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苏轼(一樽还酹江月) 吴梅影 9787554010709
对书的封面和版本有严格要求的,下单后可与客服联系核实。
¥
26.52
6.6折
¥
40
九五品
库存10件
作者吴梅影
出版社浙江古籍
ISBN9787554010709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DX9787554010709
上书时间2024-11-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吴梅影著的这本《苏轼(一樽还酹江月)》以倒叙手法,追述了其一生经历。
目录
总序
自序:东坡院子里的那一树海棠
一 黄州生涯
1.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
2.拣尽寒枝不肯栖
3.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4.长恨此身非我有
5.归去来兮,吾归何处
6.谁见幽人独往来
7.庐山烟雨浙江潮
8.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9.鸿飞那复计东西
10.花褪残红青杏小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且将新火试新茶
1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4.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
二 东京梦华
1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6.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
17.又得浮生一日凉
18.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9.此心安处是吾乡
20.谁是神仙张志和
21.江边干树柳,落我酒杯中
22.山色无非清净身
2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4.得之艰,岂轻授
25.仙风吹下御炉香
26.夜阑风静觳纹平
三 杭州岁月
2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8.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29.因山作研,其词如陨
30.前生我已到杭州
31.故知此老如此泉
32.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
33.新蒲出水柳映洲
34.游人都上十三楼
35.望湖楼下水如天
36.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37.送君四十里,只使一帆风
四 西湖梦寻
38.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39.月满苕溪照夜堂
40.珠帘十里卷香风
41.殷勤昨夜三更雨
42.我欲乘风归去
43.高处不胜寒
44.红叶黄花秋正乱
45.半岭松声万壑传
46.半落梅花婉娩香
47.大干起灭一尘里
48.散乱东墙疏竹影
49.井华水养石菖蒲
50.翩然欲下还飞去
51.璧月挂罘恩,珠星缀觚棱
52.龙眠胸中有千驷
53.枝上柳绵吹又少
54.明年花开时,举酒望三巴
55.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五 惠州儋州
56.小寒初度梅花岭
57.玉雪为骨冰为魂
58.银汉无声转玉盘
59.明朝端午浴芳兰
60.不辞长作岭南人
61.只渊明,是前生
62.不与梨花同梦
63.中原北望无归日
64.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65.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66.把酒凄凉北望
67.九死蛮荒吾不悔
68.事如春梦了无痕
69.海南万里真吾乡
尾声:身如不系之舟
附录:北宋帝系及苏东坡生平大事记
内容摘要
。。。
精彩内容
之前东坡受贬前来黄州,经过季常庄上,见其家四壁萧然,季常却安之若素,言笑晏晏,妻子奴婢更皆脸有自得之色。苏轼惊异并称慕其人其家风、其淡定从容之态度——这也影响了黄州后来的苏轼吧。季常杀鸡宰鸭,没有半点让苏轼感觉到自己是个落魄人,似乎更像季常衣锦还乡的亲人。这雪中送炭的滋味,仿佛眼下之床前明月光。
东坡走下台阶,轻轻坐在石凳上。
“签判苏轼,目无长官,不尊礼教,中元节过太守官邸而不拜,特罚铜八斤,以儆效尤。”苏轼站在台阶下,羞隗交加,又怒又恨。
凤翔太守陈希亮(公弼)如同寒潭般的目光扫来,与苏轼目光对接,苏轼不由自主低下了头。在这个看似身瘦体弱、面貌寻常的年长自己二三十岁的长官面前,苏轼常常找不到自信。年仅二十七岁的他,年少气盛,在内心里,他十分痛恨陈太守。
事隔多年以后,在季常家——对了,季常是陈太守公弼公的幼子,季常借着酒意告诉苏轼:“子瞻兄,先父常在私底下夸赞兄之人品才华,让弟引以为楷模呢。依弟看来,兄长才高八斗是真,疏放不羁亦不假,骄傲自恃更多多。若无吾父,恐怕以你我二人不识高低天性,更不知要闯下多少祸事,弄出多少贻笑大方的言行来。子瞻兄,父亲前年亡故,小弟有个不情之请,请兄长为吾父书传并书墓志铭。”苏轼慨然提笔,饱蘸浓墨,以行楷书款款写来:“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长辈),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是的,这是真心话,苏轼而今深深后悔了。
当年,他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考官(时知贡举)欧阳修赏识,声名大振。欧阳修一再称许:“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而后,苏轼又参
加了极难的制科考试(通过进士考试之后,特别出众贤良人才经推荐,再参加制科考试。两宋三百多年江
山,通过之人仅为二十余人),并高中三等(一二等为虚设,实际上苏轼即为第一)。弟弟子由为四等。
兄弟同中,前所未有。苏轼到了凤翔,仿佛明星出场,府衙中某吏役,出于对这位签判的制科出身表示敬重,尊称他为“苏贤良”。不料陈太守听到,大怒,当场发话:“府判官何贤良也!黄口小儿,不知老少,无有高低,岂有此理!”他下令答杖拍马小吏,让苏轼很是下不来台。尔后,苏轼所写公文,即便是府里头斋醮、祈祷类的小文,从语气到行文规范到遣词造句,陈希亮每每认真到吹毛求疵,毫不客气涂抹删改,篇篇往返不休。在之前一直受到他人夸赞、以文章自负的苏轼看来,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没法活了。
不久,陈希亮使人于廨字后圃,筑造一座凌虚台,以望终南山。亭成,他请苏轼作记,苏轼乘此机会“公报私仇”,狠狠在文中挖苦陈太守:“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生命苦短,木石之台都不可能长久,太守肉身凡躯您就别指望与日月同辉了。物和“吾”,不过是沧海一粟,始终都会过去的。
陈希亮见了,微微一笑,未改一字,令人刻石留存。他私下里对幕僚说道:“苏陈两家同乡,且数代世交,苏明允为我儿子辈,苏轼不过是孙辈。平日里从不假以辞色之缘故,实因苏轼年少暴得大名,我担心他骄傲自满,种下祸害。盛名累累,恐怕他担不起啊。”而今识遍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苏轼这才明白公弼公当年的良苦用心。少年得志,遇到吹捧容易,遇到严苛的爱护难。端着架子,毫不客气,裁
抑锋芒太露的后辈的长官,虽一时让入难以接受、难以忍受,终归,比起那些无用的吹捧,让你更明白什
么才是真正对你好的吧。有些人,是上天派来帮你的,磨炼你的心性,助益你的成长。“唉,可惜,我明白得太迟了。”回首二十多年来,他在宋之官场一路走来的坎坷、艰辛、苦痛,写下的那些几乎让他掉脑袋的诗文,他而今深深后悔当年没有理解公弼公的良药苦口。
P14-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