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益债券与杠杆收购
¥
9.92
1.7折
¥
59.9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王巍,(美)施迈克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89200
出版时间201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58页
定价59.9元
上书时间2024-07-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高收益债券与杠杆收购
定价:59.9元
作者:王巍,(美)施迈克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11389200
字数:
页码:3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杠杆收购和高收益债券的光环在当前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里,究竟能否闪烁出智慧的光芒?所谓的“中国机会”真的存在吗? “高收益债券之王”米尔肯领衔业内前沿专家为你廓清迷思!
内容提要
中国证监会制定并发布《证券公司开展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承销业务试点办法》以及上交所、深交所出台试点业务指南,中国版“高收益债券”在2012年正式启动。 在西方世界经历的5次并购浪潮中,杠杆收购主导了20世纪80年代的第4次并购浪潮,正是这些被称做“高收益债券”(high yieldbond)的金融创新,创造了华尔街的奇迹,洗礼了美国资本结构,为网络创新和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也把米尔肯(MichaelMilken)这样的“高收益债券之王”送上了当代金融大师的宝座。 并购是华尔街中支配着所有其他游戏的高级游戏,高收益债券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本书由中国和美国的前沿专家撰写,是希望了解当代金融前沿,参与金融创新实践,把握金融理念的重要参考书。2012年米尔肯先生专程来北京考察中国资本市场,邀请本书作者在北京和洛杉矶深入讨论中国的历史机会,并专门为本书撰写一章。
目录
主要作者简介序言一 高收益债券的市场化才是机会(王巍)序言二 高收益债券将掀起真正的并购革命(汤世生)章 为什么资本结构至关重要(迈克尔·米尔肯)第2章 从金融压抑到全流通市场:融资革命的土壤——中国的高收益债券与杠杆收购的兴起(王巍) 金融土壤与金融家精神 融资革命:高收益债券与杠杆收购 全流通市场的公司洗牌第3章 并购融资环境与金融监管(费国平) 失衡的融资结构与高收益债券的诞生 高收益债券与杠杆收购的市场保障第4章 高收益债券:温州金融创新的机会(王巍) 温州金融的核心 金融资源的制度博弈 温州方案的机会 高收益债券可以成为重要的创新机会 附:我们救温州,还是温州救中国第5章 高收益债券的起源与发展(洪涛) 高收益债券的含义 高收益债券的特征 高收益债券的功能 高收益债券的种类 高收益债券的主要品种 高收益债券的具体形式 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欧洲和亚洲高收益债券市场第6章 高收益债券的发行与风险控制(洪涛) 高收益债券的发行管理 高收益债券的基本要素 高收益债券违约风险原因分析 高收益债券的风险控制 高收益债券风险监管的政策改进 国外发展高收益债券的经验教训第7章 高收益债券:融资突破将推动中国在美国 直接投资(施迈克、盛溢) 追本溯源 把握现在 放眼未来第8章 杠杆收购的现实法律模式(张晓森、廖焕辉) 杠杆收购概述 我国杠杆收购的融资法律困境及模式选择 杠杆收购的操作法律模式选择 我国现行的协议收购制度与要约收购制度第9章 杠杆收购30年实战体验(施迈克) 杠杆收购的历史与我的30年从业经历 中国杠杆收购,正逢其时0章 杠杆收购的运用(李斌) 杠杆原理和特征 杠杆收购的运用 杠杆收购组织实施 并购的风险和控制1章 并购融资与高收益债券(董朝晖) 融资方式与融资选择 高收益债券与并购基金2章 杠杆收购的风云人物(刘晓君、吴晨宇) 杠杆收购枭雄kkr 高收益债券大王迈克尔·米尔肯3章 杠杆收购国际案例(陈慧、廖海东) 案例1 TPG收购艾美仕 案例2 美国雷诺—纳贝斯克公司争夺战 案例3 凯马特收购西尔斯百货 案例4 KKR收购安费诺 案例5 Metsec公司管理层融资收购案4章 杠杆收购国内案例(陈慧、王星) 案例1 海航集团收购通用海洋 案例2 吉利—沃尔沃收购案 案例3 PAG杠杆收购好孩子集团 案例4 京东方杠杆收购 案例5 华泰股份管理层收购 案例6 苏州精细化工信托收购 案例7 全兴股份管理层收购 案例8 剑南春集团管理层收购附录一 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与业务指引附录二 《深交所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及配套指南附录三 中国并购公会简介附录四 亚洲商学院附录五 相关法律法规
作者介绍
王巍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中国并购公会会长,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秘书长。他自1982年以来曾任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日本野村证券、摩根大通银行、世界银行和中国南方证券等多家境内外金融机构,直接组织了中国几十家大型企业的改制、重组、承销及并购业务;在创新金融工具、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长期担任多个部委和省市的政府经济顾问,以及多家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独立董事。(wangwei@mergers-china.com)施迈克(Michael Spiesach)律师,国际投资银行家。施迈克有30年企业并购方面的经验,涉及国内以及国际间金融交易。在过去10年里,施迈克主要集中在中国业务上。自2002年起,他开始出任中国万盟并购集团的副总裁。施迈克曾是《财富》杂志前10的强生公司的律师。此前,他担任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全球前50的媒体公司的战略投资机构总裁,管理10亿美元的现金资产。施迈克曾任职美国美林、摩根士丹利等投资银行。早期,他还担任过一家创业集团的总裁,该集团与英国的HutchisonWhampoa,以及现在的香港电讯盈科、中信集团等有深度合作。施迈克在《华尔街日报》、《巴伦周刊》、《新财经》、《资本交易》、《金融时报》等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并有多部著作。除法学博士外,施迈克还拥有亚洲文化以及东方文明研究方面的硕士学位。
序言
高收益债券的市场化才是机会 2012年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证监会负责人明确提出推动中国的高收益债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做了相应的技术准备。在资本市场长期低迷和中小企业融资形势日益严峻的环境下,这一举措立即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尽管中国市场从来没有过公司债券的市场发行和交易的条件,但长期将高收益债券妖魔化的传说对于传媒界和学术界还是很有影响的。于是,各种专家意见此起彼伏,或者谆谆告诫政府和老百姓这种债券的风险巨大,要理性对待,或者为监管出谋划策,力图将高收益债券格式化为一个受到严格监管的普通工具。 其实,十多年前市场人士已经开始不断地呼吁并创新各种准高收益的债券和权证了,只是基于市场发展的步伐和经济调控的节奏,这些债券和权益工具大多是由地方政府支持的,仅作为试验产品短期交易,未能形成稳定工具。大约在2006年,中国并购公会还应邀专门安排了王巍、朱民(时任中国银行行长助理,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王东明(中信证券董事长)等到中央银行为几位负责人和十几位相关司局长举办了一次“杠杆收购和高收益债券”的讲座,获得了高度评价。根据吴晓灵副行长的建议,我专门编撰了《杠杆收购与垃圾债券:中国机会》一书。不久后的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陷于低迷,中国的公司债券市场也延缓了发展进程。 2007年和2008年,我两次应邀参加米尔肯研究院主办的全球经济论坛并担任论坛嘉宾,有机会与美国著名的金融家米尔肯见面。米尔肯是活跃在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要金融家,被传媒称为“高收益债券大王”,后因六项违规行为被判刑并罚款2亿美元,成为传媒和大众眼中华尔街罪恶的象征人物,一时间家喻户晓。尽管许多同时被起诉的金融巨头们坚持抗诉多年并最终洗清名誉,但他们的创新能力、个人财富和声名都无法与米尔肯相比。米尔肯曾历史性地颠覆了美国主流金融界,只是他不愿浪费精力和才智在法律诉讼和民众怨恨中,在重获自由后转身投入教育和医疗领域,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今天的米尔肯研究院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论坛之一,他本人也被《财富》杂志誉为继J?P?摩根之后最重要的金融家。 2012年3月,我们再次在北京见面,他非常关心中国的高收益债券的设计和市场规则,希望了解中国金融演化的历史脉络,并强调高收益债券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且要在几十种金融工具的网络交互作用中才能设计并发挥作用。“没有什么是垃圾的,只要有需求,就应当有供给,这才是金融的核心。”“我们应当把金融当朋友,不是敌人。”“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是金融的危机,是不懂金融的危机。” 一个月后,我再次拜访米尔肯研究院,与他和几位助手在周末轻松的气氛下讨论了金融工具、创新艺术和美国金融的历史。米尔肯坚定地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的一个奇迹,金融市场将对此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能否建立一个具有市场效率而不是行政效率的金融市场,创新一系列而不是一两个金融工具,投资教育、医疗和文化而不只是硬件基础设施等,将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他表示正在考虑给中国和亚洲的读者写一本最新的书,但需要一点时间来了解中国。他希望在2012年秋季到中国金融博物馆讲演,与中国金融界民间人士交流。 高收益债券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面对美国经济衰退,银行紧缩贷款,将有限资金投向大型传统企业和稳定收益客户,这使得中小创新企业失去资金来源。米尔肯等一批具有创新头脑的金融家根据新兴企业需求,量体裁衣地创造了一系列将股票和债券结合起来的组合工具,将各种投资者与不同创业家联结起来,同时又创造了提供这些新型工具流通和退出的市场。这些新型金融工具支持的企业都是传统银行业不屑一顾的中小创新企业,在主流评级市场上的都是风险较高同时收益也较高的低级债券和股票,因此获得了“高收益债券”的名分。 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甩开银行直接通过投资银行的中介与创业者对接,导致美国在70年代出现金融“脱媒”现象,这成为80年代金融自由化的动力,高收益债券成为最受欢迎的金融工具,米尔肯也因此成了“市场之王”。在90年代后,美国金融界跨业经营的趋势形成,高收益债券与银行新产品有更多的融合,单一高收益债券市场趋于平淡,更多的资金转入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领域。高收益债券引发的融资结构提升为一个更加复杂和庞大的资本市场。 公司的资本结构或是融资结构直接影响公司的价值,这是商学院理论,也是现实市场经验。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选择不同的债务和股权比例,运用不同的金融工具,这是保证合理配置资本结构、提升公司价值的前提。中国金融市场起步很晚,发展很快,美国百年金融市场的所有工具,我们大体在20年里就全照搬过来了。但是,一个根本的区别是,美国的金融工具是在监管的基础上由投资银行、企业家和金融家共同讨论设计并交易的,我们的工具则是在监管者的头脑中设计并要求所有市场参与者必须削足适履地运用。高收益债券这种工具如此高调地自上而下地推动,短期内也不会脱离原有路径依赖。因此,我们应当抱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但要警惕行政监管的变形,即更适应监管资本流向的需求,而不是适应资本效益的需求。 中国资本市场从一开始便是顶层设计的产物,在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压力和内部改革的动力下形成独特的成长轨迹。如同中国经济规模的迅速提升一样,中国资本市场迅速进入全球重要市场的事实,很容易给监管部门和参与者以自信,使他们误以为可以通过行政力量来左右资本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可以随心所欲地引进和制造金融工具和调整金融结构。金融资源分配的需求和监管的需求比市场的需求更重要,这是非常危险的。高收益市场的开发能否沿着市场推动的路径前行值得关注,其中价格信号是最重要的指标。如果监管行为扭曲了市场利率和不同工具的匹配比例,不能由供求双方自主决定,这种基于稳定市场的管制将瓦解高收益债券的真正作用。 2012年国务院决定启动温州金融改革的试点,这是一个积极的市场方向。笔者多年来一直推动温州民间金融市场,高收益债券可以是一个重要手段,希望本书能给民间金融家以启发。王巍万盟并购2012年4月22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