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9新】 影视娱乐法 9787302468332 【消毒塑封】
【消毒塑封 】 【正版9新】
¥
21.5
2.7折
¥
79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 高戡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2468332
出版时间 2017-04
装帧 其他
开本 16开
定价 79元
货号 9787302468332
上书时间 2024-11-2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高戡,海南省乐东人,有名律师,北京华戡律师事务所主任。韩国未来信息财产法学会(Association of Content Property for Next Generation)特聘外国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硕士、澳门城市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互联网金融硕士。曾任中国联通法律顾问、诺贝尔奖得主费里德?穆拉德中国地区法务官。成功代理某金融集团40亿不良资产大案,办理过优选商标案、公司股权重组案、滨海城市开发案、港商亿元合同诈骗案、巨额受贿案、公众人物名誉权案等多起具有重要影响的案件。近年来专注于影视文化领域法律实务和理论研究,创办了靠前影视娱乐领域靠前家专业律师事务所,从事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影视作品版权保护、艺人经纪、文化项目等相关诉讼与仲裁业务。成功办理中影股份、海润影视集团等知名影视公司和甄子丹、王宝强等有名演员案件。 目录 第一章 中外影视发展及影视相关法律保护现状 第一节 外国影视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影视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影视相关法律保护现状 第二章 影视产业投融资业务 第一节 影视产业投融资概述 第二节 影视产业主要盈利模式 第三节 影视产业投资 第四节 影视产业融资 第五节 影视产业投融资风险与控制 第六节 影视产业投融资的经典案例 第七节 完善我国影视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议 第三章 演艺经纪 第一节 演艺经纪行业概述 第二节 美国、韩国、日本演艺经纪行业概述及相关国际动向 第三节 演艺经纪合同的概念及法律关系 第四节 演艺经纪合同的终止及解除 第五节 演艺经纪合同的纠纷与经典案例 第四章 影视行业行政监管与许可制度 第一节 影视行业准入许可制度 第二节 影视节目制作许可 第三节 内容审查与传播许可 第四节 行政许可法律法规汇编(至2015年5月止) 第五章 影视制作部门及其职责 第一节 制片部门 第二节 导演部门 第三节 摄制部门 第四节 后期制作部门 第五节 演员分类及职责 第六节 其他成员 第七节 影视机构及人员依法纳税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第六章 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 第一节 影视劳动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影视劳动合同 第三节 工伤与职业病 第四节 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 第五节 影视劳动争议的处理 第七章 剧本的创作及其保护 第一节 影视剧策划与剧本研发 第二节 剧本来源 第三节 剧本创作过程 第四节 常见剧本纠纷 第八章 影视著作权内容与归属 第一节 影视著作权概述 第二节 影视著作权的客体与内容 第三节 影视著作权的主体及归属 第四节 影视著作权的行使 第九章 影视著作权保护与救济 第一节 影视著作权保护制度 第二节 影视著作权侵权问题 第三节 影视著作权侵权救济途径 第四节 影视作品侵权相关典型案例 第十章 影视剧的国内发行 第一节 影视发行概述 第二节 影视剧发行前的审查 第三节 影视发行的主体和发行人的资格 第四节 发行程序 第十一章 影视剧国际发行 第一节 影视剧国际发行概述 第二节 影视剧进出口程序及法律依据 第三节 影视剧国际交易市场 第四节 国际影视市场模式与未来发展趋势 第十二章 影视合同及风险防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剧本委托创作合同 第三节 融资合作类合同 第四节 素材使用许可类合同 第五节 后期制作类合同 第六节 人员聘用类合同 第七节 发行放映类合同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对于影视产业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收视率、 票房和产量,更需要构建一个能够保障影视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2017年3月1日《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不啻为影视产业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由高戡著的《影视娱乐法》作为该法实施后国内的第一本影视娱乐法专著,希望能够成为影视司法审判者、国家影视行政管理者、娱乐法研究者、影视投资人、演艺经纪人、制片人、导演、演员、影视律师、影视公司法务等人员从业的重要参考书籍;成为法学院校、影视传媒和艺术院校等高校教师、学生了解和学习影视娱乐法律的入门书籍。 主编推荐 对于影视产业来说,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收视率、票房和产量,更需要构建一个能够保障影视产业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2017年3月1日《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不啻为影视产业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本书作为该法实施后国内的第一本影视娱乐法专著,希望能够成为影视司法审判者、国家影视行政管理者、娱乐法研究者、影视投资人、演艺经纪人、制片人、导演、演员、影视律师、影视公司法务等人员从业的重要参考书籍;成为法学院校、影视传媒和艺术院校等高校教师、学生了解和学习影视娱乐法律的入门书籍。 精彩内容 第一章中外影视发展及影视相关法律保护现状[MZ(1]第一章中外影视发展及影视相关法律保护现状[MZ)]导读:法律是规制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法律无法独立于社会活动而存在,若法律无法与社会生活融会贯通,则制定的法律肯定是滞后的或者至少是不合理的。本章的内容,可以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全球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影视相关规定的内在背景。本章是开篇章节,笔者从宏观层面简要概述了中外影视行业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目前在法律法规层面对影视行业规制的现状。 [MZ(2]第一节外国影视发展历程[MZ)][*2]一、 初创期(1896—1927年)(一)电影的诞生和早期的发展人类在很早之前就对光学幻觉进行探索和实验,也逐渐了解到一种叫“视觉滞留”的现象,即人脑对保留的视像总会比眼睛真正记录它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但真正将“视觉滞留”原理与电影联系在一起时,人类社会已经到了科技大发展和艺术消费面向普通大众的19世纪。 随着西方科学家对“视觉滞留”原理、摄影术和放映术的深入认识和漫长实践,最初被人们作为一种视觉玩物的电影,逐渐具备了成型的技术条件。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厅,用他们自己研制且获得专利的电影放映机公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和《水浇园丁》等纪录短片。这一天后来被人们视为电影的诞生日。而曾为电影艺术的诞生在技术上奠定坚实基础的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则获得了比他技术研制更大的荣耀:为这门新艺术起了一个梦幻般的名字——电影。 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电影无论是题材还是内容,都是非常单调的,主要是表现劳动、工作和生活的一些场景,此外还拍摄了一些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等,大都是一个固定视角、单镜头拍摄而成,枯燥乏味。但这些也被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视为电影记录的本性,对后来西方电影中的写实主义传统产生了影响。 同时期在拍摄手法和技巧上与卢米埃尔兄弟不尽相同的是法国人乔治·梅里爱,他发现了“停机拍摄”的电影特技,并将“二次曝光”“合成拍照”等技巧运用到电影当中,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故事性和观赏性。他还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注重空间布景和演员服装,这些成为后来全世界电影制作争相效仿的模式。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代表着两种风格,前者可称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后者则可称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16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其实,这也是西方电影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两大传统的滥觞。 在默片时期改进电影的叙事方式,不仅需要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和大胆的创作,更需要超群的电影美学素养。美国人大卫·格里菲斯改变了梅里爱戏剧叙事的方式,对电影时空结构进行了艺术性分解,在电影叙事观念上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他分别于1915年和1916年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两部重要的作品,其中,《党同伐异》由4个时空独立、主题一致的故事情节组成,2007年的好莱坞电影《通天塔》正是模仿了《党同伐异》国际化的视角和分段描述的叙事方式而大获成功。在叙事方式上别具一格的还有喜剧大师查利·卓别林,他自编自导自演,自行斥资建厂,独立制片。有声电影出现之后,除了卓别林仍继续活跃在银幕上,其他喜剧默片大师无一幸存。 (二)第一次电影运动电影在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被视为市井小民的杂耍玩乐品,是一种不入流的新事物,“电影不是艺术”是当时欧洲社会的主流论调,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要是想看电影,一般都是趁着天黑偷偷溜进影院,生怕让人发觉而感到脸上无光。著名英国作家萧伯纳就曾嘲讽:“电影要成为艺术,唯一的办法就是摄制一部完全由字幕构成的影片。”电影真正被重新认识,成为一门艺术学科荣登知识的殿堂,还要等到近半个世纪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社会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客观上加速了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恰逢此时,好莱坞商业电影以强大的竞争力占领了欧洲市场,欧洲富有创新精神的电影人产生了拯救和振兴民族电影的强烈愿望。于是从1917年开始至1928年,以法国和德国为发源地,欧洲出现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与现代文艺思潮对应融合的众多电影流派和学派,汇聚成一个空前浩大的电影美学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史上称为第一次电影运动。 总体而言,此时的电影艺术没有任何陈规旧套可循,先锋派电影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探索,强调电影的可视性和艺术性,要求电影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以及其他古老艺术的束缚成为独立的艺术。因此,欧洲先锋派逐渐失去了观众的支持,未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但先锋派在电影语言的演进、电影理论的发展以及电影镜头技巧的创新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20年代中期兴起的苏联蒙太奇学派便是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电影学派,从电影的剪辑技巧和叙事方法,到结构手段和思维方式,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为代表的苏联电影艺术家经过不懈的理论研究和电影实践,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电影理论体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三)“第七艺术”吊诡的是,电影的诞生地同时也是电影思潮最为活跃的法国,此时对电影的认识却陷入了严重的误区,影响了法国电影近百年的发展走向。20世纪头10年,长期生活在法国的意大利电影理论家乔托·卡努社提出电影是“第七艺术”的理论,将“第七艺术”定义为“光的艺术”,极力夸大“艺商对立”,声称“要把电影交回艺术家的手里”。他这种把电影的受众局限于少数所谓精英群体,而全然否定电影大众消费艺术商品属性的极端论调,得到了法国的积极响应。法国从此扛起了“艺术电影”的大旗,走上了一条和商业电影势不两立的道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法国电影才告别精英,回归大众。 实验有规则地给标准化让路,这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事实。当欧洲还沉浸在各种电影流派的研究、实验和争论当中时,被认为没有欧洲传统文化底蕴的美国,已经在电影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开了一大步。在暴利的驱动下,1909年美国爆发了著名的“专利权之战”,电影制片商招架不住专利公司的打压,集体外逃至西部的好莱坞。好莱坞在机缘巧合中逐渐发展壮大,日渐繁荣,最终成为今天的全球电影产业中心,成为“电影”和“电影工业”的代名词。 房121亿日元,观影人数1亿6663万人次,连年增长。日本电视剧也凭借精良的制作和高度的文化认同感,牢牢抓住本国和亚洲市场,通过剧中的隐形文化传播来提升国家形象。 2.韩国韩国影视是20世纪90年代才走上振兴之路的,近年来异军突起,电视剧不仅在中国大陆受到欢迎,在日本、菲律宾甚至俄罗斯及中东国家也颇具影响力。韩国非常重视本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国民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感,这为韩国影视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民意和智力支持。张静:《韩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探讨》,载《电影文学》,2013(12),13页。韩国还制定了类似于法国那样的庇护政策,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影像振兴基本法》《电影振兴法》等法律,并在模仿好莱坞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靠着电影人的专业素养和日臻成熟的电影工业,在模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成功走向世界。从1999年的《生死谍变》开始,《太极旗飘扬》《汉江怪物》和《雏菊》等系列商业片的成功,使韩国电影实现了从本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 韩国始终将影视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影视艺术将本国文化精髓输送到世界各地,带动了旅游、服饰、化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蓝色生死恋》《大长今》等多部影视作品播出后,剧中提到的济州岛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世界各国的游客络绎不绝。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带来直接旅游收入及海外销售达4.6亿美元,该剧的经济影响力可达1万亿韩元,相当于出口21495辆现代索纳塔汽车的收入。2014年,韩剧出口额为1.89亿美元,约占广电节目出口额的四分之三。 3.印度20世纪70年代,印度新电影运动扩及全国,新一代导演拍出了《幼苗》《热风》和《到来》等一批揭露印度社会现实问题的影片。此后几十年中,印度在产量上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国。进入21世纪后,印度每年生产近1500部电影,其中三分之二出自全球第二大电影王国——宝莱坞。现在,印度改变了传统宝莱坞歌舞片固守的老套模式,针对特定消费族群拍摄许多贴近现实生活的影片。印度宝莱坞正在积极改变以国内观众为主的发展策略,积极拓展海外发行渠道,电影出口仅次于美国。2010年,《风筝》在北美票房周末排行中冲入前十名,再一次证明了宝莱坞开拓海外市场的勇气。 4.非洲和南美或许很少人知道,除了印度的宝莱坞,在非洲还存在另一个“山寨版”的好莱坞,那就是位于尼日利亚的诺莱坞。诺莱坞一年的电影产量多达2000部,几乎“统治”了整个非洲,成为全球电影产业发展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诺莱坞电影平均成本不超过1.5万美元,由于没有完善的电影工业,影片主要通过互联网发行,利用贴片广告赚钱。尽管诺莱坞电影制作粗糙,缺乏正规的发行与放映渠道,但它的出现无疑丰富了世界电影竞争格局。此外,在南美洲,金砖国家巴西已经成为电影投资的热门国家,电影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MZ(2]第二节中国影视发展历程[MZ)][*2]一、 探索和发展期(1896—1927年)(一)电影之父任庆泰1896年8月11日,外国人第一次将电影带到了上海徐园的杂耍娱乐场。电影选择了上海这个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工业重镇,作为它在中国的发祥地。人们面对着电影这奇幻的新鲜玩意儿,也许是联想到了中国传统的皮影戏,于是管它叫“西洋影戏”或“电光影戏”,“影戏”成为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称,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逐渐被“电影”一词所取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还很少,绝大多数影片是在茶楼戏园作为演出间歇时的余兴节目放映的。外国人开办影院之后,电影放映也跟街头卖艺差不多,老板站在场外叫喊着招徕观众入场观看,放到精彩之处便停下来收钱,收完钱再继续放映。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7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1905年,慈禧太后的御用摄影师、北京前门外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请来了当时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拍摄了京剧《定军山》中的几个经典桥段,由此揭开了中国电影制片的序幕,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拍片尝试。有些人据此指出中国电影从一诞生就与民族传统艺术天然结合,拔高其象征意义,这其实是自欺欺人。许多历史的偶发现象并不缺乏科学合理的解释,这种动辄将其纳入宏大的时代图景中,掘地三尺非要挖出点“价值”不可的偏执和狂想,无益于对电影真相的探寻。任庆泰之所以摄制《定军山》,或许是因为外国电影片源不足,或许是因为京剧备受观众喜爱,又或许是任庆泰与戏曲界交游甚广,不一而足。 任庆泰此后还请来了多位戏曲名家拍摄了《艳阳楼》《青山石》和《杀子报》等戏曲片,并建立了北京第一家电影院——大观楼影戏院。据记载,大观楼在放映《定军山》时,有“万人空巷来观看之势”,足见影响甚大。遗憾的是,丰泰照相馆毁于1909年的一场大火,任庆泰元气大伤,从此停止了拍片。他的大观楼影城至今仍矗立在北京大栅栏,被视为中国电影的诞生地。在大观楼大门的左侧竖立着一尊雕像,雕像底座刻写着“中国电影之父任庆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二)郑正秋与张石川的电影实验中国人对电影的热爱和探索并没有因为丰泰照相馆的那场大火而停息。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对故事短片的拍摄尝试,1916年商务印书馆主旨为“为教育服务”的电影制作活动,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蕴涵着中国电影不断向前突破的力量。商务印书馆于1917年成立第一家由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电影机构——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投资兴建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这是中国人规模化生产电影的开端。上海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中西杂糅的文化环境,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制片、发行和放映中心。 在这一时期的电影实验活动中,成就最大的当属郑正秋和张石川。1913年,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民公司,承包亚细亚公司的影片摄制业务,两人合作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影片采取了比较原始的拍摄手法,用固定机位一个镜头拍摄,描述的是一次传统包办婚姻的婚礼仪式。此后他们摄制了多部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的故事短片,其中《劳工之爱情》在画面、镜头和特技等方面的尝试都有所突破。1923年,他们创作了《孤儿救祖记》,超越了当时的《黑籍冤魂》《阎瑞生》《海誓》和《莲花落》等故事片,在中西文化取向、传统与现代转型、商业定位与艺术追求等方面达到了成熟的融合,成为中国民族电影确立的标志。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21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这部描述封建社会家庭伦理故事的苦情戏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声誉,不仅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影迷,还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两个电影明星:余蔚如和王汉伦。王汉伦应邀去南洋各地登台表演时,受到当地影迷的疯狂追捧,亲笔签名照甚至卖到50元一张。 张石川和郑正秋堪称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他们或独立编导或联合创作了200多部电影作品,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张郑二人的电影作品深受文明戏(早期话剧)的影响,注重影片内容的故事性和冲突性,能够准确把握观众的心理,为早期中国电影的探索留下了一套创作经验。1923年,张郑等人创建明星影片公司,集结了夏衍、阿英、郑伯奇等一批左翼文艺工作者,明星公司成为左翼电影运动的主要阵地。后来有人义正词严地批评郑正秋电影是一种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基础上的改良主义实践,这种滑稽的论调恐怕已经完全脱离电影艺术价值的本源,强行给电影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让电影举步维艰,难以前行。 (三)百家争鸣熟悉历史的人们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得益于大环境的利好,中国电影步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1923年至1925年间,全国各地共开设电影公司175家,上海独占141家,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2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包括明星、长城、神州、天一、民新、上海影戏等一批有实力的影戏公司。其中由邵醉翁兄弟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重点开拓南洋电影市场,并与南洋制片商合资拍片。邵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强电影家族,1957年成立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称霸香港影坛长达20年。 当时各家影戏公司的电影作品风格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电影创作风貌,颇有一股“百家争鸣”的风气。明星公司的包天笑引入鸳鸯蝴蝶派通俗文学,洪深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长城公司起用侯曜拍摄针砭社会的“问题剧”;神州公司尝试拍摄高雅的爱情片;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主创者是周瘦娟、朱瘦菊、管海峰等鸳鸯蝴蝶派文人,他们的电影崇尚欧化,有明显模仿西方的创作倾向;天一公司则多从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取材,将传统道德之忠孝仁义娱乐化地展示在电影中,“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 即便如此,早期中国电影仍面临着很多内部问题和外部挑战。在创作方面,中国尚处于模仿欧美电影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完全摆脱早期的“影戏观”——认为电影只是戏剧的一种,这种对电影中国化的解读和认知理所当然会投射到电影的创作活动中。在融资方面,中国电影工业没有政府的支持,缺少大资本家的投资,小本经营的模式无法抵挡欧美大制片公司的冲击。在市场方面,“一战”结束后,外商纷纷来华投资影院,垄断了中上层影院的自主放映权,美国更是在上海开设了八大电影公司办事处,几乎独霸了整个上海电影市场。胡霁荣:《中国早期电影史(1896—1937)》,3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从1912年开始,华盛顿的大财团陆续投资电影产业,在兼并和垄断风潮过后,美国只剩下八家大公司: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这些公司垄断了美国的电影市场,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在欧洲市场的霸主地位,成为世界级的电影企业。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4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好莱坞意识到了电影生产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逐步建立了工厂流水线生产模式,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初现雏形。 二、 成长期(1927—1946年)(一)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将电影带入有声时代的是美国人,声音进入电影无疑是电影艺术发展中的一次革命。1927年10月6日,由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上映,标志有声电影的诞生。华纳公司也因制作最早一部有声片,对电影事业起着革命作用而获得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尽管如此,有声电影还是受到了保守人士的攻击,他们顽固地认为电影是视觉艺术,声音会完全破坏这门独立艺术的完整性。他们没有意识到,有声电影已经突破了电影纯视觉演绎的局限,让电影蜕变为一门全新的视听艺术。 1933年,为尽快扭转经济严重萧条的颓势,美国成立了国家复兴管理局,好莱坞借着这股“东风”迅猛发展。到了20世纪40年代,电影工业分享到了战争给美国带来的战时经济繁荣,好莱坞迎来了“黄金时代”。《茶花女》《叛舰喋血记》《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和《公民凯恩》等作品,都出自这一时期的电影梦幻工厂——好莱坞,堪称世界电影殿堂经典之作;路易斯·赖纳、凯瑟丽·赫本、费雯·丽、加里·古柏和马龙·白兰度等电影明星一时名声大噪,家喻户晓。比起出品佳作和制造明星,好莱坞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建立了制片厂制度。制片厂制度起源于美国制片人麦克·塞纳特,他发明了一整套独特的电影制作方法,强调集体智慧、细密分工和流水作业,他甚至在摄影棚高台处的办公室里装上浴盆,边洗澡边指挥拍片,开创了制片人专权霸道的先河。制片厂制度是技术、资本和市场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大型垄断性企业;二是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个人作用被消解在集体合作之中;三是制片人专权;四是突出演员的作用,形成明星制度。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23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值得玩味的是,在明星制度产生之前,演员并不是一种光彩耀眼的职业,而是下流行当,受到世人的歧视,形同戏子。 制片厂制度压制艺术、吞噬人才,很难实现电影商业化和艺术性的统一,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