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 生产智慧:现代大学的兴起 [美]詹姆斯·阿克斯特尔 978710807390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 生产智慧:现代大学的兴起 [美]詹姆斯·阿克斯特尔 9787108073907

对书的封面和版本有严格要求的,下单后可与客服联系核实。

40.09 5.8折 69 九五品

库存15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詹姆斯·阿克斯特尔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3907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KW9787108073907

上书时间2024-06-20

阳光书斋

十六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前言
  

致谢

  创始  牛津—剑桥  通向国外的大学之路  学院之邦  德国印记  步入成熟  巨型大学及其之后 

后 记 吞食世界的中世纪机构

 

推荐阅读

 

图 目

 

索 引


【免费在线读】 

渠敬东

 

 

 

任何人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他身上总有祖先的基因、父母的印迹、周围世界的影响,甚至是久远观念的注入。大学也一样,它离不开最久远的传统的种子,也离不开培育自己生长的土壤,离不开当下诸多政治经济条件的作用,就像是每天的阳光和雨水。这意味着,即便要美国现代大学的兴起发展,也须得溯往千年以前大学的源头。

 

“与教堂和议会一样,大学是西欧和中世纪的独创。”作者的此番说法,包含着一个重要的论断,即宗教、政治与学术是现代世界之原初构造的三个支点。这让我想起了涂尔干在《教育思想的演进》中给出的相似定位:“‘教会’‘帝国’和‘学术’( sacerdotium ,imperium ,studium ),这是基督教世界的三根支柱。教会的基地在罗马,世俗权力(帝国)在皇帝手上,而学术则以巴黎为中心。”(涂尔干,118—119)这说明,大学之形成,必须要从这三重关系来理解,必须具备三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信仰,或者说是价值之终极诉求;二是统一的世俗政治的保障;三是求真意志及知识的探究。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或者说,从中世纪中期起,在西方世界的构造中,大学便开始逐渐具有与政教体制同等重要的地位了。

 

欧洲的大学虽诞生于12世纪,但在加洛林文化复兴时期便已初现端倪,就是因为在基督教的信仰世界里,查理大帝建立了统一的欧洲世界,并将古典文化的复兴作为勾连帝国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桥梁。12—13世纪的情形也相似,大学作为学问所(studia),这种类似于法团(universitas)的组织,之所以能够行使高度的法律自治权,既要在教皇那里获得承认,也需要获得国王的认可。不过,大学的自主性,更在于一种追求真理的独特路径。虽然那个时候,还谈不上今天所谓的“研究”,“真理”依然源自《圣经》的教义,但要能够正确并精确地加以理解和解释,缺少不了重新发现古典时代的技艺,史上常说的“三科四艺”,特别是三科中的文法、修辞和逻辑(辩证法),便是“由理性来检验信仰”的思维器具。

 

因有信仰的指引,学术自然不可以随处探究,但信仰的世界足够博大精深,足以耗费学者们的毕生精力了。面向信仰的知识,当然也不同于今天我们熟知的面向自然的知识,而皆以《圣经》文本和古典文献为基础,在语词、逻辑和义理的世界里钻探。因此,学问也常以“诵读”(快读 [raptim] 和慢读[tractim])、“演讲”(lectio) 和“辩论”(disputatio) 的形式展开。这种情形,仿佛就像今天仍然在中国甘南拉卜楞寺见到的“辩经”那样,场面热烈,充满智慧的较量,以坚实的义理服囿于自己的信仰。

 

那时的大学遍处是“经院哲学”的风格,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很风靡,成为“学问之王”。不过,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像《范畴篇》《辨谬篇》《前分析篇》和《后分析篇》这样的文献,重于思维逻辑的训练,因此,《工具论》便成了教育中的最高典范。从建制上说,大学也颇类似于行会组织,教师或师傅们(magistri)被安置在各个学院里,除了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这些做职业训练的院系外,文理学院则成了规模最大、地位最高、职责最强的机构了。那些从欧洲各地来的学生,则自行结合成为“同乡会”,后来发展成为寄宿制学院(collegio),通常住在封闭的方院里,就像我们今天依然在牛津诸学院看到的那种样子,多少带有些修道院的味道。

 

今天,无论世界上哪个地方的哪所大学,都离不开其始源意义上的基因。万变不离其宗,回顾大学的最初样态,是要强调几个方面:一、学术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一项专门的职业,并处于与宗教和政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二、此三大领域相互之间有着重要且微妙的关系,学术无法脱离信仰或价值的向度,不可能因独立而绝对中立,因理性而丧失精神;同样,学术与政治的关联也不可忽视,且不说所有大学都需要资源上的支持,就其本身而言,也必有公于天下、经世致用的目的。三、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大学都担负着激活传统、延续文明的历史使命,而且,这一使命是借助师生之间的知识通道加以传递的:研究即是教育,教书即是育人,活着的文明必然寓于活着的生命之中。



 
 
 
 

商品简介

本书追溯了大学从中世纪的欧洲发端,历经八百年演变,成为人类生产智慧的重要摇篮的过程。作者重点剖析了国际顶尖大学如何受到欧洲大陆影响,发展成为现代大学的普遍形式。他们的挫折、经验与挑战,比如尽可能多地利用各种资金来源,注重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协同作用,延揽优秀的教员、学者和外国学生,着力于塑造“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等,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詹姆斯·阿克斯特尔(James Axtell),历史学家,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教授。研究兴趣集中于美国印第安人历史与高等教育历史,著有多部作品,包括《学园的愉悦》(The Pleasures of Academe)《伍德罗·威尔逊的教育遗产》(The Educational Legacy of Woodrow Wilson)以及《缔造普林斯顿大学》(The Making of Princeton University)。200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何本国,学术图书编辑,译有《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等。

目录

中文版前言 渠敬东



主编推荐

作者追溯大学的历史是为了回答这样一个极具现实感的问题:为什么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会如此难以超越?今天,中国的高校也正在蓬勃发展,关于大学的讨论几乎从未停歇。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作者的困惑或许就是所有关心中国大学发展的人要首先了解的问题。本书英文版于2016年出版,无论是内容还是材料都非常贴近当下。国内引进的关于美国大学的研究多集中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经典著作,比如《美国高等教育史》等,此书的出版对于国内的大学研究会起到最新的支持作用。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