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9新】 风诗的情韵 9787506072830 【消毒塑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9新】 风诗的情韵 9787506072830 【消毒塑封】

【消毒塑封 】 【正版9新】

14 3.7折 38 九五品

库存2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山

出版社东方

ISBN9787506072830

出版时间2014-04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9787506072830

上书时间2024-12-30

浅秋书社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李山作品系列》是国学名师李山教授潜心研究20年心血之作。书中以《诗经》中160篇国风作品为底本,广泛涉及婚姻、家庭、恋爱、农耕、狩猎、战争、劳役等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似多棱镜,如万花筒。李山教授运用周代重视婚姻关系等古代文史知识,结合《诗经》具体篇章,以最浅白的语言、最有趣的角度娓娓道来这部比《论语》更原生的国学经典,使普通读者不再对《诗经》中流传千古的动人篇章望而却步。

作者简介
李山,1963年生,河北新城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诗经的文化精神》、《诗经析读》、《诗经新注》、《中国文化概论》等。

目录
第一集 《诗经》离我们远吗
第二集 琴瑟和谐
第三集 桃花盛开的时候
第四集 美丽的新娘
第五集 家有贤妻
第六集 最苦是离别
第七集 水畔的欢歌
第八集 情与理的纠结
第九集 性爱的决堤
第十集 面对生活的废墟
第十一集 蚕娘的觉悟
第十二集 巾帼胜须眉
第十三集 被误解的诗
第十四集 在水一方
第十五集 七月流火
第十六集 农桑生活大韵律
第十七集 征夫的哀怨
第十九集 生活的万花筒
第二十集 风诗的精神与艺术

内容摘要
 李山编著的《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李山作品系列》讲述了:《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的开山之作,是民族文化形成时期的歌唱;是文学的经典,也是文化的圣经。
文学是一个文化人群的灵性,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显现。《诗经》记录的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在其民族性格形成时期的喜怒哀
乐、所思所想和美丑判断等各种生活信念。
作为古典诗歌第一声,它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人间的生活,以“十五国风”的篇章尤为突出。风诗以其特有的对现实的敏感,对是非善恶的爱憎分明,对弱者不幸的无限同情,及其特有的细腻委婉、素朴活泼、气韵生动,为后来古典诗歌确定了方向,为诗歌文学在后世的波澜壮阔,开了先河。
与《诗经》对话,是了解文学,更是了解传统、
理解我们自己。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李山作品系列》运用新材料重新解释《诗经》中被误解的篇章,首次展现《诗经》的千姿百态。

精彩内容
 《诗经》离我们远吗《诗经》三百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从时间上说,离我们很远了。
可是,《诗经》离我们真的很远吗?回答是:并不远。今天人们说话若喜欢文雅一点,一不留神就可能溜出一个半个出自《诗经》的语词。
比如,我们常说某个人在某些领域“独领风骚”。这“风骚”二字的“风”,就与《诗经》有关,《诗经》不是有“国风”吗?
还有好多这样的词。例如做什么事如打仗,中途放弃、开小差,我们就说“逃之夭夭”。这个词也出自《诗经》,只是原本写作“桃之夭夭”,是形容艳丽桃花的。再如,形容一个人提携、诱导别人,就说他“耳提面命”,这也出自《诗经》。还有,假如在一些事上俩人立场不同,人们就说是“泾渭分明”,还是出自《诗经》。
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有学者以《诗经》“成语”为题,居然可以写成一本小册子。所以,《诗经》虽古老,离我们却很近。这就是经典,你不知道它,它知道你。《诗经》最早的作品,其时间距今已有三千年了,近的也有两千五六百年,时间很久了。可实际上,它的要素却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而且,可以肯定,不仅我们这代人,就是下代人、下下代人,《诗经》还会照样起作用,人们照样还会去关注《诗经》。而且所谓的“关注它”,还不只是关注它精美的语言,还会关注《诗经》的思想观念、艺术风采,等等。
说来说去,那么,《诗经》是什么呢?或者说什
么是《诗经》呢?
传统的说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有人说是“选集”。总之,就是有这样的305首诗,在一定时期被编纂成了一部书,就是《诗经》。若是用更形象、深入一点的语言说,《诗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创生时期产生的精神花朵。正因如此,诗三百篇(简称“诗三百”)才重要,才与一般诗歌集子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我们这个民族,是歌唱着“诗三百”创立了自己的精神传统的;换个说法也许更准确,在很大程度上,三百篇的歌唱所表达的内涵、风神、韵律,展现的就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在创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传统时的所思所想,她的追求和崇尚,她对自己在世界中生存的理解感悟
,她对美恶好歹的判断即情感的反应,等等;归结为一句话:《诗经》的内涵,其实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因此,《诗经》还将随民族的发展而前行,传之久远。
那么,《诗经》包括哪些内容呢?按照古来的分类,包括三大部分:风、雅、颂。从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说,还有三项: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就是所谓“诗经六义”。这是读《诗经》之前,应该知道一点的。
那么,什么是“风”?打开《诗经》,不论是古代人注解的,还是现代人注解的,头一部分就是《周南》,之后是《召南》,再往后,《邶》《鄘》《卫》,之后是《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一共十五部分。再简单点就是如下口诀:周召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三个五言句,虽不押韵,也很好记。记住这三句有好处,容易查找每一部分篇章。
“十五国风”的这个“国”,原本是称“邦”的。不论是“邦”还是“国”,概念都与今天不大一样,“十五国”,其实就是周王朝的十五个地区。就是说,“风”是分地域的,这些“国”,有的是国,有的则不是。这些地域大致包括黄河流域、江汉地区。
具体点说,黄河途经陕西、山西,转而向东,流向下游河南、河北以及齐鲁地带,最后入海。这一线,周代诸侯,举其大者有秦、晋(即魏、唐风诗之地)、
郑(郑风、桧风之地)、卫(邶、鄘、卫三风之地)、曹、齐、鲁之邦等;王风之区及周南、召南之地的一部分,也属于黄河沿岸一带。再往南、东南,一为汉水与长江汇合之域,还有淮水沿岸地区,诗篇也有显示,《周南》《召南》一些篇章即与这些地方有关。国风地域的南界没有过长江。然而,西至陕甘交界、东到齐鲁大地、北至河北、南到江汉的广大区域,大致就是周王朝势力所及的范围,封建诸侯很多,是当时“华夏”的中心地带。
同时,“十五国风”的“国”,有叠合或大致叠合的现象。如秦风,主要流行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即今陕西地区,之前,此地为西周腹地。有的国风称谓所
指,在周代本不是国家,如周、召。两者的地域,据古代的说法,只是周初两位大臣即周公、召公分别负
责管辖的区域,以陕(约在今三门峡市)为分界点,以东洛阳即左近地区,为周公管辖;自陕以西,北起陕西关中南到江汉之区,为召公管理。因此,两地风诗才分称“周”、“召”。总之,知道“十五国风”之“国”,是区域概念,差不多就够了。
以上说“国风”,重点在“国”,现在谈谈“风”。“风”的概念,从古到今有不同的解释。风,本为自然界空气流动现象。但古人理解可不这样简单。
有人就说“风”代表的是教化、风教。孔子就说:“君主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国家发布政令,发布文教政策,就像刮风一样;风一动草就随之摆动。古代非常重视风教,又称政教。“政”什么意思?政者,正也。就是引导人民走正确的路。走正确的路,就要
实施正确的文教,也就是用好的风化化导民众。这是“风”的第一个含义。
风,又可以读成“讽”,就是今天“讽刺”的“讽”。要讽刺什么,总得幽默点,拐弯抹角一点。大家较为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话说得多么委婉啊!这在古人也是很重视的。从上面往下说,是风化;下面对上提意见,就是“讽”、“讽谏”。老百姓有意见,往往是经由民谣唱歌来表达的,这就是讽谏。这是古代的大致情况。还有其他解释,以上两点是最主要的。
还有一种说法,自古就有,近现代以来更受重视。那就是:“风”是地方土调。古代著名编年史《左传》就曾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位楚国乐官战争中被晋国人抓了俘虏,晋国人叫他演奏音乐,他就“操南音”,即演奏南方的家乡乐调。为此晋国人称赞他是“君子”,是“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土风”就是乐调。还有,孔子、墨子,都是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既然是“歌舞”《诗》三百,就得有乐调。古代中国是地域广大的国家,现代地方戏曲也很多,在古代,各地的乐音也很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的各地乐音、乐调,就是“风”。上面说过,现代人最
认同“风是地方乐调”这一说法。
上面这最后的“风”说,很有道理。不过,笔者以为还不全面。所以,让我们从“风”的原始意义再做一点分析。古代有一种现象,就是“吹风定律”。
吹风定律干什么?判断时令。这在东周文献中有记载。春天到了,该下地耕种了。那么,哪一天是春耕最
佳时节?这需要专门的判断,方法就是吹律管。所谓律管,差不多跟后来的笛子大体相同。谁来吹律呢?
记载上说是“瞽”,就是一种瞎子艺人。他们双眼失明,所谓感官互补,眼睛看不见的人往往耳朵灵光,古代就由他们专门负责吹律。我们知道,在不同的气温、气压、湿度下,同一个长度的管子吹出的声调,是不一样的。古人就根据这一原理吹律,测定某一节
令的到来。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而且,中国农耕文明是在季风气候区域里建立的,所以种地特别强调时令。任何一个农民,对时令的熟悉要比城市人敏感得多。什么时候种小麦,什么时候种瓜、种豆,时令是非常讲究的。这就要吹律管、测时节了。请注意,因为风与时令有关,古人又相信天地有灵,所以“风”就很神秘。郭沫若先生有一部书叫《卜辞通纂》,书中说,甲骨文有这样的说法:“风”字与“凤”字有密切关系,风就是凤,就是神秘的凤凰。“凤”的职责就是“帝史”。“帝”就是上天,“史”就是信使。“风”是什么?原来就是传达上天意思的使者。也
就是说,古人认为“风”这种现象与神秘的天意相通。
这又涉及西周时的“天命”观念。西周确立了一
个很重要的精神观念,相信历史兴衰的幕后总主宰就是天。上天把王朝大权一开始交给夏,后来到夏桀时恶待老百姓,老百姓怨声载道,上天就听到(“听到”俩字很重要)了。于是上天就“革命”,做法就是把权力从夏人手里夺回来,转而交给殷商。殷商到了纣王时,又不好好干,老百姓又怨声载道,于是上天也听到了,就又把权力重新夺回来,转而又交给周人。那么,上天根据什么把权力拿回来又换过去呢?就是根据老百姓的呼声,其中就包括歌唱。刚才我们说,“风”有神秘的含义,老百姓的这种歌唱,也被视为“风”,就是想象歌声像风一样传达给上帝。这样的意思,保存在《孟子》里就是这样的两句话:“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这两句话的要点是:老百姓唱歌里含的情感,是可以被传达到上天的。上天最终是根据百姓的歌声亦即民“风”的内容,做出把大权交给谁的决定。
同样,上天的意思,有时候也是经由唱歌传达给下界人的。这样的例子周代有,不过这里还是举一个大家较熟悉的吧。东汉后期,出了一个很残暴的人董卓,杀了不少人。据文献记载,在董卓没有杀人之前,当时的市井小孩嘴里就唱:“千里草,何青青,十
日卜,不得生。”什么意思啊?一开始大家莫名其妙,后来董卓杀人了,才发现“千里草”,就是一个“董”字,“十日卜”就是一个“卓”字啊!原来在董卓凶暴以前,老天就经由小孩子的嘴向人们预告,不久将有一个董卓出来杀人放火啊!可惜,大家也只能事后诸葛亮,肉眼凡胎,没能领会老天提早群发的微博、短信啊!
还有一个例子离我们更近,是关于近代袁世凯称帝的。袁世凯有好不学,偏学坏,放着民国大总统不当,非要做皇帝。那时候的北京,据说家家唱“家家门口挂红线”。袁世凯称帝了以后国号叫“洪宪”,据说就是一个妓女给他起的。一些达官贵人在八大胡同那种地界闲聊国是,旁边一位妓女多了一嘴:说未来的帝朝叫红线得啦!你看市面上唱“家家门口挂红线”,叫“红线”,不就完了吗?后来“红线”俩字一改装雅化,就成了“洪宪”。诸如此类的现象,用唯物观点理解,是人心骚动的表现,人心不安自然就出这种事情,与人撞见鬼差不多,心里没事撞不见鬼
。一个时代也一样。当年陈胜、吴广要造反,为了神化自己,吴广就点一堆篝火,黑夜里躲在一边学狐狸叫,即所谓“篝火狐鸣”,叫什么“大楚兴,陈胜王”,也都是造谣惑众的事情,当不得真。可在古人就不然,他们相信这个,相信老百姓歌唱,是神秘的,“风”就传达了上天的什么神秘天意。
这样就带来一个重要的文化结果。简单看这个现象,是古人愚昧的表现。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愚昧观
念,却带来一个积极的结果,什么结果?就是朝廷特别重视采集民风。采集民风做什么?观看。观看什么?观天意。同时,儒家解释说,观看民风最重要的是考察自己的政治得失。通过老百姓的歌唱,你执政者听到、看到,就知道了百姓心里是怎么想的了。那就根据民意检测自己的行政,改善自己的政治吧。一个愚昧的观念,带来的却是一种不错的文化结果。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复杂,这样精华与糟粕并存,手心手背。剔除糟粕,取其精华,道理是好,谈何容易!
在新中国,上过中学年岁稍微大一点的先生女士都学过《诗经》中的两首诗:《伐檀》与《硕鼠》。
这两首诗出自《魏风》,暴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赋税太重和尸位素餐。按照传统的理解,社会上流传这样的歌谣,你魏国当政者就该注意了,诗篇被采集加工到王朝的朝廷上演奏,你周王也该注意了。魏侯——可能还有其他诸侯,老百姓经济负担过重了,魏国——可能还有其他邦国,朝堂上不三不四的人多了。不论魏的主政者还是更高一级的周王朝主政者,就该“观得失,自考正”,及时调整政策、税率,否则民怨日趋严重,老天爷知道了,魏国吃不了兜着走,连周王也得负责。这就是古代学者以为的风诗的价值。是否真的这样起过作用,我不敢说,但是,在天命观念下,发乎民间的一些歌唱被保存加工,以至于流传后世,成为民族的文化、文学经典,这倒是可以肯定的。
总之,说到这个风,现代人说他是土调,没问题,就像河南人唱戏用豫剧腔调,河北人用梆子腔,浙江人用越剧腔一样。这些戏曲发源于地方土调,没问题,可是,若把古代的“风”就单纯地理解为地方土
调,可就太过简单了,就像是神庙里没了神,空荡荡的,无精打采的。应该把古人风、凤相连,沟通人天的理解,加到“风土”这个概念中去,这就能解释何以古代王朝有心思采集民风歌唱了。这就是“风”,一个千百年之前的老观念。
以上说的是“风”。那“雅”又是什么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