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美术史大观
  • 印度美术史大观
  • 印度美术史大观
  • 印度美术史大观
  • 印度美术史大观
  • 印度美术史大观
  • 印度美术史大观
  • 印度美术史大观
  • 印度美术史大观
  • 印度美术史大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印度美术史大观

国内唯一现货 本文篇・写真篇(2冊) 八开精装带函 2全

1950 九品

库存4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山本智教

出版社毎日新聞社

出版时间1980-12

印刷时间1990

装帧精装

尺寸31 × 22 cm

页数825页

上书时间2024-04-26

求龙堂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序言

本书是作者耗费了50多年时间最终完成的心血之作。由于接连不断有新书出版,因此我不得不不断修正我的观点。这需要反复添加和修改。

本书的范围是印度古代艺术史。考虑到留存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我们必须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在印度传播的时间大约到公元10世纪结束。大约从5世纪开始,印度教的纪念物也开始出现,神像也变得越来越多,但佛教一直流传到10世纪。

战后,印度的考古学家发掘了许多先史时代的遗迹,揭示了许多城镇的遗址。本书简要介绍了石器时代,并较详细地介绍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遗迹。在印度古代没有历史记录的情况下,历史可以追溯到毛利亚时代,毛利亚时代留下了阿育王的优秀纪念物,以及一些不太清楚的建筑和雕刻。

在现存的纪念物中,我们详细介绍了西印度的Sanchi第二塔、Bharhut保留的最古老的石窟寺庙、中印度最古老的Barhut的塔婆的玉垣,然后延伸到中印度的佛陀的成道地Gaya的玉垣。尽管古代印度各地建造的Chaitya寺庙都已经消失,但在西印度沿海的Ghat山脉的各地挖掘出的石窟寺庙仍然存在。我们将解释其中最古老的几个洞穴。印度本土的艺术在公元前1世纪以后逐渐发展起来。Sanchi大塔的四个石门的雕刻展示了印度古代美术的巅峰。在东印度的吉纳教石窟群中也可以看到与之类似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在西北印度犍陀罗地区进行的佛教艺术。这一地区相当广泛,概述了犍陀罗及其东部的Taxila、犍陀罗北部的山地和西部的山地的遗迹,并随后讨论了该派别制作的佛教传记浮雕。最大的问题是犍陀罗派制作的佛像和菩萨像。由于犍陀罗艺术带有一定的希腊化风格,因此很早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许多西方学者主张它源自希腊艺术,并努力将其与希腊联系起来,甚至使用诸如希腊-佛教等形容词。法国考古学家Foucher的理论曾风靡一时。对他的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作者在广泛涉足印度学界,并通过检查博物馆的主要作品和文献调查,确定了年代。求龙堂版权所有,未经本店许可,不得盗版转贴 在拥有犍陀罗作品的主要博物馆中,测量了每个作品的各个部分,并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此外,作者还精细比较了除犍陀罗派外的马特拉派、古普塔派和波罗美术的佛像,以确认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中印度的马特拉派和犍陀罗的佛像,以及犍陀罗派美术的年代,我们得出了印度佛像起源的一般性解答,也能大致估算出犍陀罗派美术的年代。这是本书的一个成果。

马特拉是印度佛像制作的中心,许多其他地方的佛教寺庙都从马特拉获取佛像。因此,在佛教衰落后的现代,从各地的废弃寺庙遗址中陆续发现了佛像(红砂岩)。马特拉的像与犍陀罗无关,而是根据中印度早期的Yakshi像制作的。与此相关的是,法国考古学家在阿富汗的Begram发掘的物品中发现了数百件马特拉制的象牙雕刻。印度的象牙雕刻在印度本土由于气候的原因已经灭绝,但阿富汗是干旱地区,因此保存了下来。这些被认定为是马特拉时期的作品。这一点通过与红砂岩雕刻的细节比较得到了确认。许多学者对此尚未充分认识。

印度东南部的安得拉邦自古以来就传播着佛教,约有300个佛寺的废址

被发掘出来。其中最大的中心是古都Amaravati。直到1926年,另一个城镇的遗址才被发现。这就是Nagarjunakonda。作者在发掘后不久就访问了这个被老虎出没的遗址。后来,由于克里希纳河修建了灌溉水坝,这个遗址被淹没了。作者在40年后再次访问了这个地方。遗址的一部分被移至岩石山顶,并建造了博物馆。作者发现并且别人没有提到的是,这里的佛像是根据马特拉的佛像制作的。这一派别的佛像传到了斯里兰卡,并长期成为那里佛像的样本。同时,东南亚各地(如苏门答腊、爪哇、柬埔寨、越南等地)也发现了属于这一安得拉派的佛像。这些是公元3世纪通过海运送到那里的。

西北印度的犍陀罗派在2世纪和3世纪制作了大量的岩石雕刻。随后在4世纪和5世纪,他们通过石膏大量生产了佛像。后期的佛像延续了早期犍陀罗佛像的风格,但同时也吸收了同一时期在印度本土的古普塔系佛像的技术。这一点没有在其他任何书籍中提及。
4世纪,由古普塔王朝统治下的印度,纯粹的印度风格的艺术开始创作,同时古典的佛像模范被制作出来。这是因为在古普塔时代之前的克什米尔时期,马特拉制作的佛像稍微发展,真正典型的印度式佛像才得以完成。不久之后,这些佛像被传到了佛教初转 法轮的圣地萨尔纳特,那里出产了许多只用白色砂岩雕刻而成的杰作。因此,从马特拉到萨尔纳特的佛像流动是印度美术主流中最宝贵的动态。雕塑在5世纪是古普塔王朝的黄金时代,6世纪也差不多。到了7世纪,略有变化,被称为后古普塔风格。阿贾恩塔的石窟虽然很古老,但其中的佛像是在6世纪以古普塔后期的风格制作的。这里还保留着其他地方没有的绘画(壁画)作品。

直到古普塔时代,印度的艺术主要是佛教艺术,但从这个时代开始,印度教的庙宇和神像也开始出现。古老的遗迹留存在南印度的查尔库亚•帕拉瓦王朝的首都阿久里、巴达米、马马拉普兰。作为更晚期的重要遗迹,有西印度的艾罗兰塔和哥拉拉。艾罗兰塔有着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的大型石窟寺庙并排而立,令人叹为观止。

佛教首先在马加达地区绽放最后的花朵。在帕拉王朝的庇护下,独特的艺术产生了。发掘出的遗迹包括纳兰达、维克拉马希拉、诺哈尔普尔。出土的物品现在存放在布达迦亚、纳兰达、巴特纳、加尔各答、拉杰沙希、达卡等博物馆中。这里的出土品展示了佛教的末期面貌。

迄今为止,研究印度艺术史的学者并不多。他们中有许多人在一段时间或一个地点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尽管旧了一些,但福格森的《印度和东方建筑史》(A 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却仍然是无法匹敌的著作。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作为考古局长,他在《印度考古调查年报》中对桑奇、塔克西拉等地的描述以及桑奇、塔克西拉等地的专著都非常出色。虽然弗尔谢的《犍陀罗美术研究》(L'art gréco-bouddhique du Gandhara)在浮雕鉴定方面享有盛誉,但年代论却逐渐被推翻。史密斯的《印度和锡兰美术史》(A history of fine art in India and Ceylon)涵盖了印度美术史的整体情况,但已经稍显陈旧。

巴赫霍夫的《早期印度雕塑》(Early Indian Sculpture)特别以照片介绍了公元前的雕塑。

日本学者高田修的《佛像的起源》对犍陀罗和马特拉相关的佛像起源进行了详细而温和的研究。

作为涵盖整个艺术史的著作,库玛拉斯瓦米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艺术史》(History of Indian and Indonesian art)是卓越的。我在昭和19年(1944年)将其翻译成了日文(山本智教,印度和东南亚艺术史),它至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阿什顿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艺术》(Art of Indian and Pakistan)在整体上较为狭隘而薄弱。

希默的《印度亚洲艺术》(

The art of Indian Asia)虽然涉及了与库玛拉斯瓦米相同的领域,但作为艺术史家,他远远不能与库玛拉斯瓦米相提并论。

继承库玛拉斯瓦米思想的新著作是本杰明·罗兰的《印度艺术与建筑》(Indian Art and Architecture)。

这次山本的著作详细描述了直至10世纪的印度艺术史,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地区的佛像和菩萨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是此前没有的特色。(参见拉古·维拉和C.山本的《印度雕塑中的佛陀和菩萨,第I、II、III部》)。

尽管印度是一个大陆,其大部分艺术都是在印度本土创作的,但起初并没有特别大的中心地带。从公元前开始,犍陀罗派出现在西北角,马特拉派出现在中印度,安达拉派出现在东南印度。从4、5世纪开始,以马特拉和萨尔纳特为中心的佛教艺术流动迅速扩散,为东南亚各地的佛像提供了原型。此外,当帕拉王朝在恒河下游地区兴起于8世纪时,接受了古普塔风格,帕拉艺术兴起,这种风格在尼泊尔、西藏和东南亚广泛传播。

起初,佛教艺术进入中国的是犍陀罗派,但很快就被中国风格所淹没,稍后又被古普塔风格所吸收。从隋朝到初唐时期,又再次受到了古普塔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大唐的佛教艺术。这种流派传入了日本的天平时代的一些雕像。这就是古普塔-唐式艺术。换句话说,印度的佛教艺术在东南亚是从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进入的,而在东北则是从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到中国,这一流派一直延伸到日本,因此,了解源自印度的艺术对于探索日本的佛教艺术是很有必要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