中与生俱来的逻辑,还有待于进一步找到自己更的形式。形式并不等于艺术,它不过是一种手段或工具,但一个的诗歌形式却可以有助于艺术语言的充分解放与涌现。自然,要寻求一个的诗歌形式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为了新诗发展的需要,对此进行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尝试,乃是值得的。”在半个世纪的创作实践中,林先生不但摸索出几种接近格律体的新诗,而且结出一套关于探讨新诗民族语言形式的宝贵意见。他在问路集自序中将这些意见归纳为以下三点:“一、要寻求掌握生活语言发展中含有的新音组,在为适应语中旬式上的变长,便应以四字五字等音组来取代原先五七言中的三字音组;正如历三字音组曾经取代了四言诗中的二字音组一样。二、要服从于中国民族语言在诗歌形式上普遍遵循的‘半逗律’,也是将诗行划分为相对衡的上下两个半段,从而在半行上形成一个类似‘逗’的节奏点。三、要力求让这个节奏点保持在稳定的典型位置上。如果它或上或下、或高或低,那么这种诗行还不够典型,也还不能达于普遍。”
    p35
【目录】


自序

杏坛探颐

诗与理的结合

林庚先生手稿读后感

妙悟和学力相结合的典范

程千帆先生的古诗课

王瑶先生对中古文学研究的贡献

通新旧之学  达古今之理

陈贻掀先生《杜甫评传》跋

陈贻掀先生《梅棣盦诗词集》序

聂石樵先生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观

选堂教授《佛国集》诗艺浅探

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说的学术高度

月不息  师表常尊

谱入弦歌的百年悲欢

师友遗影

精神飞扬天地间

钟声里的遐思

大师的气度

难忘师恩  永记师训

追念傅璇琮先生

追思周先慎老师

学术是他生命的需要

真正的学者

几浮生哭故人

书刊因缘

北大图书馆的变与不变

名刊品位与编辑作者的坚守

刊庆的随想

我和《文学遗产》

《北京大学学报》

新著撷英

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序

新思维与传统治学方式相结合的成功尝试

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序

六朝隋唐诗歌格律、体式演进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序

陈桥生《刘宋诗歌研究》序

力求摆脱依傍的唐传奇研究

冯志弘《北宋古文运动的形成》序

证与辞章研究相结合的成功探索

潮头点滴

义的研究是学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

吸取新方法应以传统治学方式为本

让研究者沉下心来做学问

回眸时的沉思

文学遗产的古为今用

唐代文学高峰对当今文艺建设的启示

在研究的实践中探索学术转型的方向

学术自信和价值判断

深层研究是文学史书写的基础

国学研究和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国文学史基础课中的若干问题

文本阅读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跨学科研究的探索和实践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