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

无笔记和标注 正版现货 塑封包装发货 所见即所得

114 7.1折 160 九品

仅1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审定委员会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1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326

上书时间2023-03-21

亦炜旧书店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合物命名审定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11
  • 版次 1
  • ISBN 9787030552952
  • 定价 160.00元
  • 装帧 精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92页
  • 字数 62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是1983 年出版的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 年)的增补修订本。《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主要参考了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历年来推荐的命名原则文件,并结合中文构词的习惯,修订了有机化合物中文系统命名的原则,增补了多种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命名的内容,尤其对主要天然产物命名一章作了较多的扩展。《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突出用例解说明命名规则,并采用中英文对照命名,以利于理解和国际交流。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有机化合物名称构词概要 1
1.1 构词基本形式 1
1.2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连缀字和前、后缀字 1
1.2.1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连缀字 1
1.2.1.1 化 1
1.2.1.2 代(替) 2
1.2.1.3 杂 3
1.2.1.4 合 4
1.2.1.5 并 4
1.2.1.6 缩 4
1.2.2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中的前缀字 4
1.2.2.1 联 5
1.2.2.2 聚 5
1.2.2.3 脱(去、失、降) 6
1.2.2.4 增(高、加、扩、升) 7
1.2.2.5 环 7
1.2.2.6 断(开) 7
1.2.2.7 迁(移)、逆 8
1.2.2.8 正、异、新、仲、叔 9
1.2.2.9 顺、反、(对)映 9
1.2.2.10 邻、间、对、迫 9
1.2.3 中文有机化合物名称词根中的后缀字 9
1.2.3.1 基 10
1.2.3.2 叉基和亚基 10
1.2.3.3 爪基、基亚基和次基 11
1.2.3.4 自由基 12
1.2.3.5 根 13
1.3 化合物命名用数字和符号 13
1.3.1 阿拉伯数字 13
1.3.2 中文数字、天干和其他量词、顺序字 14
1.3.2.1 中文数字 14
1.3.2.2 单、双和大写中文数字 14
1.3.2.3 天干 14
1.3.2.4 伯、仲、叔、季 15
1.3.3 斜体拉丁字母和字节 15
1.3.3.1 小写斜体拉丁字母 15
1.3.3.2 大写斜体元素符号 15
1.3.3.3 其他斜体字母和字节 16
1.3.4 希腊字母 16
1.3.5 标点符号 17
1.3.5.1 逗号 17
1.3.5.2 句号(小圆点) 17
1.3.5.3 冒号与分号 18
1.3.5.4 连接号 18
1.3.5.5 括号 18
1.3.6 撇号 21
1.4 有机化合物名称构词中的基本术语 21
1.4.1 母体结构 21
1.4.1.1 母体氢化物 21
1.4.1.2 官能性母体 21
1.4.2 基团 22
1.4.2.1 取代原子或取代基团 22
1.4.2.2 特性基团 22
1.4.2.3 主体基团 22
1.4.3 有机化合物名称类术语 22
1.4.3.1 俗名 22
1.4.3.2 半系统命名名或半俗名 23
1.4.3.3 IUPAC系统命名名 23
1.4.3.4 其他系统命名名 26
1.4.4 本建议中使用的一些其他术语 26
1.4.4.1 高位 26
1.4.4.2 最低(小)位次组 27
1.4.4.3 成键数 27
第2章 有机化合物命名通则 28
2.1 成键数 28
2.2 命名操作方法 29
2.2.1 取代操作法 29
2.2.2 置换操作法 30
2.2.2.1 使用连缀字“杂” 30
2.2.2.2 使用连缀字“代”(“替”) 31
2.2.3 加合操作法 31
2.2.3.1 使用连缀字或连字符 31
2.2.3.2 使用前缀字 32
2.2.3.3 使用后缀字 33
2.2.3.4 不用连缀字直接加合 33
2.2.4 缀合操作法 34
2.2.4.1 不用连缀字直接缀合 34
2.2.4.2 使用前缀字“联” 35
2.2.5 减脱操作法 35
2.2.5.1 使用前缀字“脱(去,失,降)” 35
2.2.5.2 改变后缀 37
2.2.6 环开闭操作法 39
2.2.6.1 使用前缀字“环” 39
2.2.6.2 使用前缀字“断(开)” 39
2.2.7 重排操作法 39
2.2.7.1 使用前缀字“迁” 39
2.2.7.2 使用前缀字“逆” 40
2.2.8 复合操作法 40
2.2.8.1 涉及二或多价取代基组合体的命名 40
2.2.8.2 具对称二或多价取代基时的命名 41
2.2.8.3 同一结构单元组合体衍生物的命名 41
2.2.9 并合操作法 42
2.3 额外氢(指示氢)的标明 42
第3章 母体氢化物以及由此形成的取代基 44
3.1 有机化合物中的基元氢化物 44
3.2 环多核氢化物 45
3.2.1 环烃 45
3.2.2 除烃和硼烷外的环均一氢化物 46
3.2.3 杂链氢化物 47
3.2.3.1 含杂原子的碳链 47
3.2.3.2 两种杂原子的奇数交替链 47
3.3 单环氢化物 47
3.3.1 单环烃 47
3.3.1.1 饱和单环烃 47
3.3.1.2 取代的含最大非累积双键数的单环不饱和烃(轮烯) 48
3.3.1.3 俗名单环烃 48
3.3.2 除烃和硼烷外的单环均一氢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杂原子单环氢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5
3.3.3.3 按置换法命名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7
3.3.3.4 两种杂原子交替成环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59
3.4.1 饱和多环烃母体氢化物 59
3.4.2 不饱和多环烃 59
3.4.3 杂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2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5
3.5.1 并环组分的环系与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67
3.5.1.1 碳氢环组分 67
3.5.1.2 杂环组分 70
3.5.1.3 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71
3.5.2 并环名称的构词 72
3.5.2.1 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2 主体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3 拼合体环组分的选择 74
3.5.2.4 并环命名构词时前缀排列顺序 75
3.5.3 并环命名构词时并合位置的标识 75
3.5.3.1 并环中主体环组分周边的标识 75
3.5.3.2 并环中拼合体环组分周边的位次标识 75
3.5.3.3 一级拼合体与主体并合的标识 75
3.2.1 环烃 45
3.2.2 除烃和硼烷外的环均一氢化物 46
3.2.3 杂链氢化物 47
3.2.3.1 含杂原子的碳链 47
3.2.3.2 两种杂原子的奇数交替链 47
3.3 单环氢化物 47
3.3.1 单环烃 47
3.3.1.1 饱和单环烃 47
3.3.1.2 取代的含最大非累积双键数的单环不饱和烃(轮烯) 48
3.3.1.3 俗名单环烃 48
3.3.2 除烃和硼烷外的单环均一氢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杂原子单环氢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5
3.3.3.3 按置换法命名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7
3.3.3.4 两种杂原子交替成环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59
3.4.1 饱和多环烃母体氢化物 59
3.4.2 不饱和多环烃 59
3.4.3 杂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2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5
3.5.1 并环组分的环系与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67
3.5.1.1 碳氢环组分 67
3.5.1.2 杂环组分 70
3.5.1.3 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71
3.5.2 并环名称的构词 72
3.5.2.1 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2 主体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3 拼合体环组分的选择 74
3.5.2.4 并环命名构词时前缀排列顺序 75
3.5.3 并环命名构词时并合位置的标识 75
3.5.3.1 并环中主体环组分周边的标识 75
3.5.3.2 并环中拼合体环组分周边的位次标识 75
3.5.3.3 一级拼合体与主体并合的标识 75
3.2.1 环烃 45
3.2.2 除烃和硼烷外的环均一氢化物 46
3.2.3 杂链氢化物 47
3.2.3.1 含杂原子的碳链 47
3.2.3.2 两种杂原子的奇数交替链 47
3.3 单环氢化物 47
3.3.1 单环烃 47
3.3.1.1 饱和单环烃 47
3.3.1.2 取代的含最大非累积双键数的单环不饱和烃(轮烯) 48
3.3.1.3 俗名单环烃 48
3.3.2 除烃和硼烷外的单环均一氢化物 49
3.3.3 除硼烷外的含杂原子单环氢化物 49
3.3.3.1 Hantzsch-Widman杂环命名系统 49
3.3.3.2 采用俗名的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5
3.3.3.3 按置换法命名含杂原子单环母体氢化物 57
3.3.3.4 两种杂原子交替成环的命名 58
3.4 俗名和半系统命名的多环母体氢化物 59
3.4.1 饱和多环烃母体氢化物 59
3.4.2 不饱和多环烃 59
3.4.3 杂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2
3.5 并(稠)环(多环)母体氢化物 65
3.5.1 并环组分的环系与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67
3.5.1.1 碳氢环组分 67
3.5.1.2 杂环组分 70
3.5.1.3 并环组成环系的高位顺序 71
3.5.2 并环名称的构词 72
3.5.2.1 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2 主体环组分的选择 73
3.5.2.3 拼合体环组分的选择 74
3.5.2.4 并环命名构词时前缀排列顺序 75
3.5.3 并环命名构词时并合位置的标识 75
3.5.3.1 并环中主体环组分周边的标识 75
3.5.3.2 并环中拼合体环组分周边的位次标识 75
3.5.3.3 一级拼合体与主体并合的标识 75
3.5.3.4 拼合体进一步并合时的位次标识 76
3.5.3.5 并合位置标识的省略 77
3.5.3.6 并环组分中杂原子位次的标识 77
3.5.3.7 并环命名中相同拼合体的处理 78
3.5.4 编号 78
3.5.4.1 并环系的画法 78
3.5.4.2 并环系图形的排列取向 79
3.5.4.3 并环周边原子编号 81
3.5.4.4 并环内部原子编号 82
3.5.5 带桥的并环体系 83
3.5.5.1 带桥的并环体系中基本并环和桥的选择 83
3.5.5.2 带桥并环体系中桥的命名 85
3.5.5.3 带桥并环体系的命名 88
3.5.5.4 带桥并环体系中桥原子的编号 89
3.6 桥环母体氢化物 90
3.6.1 定义和术语 90
3.6.2 双环桥环母体碳氢化物 91
3.6.2.1 命名 91
3.6.2.2 位次编号 92
3.6.3 多环桥环母体碳氢化物 9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