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9新】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 9787515405353 【消毒塑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9新】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 9787515405353 【消毒塑封】

【消毒塑封 】 【正版9新】

15.8 3.2折 49 九五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5353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9787515405353

上书时间2024-10-25

浅秋书社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又丰富多彩,在《季羡林自传(典藏本)》一书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感悟,通过讲述他九十多年人生中遇到的人和事,展现了他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

作者简介
季羡林有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康庄镇。2009年7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吐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了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目录
第一章  我的童年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父辈们
  每天最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
第二章  小学记忆
  进入一师附小
  做过一次生意
  转入新育小学
  新育小学的校舍
  新育小学的教员和职员
  新育小学学习的一般情况
  看捆猪
  看杀人
  九月九庙会
  看戏
  学英文
  国文竞赛
第三章  中学时光
  进入正谊中学
  我的几个老师
  考入北园高中
  在北园高中的生活和学习
  在济南高中
  荣誉感继续作美
  要革命
  上国文课
  毕业旅行筹款晚会
第四章  清华学子
  报考邮政局
  考入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门课程
第五章  教书谋生
  回母校当国文教员
  小小一招
  又长了一番见识
  “拿到了没有?”
第六章  去国途中
  天赐良机
  在“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莫斯科
第七章  德国十年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两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
  德国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一家
  迈耶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进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第八章  滞留欧洲
  赴瑞士
  在弗里堡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第九章  游子归途
  船上生活
  在西贡
  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十章  在北京大学(1946~1948)
  思想斗争
  终于找到了学术上的出路
  出路的表现
  出路主流中的一个小漩涡——《浮屠与佛》
第十一章  在北京大学(1949~1965)
  眼前充满光明
  陷入会议的漩涡
  批判的狂潮汹涌澎湃
  1950年至1956年的学术研究
  政治运动
  1957年至1965年的学术研究
第十二章  在北京大学(1966~1977)
  从社教运动谈起
  1966年6月4日
  对号入座
  快活半年
  自己跳出来
  抄家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牛棚生活
  牛棚转移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插曲
  一幕闹剧
  恢复组织生活
第十三章  在北京大学(1978~1993)
  政治环境
  我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
第十四章  耄耋之年/285
  死的浮想
  辞“国学大师”
  辞“学界(术)泰斗”
  辞“国宝”
  “夫子自道”
  对未来的悬思
  难得糊涂
  我不能封笔
附录·季羡林年谱

内容摘要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道路坎坷艰辛又丰富多彩,在《季羡林自传(典藏本)》中,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及感悟,帮助读者了解季老从一个农村的苦孩子成长为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所走过的路。《季羡林自传(典藏本)》通过讲述他九十多年人生中遇到的人和事,展现了他的个人奋斗经历和内心情感世界。

精彩内容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父辈们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
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
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每天最高的享受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
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
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开始认字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
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
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儿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
不散,一天也不问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他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他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竞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