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爱迪生传9787100095938
正版旧书 85成新左右 里面部分划线标记 内容完好 可正常使用 旧书不附带光盘
¥
14.05
3.9折
¥
36
九品
仅1件
作者斯科勃洛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5938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9787100095938
上书时间2024-11-2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他为什么能在贫穷困苦中锐意进取?他为什么能凭有限的知识取得一千多项重大发明?他为什么能深刻地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
“我既然在寻找世界上需要的东西,我就一直寻找下去,并且试着创造它。我只希望把一件事做到成功,很少想到怎样从中获得金钱。”这是爱迪生的成功准则。拉皮罗夫-斯科勃洛编著的《爱迪生传》为你介绍美国“发明天才”爱迪生的成长历程,让你用平凡的才能创造天才的成就,用淡泊的心态营造精彩的生活。
作者简介
米·雅·拉皮罗夫-斯科勃洛(1889—1947),苏联有名电气技师。出生于维切布斯克一个工人家庭,1913年毕业于华沙工业大学后,在电气工业部门工作。
在苏维埃政权年代,拉皮罗夫-斯科勃洛是大学教授、技术科学博士,担任过一系列重要职务:通信科技研究所所长,大学教研室主任,《真理报》编辑和《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技术部编辑。
拉皮罗夫-斯科勃洛是参加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工作成员之一。
目录
童年
南北对抗
实验的开端
漂泊不定的报务员
纽瓦克工厂
门罗公园
电话送话器
机械录声机
白炽灯
1881年国际电气设备博览会
中央发电站
电气铁路
“爱迪生效应”和无线电
发明创造的历程
移居西奥兰治
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
活动电影摄影机
电磁选矿机
碱性蓄电池
世界大战时期的爱迪生
爱迪生的家庭生活
爱迪生的同事们
爱迪生的最后一项工作
爱迪生与世长辞
附录一 托马斯·艾尔瓦·爱迪生
生平大事记
附录二 本书作者简介
附录三 原书编者的话
内容摘要
拉皮罗夫-斯科勃洛编著的《爱迪生传》介绍美国“发明天才”爱迪生的成长历程。他为什么能在贫穷困苦中锐意进取?他为什么能凭有限的知识取得一
千多项重大发明?他为什么能深刻地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
这正是《爱迪生传》重点介绍的内容。
精彩内容
磨坊主爱迪生一家约在1730年和其他移民一起,从荷兰沿海地区焦德尔泽来到伊丽莎白港,踏上了美洲的土地。他们往内地深入了好几英里,在新泽西帕赛克河附近一个叫科尔杜维尔的村庄获得一块土地,就在那里定居下来。
从那时起,爱迪生家族的各代人的生活,便跟合众国历史各个转折点紧密结合起来。
爱迪生祖先的第一批生平传记资料都涉及了北美独立战争时期
(1775—1783)。
两个爱迪生——托马斯·爱迪生和约翰·爱迪生
都参加过这次战争。但是,命运却使他们走进了两个对立的阵营。
托马斯·爱迪生是爱国党人,那时也有人说他们是辉格党①人。
参加爱国党的是已获得独立的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广大小资产阶级和农场主各界人士以及工人、官吏和职员等,也就是那些跟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经济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们。托马斯·爱迪生是起义各州的最高权力机关——大陆会议的官吏,由于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为人诚实正直,受到了会议的信任,在大陆会议发行的纸币上都印着
他的签名。托马斯·爱迪生个人并不富有,更没有任何财产。
约翰·爱迪生的命运却大不相同了。在1935年以前,一些传记作家认为他是托马斯的儿子。后来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说:托马斯和约翰是年龄大致相同的人,是亲戚,也许是弟兄。
约有25000名殖民地居民站在英国一边,并与英军(主要是雇佣军)并肩战斗。他们是忠于王党的人,当时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托利党人。这是一些从英国政府获得世袭领地特权的人、
与英国商行做生意的享有特权的商人、供应原材料的工业家,以及英国行政当局的官吏等。约翰·爱迪生就是托利党人。他是生活富裕的房地产主,1765年和萨拉·奥格登结婚。他和妻子、儿女住在靠近纽约的新泽西州。战争开始时,他逃往纽约的英国领土并参加了豪将军(英军的一个司令官)所指挥的征讨战争。后来,他落到了爱国党手里,财产被没收,1778年1月被移交法庭受审。他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在他的亲戚托马斯·爱迪生和奥格登家族中有声望的爱国党人的帮助下,最终取保获释了。但他还是不得不离开合众州的疆界。
1785年,约翰·爱迪生和萨拉·奥格登连同他们的7个孩子(其中年龄最大的16岁),跟一大帮被驱逐的托利党人一起在毗邻加拿大西部边疆新斯科舍半岛的芬迪湾东岸登陆。伴随着被驱逐的爱迪生家族的还有一些黑人仆役。饶有兴趣的是:这些仆人的后代都姓爱迪生,他们现在还居住在迪格比市。
这些外来者在气候恶劣的地方,在沉重的劳动和困苦的条件下,在处女林中开始了新的生活。许多年过去了,这个家族人数也增加了。约翰·爱迪生的长子塞缪尔在1792年和南希·斯廷普森结婚,他们生儿育女。1804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小塞缪尔。后来,他就是托马斯·艾·爱迪生的父亲。
由于缺乏关于这位伟大发明家祖先的资料,发生
了一次错误。传记作家们弄不清父亲和儿子的名字,一直到1935年还认为小塞缪尔就是约翰·爱迪生的儿子。老塞缪尔的名字被人遗忘了。托马斯·艾·爱迪生的传记作家西蒙兹终于找到了老塞缪尔的坟墓,以及有关他本人、他的妻子和儿女的材料。
19世纪初,英国加强了对北美洲领土的殖民地化。由于拿破仑战争和贸易封锁,欧洲大部分通商港口已不对英国开
放。这就迫使英国在极大程度上依靠海外领地的粮食和原料资源。上加拿大(现在的安大略省)的殖民地化已经加强。英国在上加拿大总督府的上校军官托马斯·塔尔博特是个精明强干、很有办法的人,领导了向伊利湖北岸移民的工作。托马斯·塔尔博特退伍后,从英国政府那里领到了5000英亩的土地。1802年,他在那里开辟了居民点,取名塔尔博特港,给迁来的大批移民分配了土地。移民的长长车队
从东往西蜿蜒而去。塔尔博特当然最欢迎因效忠英国国王而受排斥的老托利党人家属的到来。1911年,老约翰·爱迪生大约有80岁了,他率领一大家人——儿女、孙子、孙女、女婿、儿媳等往西南前进。他们乘坐牛拉大篷车走了几百公里,在新斯科舍越过边界,进人合众殖民地,在哈德森湾岸边与奥格登家族的人会面,后来,又在尼亚加拉越过边界。
他们沿着伊利湖岸走到现在的巴尔维尔港,找到一处风景秀丽的谷地,山上布满松林,山下有蜿蜒的奥特尔河。爱迪生
一家获得了一大片土地,他们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这地方取名维那村。爱迪生一家人建筑了房舍,伐倒了树木,刨出了树根,开辟出了牧场,猎获了林中的野兽,赶走了印第安人。他们自己织布缝衣,穿印第安人的软皮鞋,戴浣熊皮的帽子。
北美的革命并未解决英国与它以前的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合众殖民地竭力要加强在整个大陆的地位和与欧洲各国的经济联系。英国为了对付拿破仑在大陆实行的封锁,宣布禁止美洲商品
运往被拿破仑占领或与其结盟的国家。冲突加剧了。爆发了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它的主要战场是加拿大。美军从底特律和尼亚加拉地区进入加拿大。米德尔塞克民兵团站在英国一边战斗。这个民兵团是由塔尔博特各村镇募集来的居民组成的。在民兵团的军官中有大尉大塞缪尔·爱迪生。在美军战败后,维那镇的志愿兵和他们的大尉一起返回家园。
光阴荏苒。加拿大的出口大幅度增加,维那镇繁
荣起来了。建筑用的松树被锯成原木,装上驳船,沿奥特尔河运往巴尔维尔港,再从那里装上轮船运往英国。爱迪生一家人也富裕起来。
他们在奥特尔河岸边的殷勤好客的庄园,在这一带是很出名的。
约翰·爱迪生活到高龄,他确切的去世日期不详。他安葬在离维那镇不远的爱迪生家族的墓地上。约翰去世后,他的儿子大塞缪尔成了爱迪生家族的首脑。跟他一起居住的有他的子女和他们的家属。
对爱迪生这个大家族各代人的描绘,说明了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
之处。他们是些身材魁梧、体魄健壮、思路敏捷、精神饱满的人。保存下来的大塞缪尔的相片使我们清楚看到19世纪初北美洲开拓者的典型写照。小塞缪尔体格特别结实,身强力壮。祖先们充满活力的热血在这个伟大发明家身上注入了极大的毅力。
1828年,24岁的小塞缪尔和19岁的姑娘南希·埃利奥特结婚。
我们说过,由于缺乏传记资料,父子同名,使得传记作家把两个人的事,错误地当作一个人的事了。还有,两个塞缪尔的妻子的名字都叫南希(一个是南希·斯廷普森,一个是南希·埃利奥特)也使传记作家容易产生误解。南希·埃利奥特是神父的女儿,受过很好的教育,在维那镇的学校担任首席教师。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博得大家的爱戴和尊敬。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