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寄霓君
¥
5
6.7折
¥
7.5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朱湘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4
装帧其他
上书时间2024-07-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朱湘
-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1994
-
ISBN
9787543421646
-
定价
7.5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其他
-
纸张
其他
- 【作者简介】
-
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是新月诗社的代表人物之一,字子源,安徽太湖县﹐出生於湖南省沅陵县,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自幼天资聪颖,6岁开始读书,7岁学作文,11岁入小学,13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後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後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裏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幻想回国後开"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的创作"。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於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飘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於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投江自杀。 据目击者说,自杀前还朗诵过德国诗人海涅的诗。
朱湘死後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朱湘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理)、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後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朱湘1921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诗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风格纤细清丽﹐技巧还较为幼稚。1925年以後﹐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於1926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这个诗集标志他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朱湘出国前後的创作较多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对西方多种诗体进行了尝试。在後期,他多用西洋的诗体和格律来倾吐人生的感叹,其中《石门集》(1934)所收的70馀首十四行体诗﹐被称为是他诗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柳无忌《朱湘的十四行诗》)。其外在他其他作品中,还包含了有回环调,巴俚曲,商籁体,散文诗,诗剧等等,这些都是外来形式,和前期诗歌的格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朱湘的诗"重格律形式,诗句精炼有力,庄肃严峻,富有人生哲学的观念,字少意远。
其中,他的代表作《有忆》 更是做到了闻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朱湘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诗歌批评﹐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他曾用"天用"的笔名在1924年《文学周报》上开辟"桌话栏"﹐发表了关於《呐喊》﹑《红烛》等书评。他的著作还有﹕诗集《永言集》(1936)﹐散文和评论《中书集》(1934)﹑《文学闲谈》(1934)﹐书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书信集》(1936)﹐译作《路曼尼亚民歌一斑》(1924)﹑《英国近代小说集》(1929)﹐《芭乐集》(1936)。
朱湘是一个性格独特、对艺术充满执著的诗人,他在清华六年学生生活并不顺利,曾因记满三次大过而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1926年复学後又读了一年才毕业。但这并不意味著朱湘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观的道德藩篱如嫖赌烟酒向来没有犯越过,只因喜读文学书籍时常跷课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时候被学校开除掉了。"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对清华园无限留恋:"清华又有许多令我不舍之处。这种两面为难的心情是最难堪的了。反不如清华一点令人留恋的地方也无倒好些。"他之不满意清华在於:"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有钻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严格的校园生活,对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来说,不免感到拘囿;但清华的自然人文环境,毕竟给过他薰染和陶冶,使他後来的创作道路走得更为扎实。
新文学自诞生至今以历七十馀年,而新诗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功绩尤不可没。而在新诗诞生初期数十位可圈可点的诗人当中,有四人是缺一不可的。他们是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和朱湘。就诗的风格而言,我曾比喻,郭沫若的诗如不羁的烈火(但郭诗精品极少,且大都限於早期作品),徐志摩的诗有若璀璨的宝石,朱湘好比无暇的美玉,闻一多则是澎湃的江河。以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三人的成就来说,世人就算不全瞭解,大都也有所耳闻。而知道朱湘的却是百无一人。这对这样一个将新诗从形式和内容与民族性、创造性完美结合的重要的诗人,对於这个对新诗发展做出了诸多创造性贡献的诗人来说,生未能逢其时,死又不能传其名,何尝不是最大的悲哀呢?或许这也是诗人苦难的一种馀音吧。
有风时白杨萧萧著,
无风时白杨萧萧著,
萧萧外更听不到什麼。
野花悄悄的发了,
野花悄悄的谢了,
悄悄外园裏更没有什麼。
看起来这是一首完全写景的诗歌,然而景物中蕴涵著"情语":没有生气的"废园"裏除了萧萧的白杨,无所听、无所见,在悄没声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这其实就是诗人心目中死气沉沉的校园的象徵。含蓄的形式下透露出不满和苦闷,当然这不满还是比较朦胧的,不像这首《冬夜歌》,直截了当地写明副标题"敬勉《周刊》产物质而革课程也":
耸暮空紫色西山,
山顶戴著白雪之冠;
山阴飘清华校旗,
但清华旗色何其黯然!
夕阳是清华的灵魂,
漫天的黑云将他攫吞;
遗下物质的躯壳,
有大会堂作伊的坟墓。
玄冰仿佛功课,
压住本性活泼的小河,
月光只映他滞重的面色,
再不见风中的笑窝。
诗人用象徵比喻的手法,描写弥漫著物质气息的校园,吞噬灵气如坟墓,缺乏自主意识像石像,刻板教条。其实它并不缺少灵秀的环境,就像它不缺少活泼的少年一样,然而黑云压住了美景,功课窒息了学生的天性。诗人忍不住要呐喊:赶走冬夜,让春色重临校园。
朱湘独立不羁的思想也同样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论文中,《课程上前车之鉴》中,朱湘提出要提倡自由发展,减少课时,改为自修,以交心得代替传统的考试模式。在《精神教育》一文中,更提出"出世的教育",即精神教育,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而不能总沉浸於世俗之中。
从学生时代起,朱湘的个性就较乖僻、焦躁,可是他的诗歌却是少有的平静和谐,他仿佛在创作之前洗净了身内身外的烦恼,给诗歌留下一方神圣和谐的园地。从创作初起时就十分注重锤炼诗歌的情感和形式,他的内心是喧嚣的,而他的诗情却是宁静而柔美的: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宝宝,
蜜蜂飞的真轻。
……
舒缓的旋律,悠扬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行,加上活泼清新的形象,在不经意中营造出一派和谐世界,给人以阅读与聆听的双重美感。朱湘孜孜不倦地进行著新格律的探索,他特别追求"理智节制情感"的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原则,从诗的情感到诗的章法、字句,他一直不懈地实践著,形式上讲究整齐、对称,诗韵上讲究与内容情绪合一,这些努力使朱湘在新诗创作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