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成新】【良好】守卫生活
  • 【9成新】【良好】守卫生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9成新】【良好】守卫生活

9品书籍大部分没有笔迹少量轻微笔迹。配件和光盘不包

49.05 3.8折 128 九品

仅1件

江苏盐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罗伯特·卡尼格尔(Robert Kanigel)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3354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128元

货号9787208173354

上书时间2024-12-14

卓悦书店的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想想你会想聊聊哪些关于简·雅各布斯的事,而与此同时, 你很难让自己不去好奇她究竟会快人快语地回你什么话。 
你可能不会想和简辩论,因为她肯定会赢。在口头争论一 事上,她可是所向披靡。在尚未写就《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30 多岁时,她为一本重要杂志写了篇火药味浓重的文章,但杂 志发行人对此报道提出了质疑。简跟发行人见面时,只用一项说 明来为她的报道辩护,她说这是“事实和手观察构成的长 篇文章”。后来,她问一个投合的同事,为何刚才不多为她挺 身而出说点什么?对方回答:“我没必要出场,因为那个可怜人(发行人)已经踢到了块铁板。” 
你可以说简·雅各布斯不会欣然容忍他人的愚蠢。这是事实,但你不会想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是糟透了的陈腔滥调,你不 会想在简的面前重弹老调。在她面前,你会想拿出自己好的 表现,不过如果你的论点有缺陷、缺少中肯的例子、洞见有失清 晰,那么你很可能不会想自暴其短。因为如果你暴露这些缺失, 不管是在她位于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家里的厨房餐桌旁,或是之后在多伦多公开的聚会上,又或是在一群学者之间,她都会毫无顾忌地把矛头指向你。罗杰·塞尔(Roger Sale)在 1970 年的《哈德逊评论》(The Hudson Review)中如此写道: “是有办法和简·雅各布斯争论,但这些办法不像你以为的那么多。因为依照她的主张,她几乎总是有道理,而真正的问题要到 你开始思考她遗漏的部分时才会浮现。”
简(所有人,包括她的三个小孩都这么叫她)写了七本书,拯救了邻居,阻止了高速公路的兴建,曾经被逮捕两次,沉浸在大批 仰慕者的极度崇拜中,还在厨房餐桌旁进行过无数次的讨论和辩 论,而她总是讲赢。至少在晚年(尽管有理由认为早在她小学时 期就如此了),她总是主导谈话。她倾听、她回应、她挑战。她思考自己想说什么,然后说出来;没裹上任何糖衣,也不刻意圆滑, 就这么直白地脱口而出。你可以说她冷酷,也可以说她诚实。曾有人这么说过她:“她完全不是那种亲爱、和蔼的老人家。”
简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人,在所有大方面都健康快乐。她有爱她的朋友,她也善待他们,态度亲切、充满爱。她这人可以很有 玩心,甚至傻乎乎的;至少她曾把脸挤压成好笑的形状让别人拍 过一次照。当你和她打招呼,她会用双臂紧紧环抱你。对她来说,书写几乎是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书写令她得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朋友和邻居。她总是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想法,不晓得如何拐弯抹角。有一次,和她合作的一位杂志编辑,在她向《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吐露自己的想法时对她说:“我认为 你真的不该这样大谈自己的意见......”
现在,在看过上述诸多描述后,我们有理由提问:她总是这样吗?或者这是随时间发展出的一种个人特质?因为本书出名之后才变成这样?也或许是在她迁居多伦多,成为该市一位备受尊敬的代表人物之后才如此?这些是一名卓越人士有时经年累月地养成、化为自己一部分“个性”的造作,还是她向来如此?
简·雅各布斯写了七本书,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 大城市的死与生》(下称《死与生》),这本书在 1961 年初版后不断再版,并且被奉为重新形塑人们对城市的看法和附加期许的巨 作,影响卓著,更胜其他。谈到《死与生》,读者们有时会表现出与这本书相遇对他们来说几乎像是一次宗教经验。读这本书之前,他们还是原来的自己,读过之后竟幡然改变,此后他们的视野截然不同。他们的芝加哥、纽约或波士顿被重新形塑,当中重要与不重要的事物达到崭新的平衡。今日,对许多人而言, 简·雅各布斯是令人狂热崇拜的偶像,他们以《死与生》作为某种信条,就像《圣经》、美国宪法,是一座“真理”的宝库。我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读到《死与生》这本书的,是早期透过本书受雅各布斯吸引的那批人。这本书大无畏地主张每一座城市都可能达至绝佳样貌,它对城市感性的肯定,就像我成长时期在纽约及之后在巴黎和旧金山领会到的那些,带来莫大的启发。 
不过这些年过后,你正在读的这本书的主题并非城市、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这并不是透过从城市前线收集关于活化 (rejuvenation)和 再 生(revitalization)之类振奋人心的故事的一本书。它并不手把手拉着读者,带领大伙儿走过巴尔的摩复苏的站北区(Station North),或是布鲁克林士绅化的威廉斯堡 (Williamsburg);漫步过改建为住宅的旧仓库和办公大楼,或重新活络起来的商业区;或是为纽约或其他城市的犯罪减少和安定而欣喜;或欣赏打乱城市的城市公路被拆除后的波士顿和旧金山的景象。从适切观点来看,上述的每一项都可能是简·雅各布斯应该负责解决的问题。你的确会在这本书中读到这样的美好故 事,但它们并非本书主题。
 确切地说,这本书是促使这类美好故事成为可能的这位杰出女性的传记。这本书回头凝望某段时期:当时,为数不多的城市 生活正面报道,被掩埋在介绍新郊区发展、以苜蓿叶形交叉口连接的新州际公路、新一波公司往郊区办公园区大迁移的成堆新闻稿底下。本书凝望的是这样一段时期:旧的城市邻里被夷平,取而代之的是高楼住宅计划;贫民窟就是贫民窟,而所有人都知道,或自以为了解它们是什么;人们只要有意愿住在城市就会被认为有些奇怪。是凝望简·雅各布斯迈步环顾她的周遭,并促使其他人透过崭新角度观看这一切的时期。 
在简的后半生,以及自从她在 2006 年以 89 岁之龄辞世以来,她持续激起人们的热忱,其强度叫人刮目相看。人们称她为 “有史以来影响力的城市思想家”,排名超越了美国景观设 计大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Lewis Mumford)、纽约建筑大师摩西(Robert Moses)以及美国总统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人们将她誉为“常理(common sense)的天才”、“美国城市教母”、“城市梭罗”以及“经济界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一篇评论她的著作 之一《 生存系统》( Systems of Survival)的文章写 道:“( 她)具有像伍迪·艾伦电影一般毒辣的敏锐观察。”有一部伍迪·艾伦的电影甚至反过来被形容道:“传达出简·雅各布斯式的抱怨...... 关于现代建筑和战后城市生活的疏离缩影。”人们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马丁·路德四个世纪前钉在维滕堡城堡教堂的文件”相提并论。曾有个自称简·雅各布斯粉丝的男人造访她在纽约和多伦多的住处,并表示对他这个“城市迷”而言,“这就像是到密西西比州的雅园(Graceland)和图珀洛(Tupelo)旅行一样”。玛丽安娜·莫吉列维奇(Mariana Mogilevich)在一篇标题为《圣简的社群》(“The Society of Saint Jane”)的专文中写道,简过世之后,“不出所料,人们毫不迟疑地立刻开始神圣化她”。在“占领华尔街”运动期间,经济学家桑迪·池田(Sandy Ikeda)问道:“这时候简·雅各布斯会怎么做?” 而当 20 世纪 60 年代的反文化圣经《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 杂志创办人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被问到如果可以成为其他人,他想变成谁时,他选了简·雅各布斯——一个“15 世纪威尼斯的首席女性,棒极了”。 
个别而言,上述这些例证可能激起人们高度的好奇和兴趣,但是总的来看,它们令人心生疑惑:你可以景仰简·雅各布 斯——像我这样,然而却逐渐厌倦或怀疑人们对她吹捧有加;此 般夸大的言论并不会增进我们对任何活生生人物的了解。目前,我们不需要判定简·雅各布斯是否真的确实与她“明眼女士” (Mrs. Insight)的美誉相称,或者是否真的足以跻身“有史以 来影响力的城市思想家”之列,或是仅仅达到较低的凡人水平而已。的确,一如我们所知,有许多修正主义者对简·雅各布 斯留给世人的遗产提出多面向的质疑。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这类对她的赞扬察觉一项铁的事实:几千位建筑师、城市社运分子、城市规划师、经济学家、无数的城市居民,以及提倡独立思考的人,就是以这种非凡的角度看待简·雅各布斯。和冷静、充满敬意的赞美相较,她所说的事或她诉说一件事的方式之中,有某种更能引发人们热忱和敬畏的存在;许多人透过阅读她的著作或听她的公开演说,成为她的追随者或助手。
这个现象令人不解的地方在于:简·雅各布斯并没有那些令人引以为傲、足以提高公众声望的表面优势。比如说,她不是男的;她不富有;她直到将近 50岁以前,都没有获致任何重大的 公众肯定;她从来都不是美女,而她的不美甚至也没有让人留下印象;在漫长的公众人物生涯中,她一直是个脸圆圆大大、穿着 不合身背心裙装和运动鞋的年长女士。她有时近乎短促而尖声的音色,丝毫没有令人舒心欲睡的庄严感。为了介绍她自己的著作 或极力呼吁的社会议题,她不会全然回避电视访问或公开曝光, 但通常也不主动争取。她的本著作大获成功后,在要做个名人还是写书的抉择上,她选择了后者。于是,这一切都令人纳 闷:怎么会有这么多人为她着迷? 
我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为她而狂,几乎纯然是透过她的文字。 她以一字一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那些想法具有某种新颖、新鲜且震荡人心的特质,引人共鸣。它们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表 述,透过鲜明独特的箴言、如砌砖般构筑起来的证据和事实,一切合起来构成某种无可辩驳的“正确”。而且,对许多读者而言, 她看起来简直是在作他们的喉舌。或许你觉得不想和其他人一样从城市出走并进驻郊区,认为在一座不具特色的城市和无数陌生人一同生活很令人满意或者充满乐趣、引人入胜,而这里有位女士也这么想,她还了解这一切,并且促使你以某种新颖解放的方式去看你的城市,或许还有你自己。 
然而,不止于此,她的话语还传达出某种立场、某种敏感度,对许多人来说具有不可思议的魅力和高度说服力。她的语言明晰易懂,但光靠清晰并不足以令人折服。她的这种语言也是难以控驭的,具战斗性,甚至很呛,大胆而独立,但又暗示她说的终究都只是常理,而且也许任何人都可以像她一样。
……



 
 
 
 

商品简介

本书是现代城市思想家简·雅各布斯(1916—2006)的个人全面传记。1961年,雅各布斯写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此改变了世人对城市及城市生活的看法,时至今日,在任何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中,她的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书以细腻的讲述,揭开了这位女性非凡的一生。她养育了三个孩子,写了七本书,拯救所居住的社区,被捕两次,参与了数千场辩论而从未落于下风。回溯过往,她还是一个挑战老师的学生,高中时代的“诗人”,初抵纽约后在《时尚》《钢铁纪元》《建筑论坛》等杂志媒体上磨练写作技巧的撰稿人。她在纽约这座多元化的大都市中观察街道生活,吸收知识,直至写出了著名的代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她积极参与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与运动,对不合理之处提出批评并亲身抗议。她反对美国城市规划巨擘罗伯特·摩西的纽约高速公路计划,以及城市更新浪潮下的改造计划,这将令其中实实在在的居民生活被迫发生重大改变,她为此挺身而出,组织抗争,一度得到小罗斯福总统夫人等人的发声支持。因为她,邻里居民的个体生活未被摧毁,而纽约这座城市也得以保有今日的街区风貌。《守卫生活》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简·雅各布斯在斯克兰顿的童年及少年,在纽约的成长及时代,以及在加拿大的晚年时光。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始终好奇城市是如何运作,始终将城市中生活的人放在首位,以常识和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杰出女性,同时也将我们带入到20世纪下半叶,那个勇于提出问题、直面挑战、愿为他人利益奔走疾呼的智识年代。



作者简介

罗伯特·卡尼格尔(Robert Kanigel),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科学写作教授十二年,现为全职作家。曾获古根海姆资助金,以及格雷迪-斯塔克科学写作奖。其他著作有《在一座爱尔兰岛屿上》《天才无限家》等,后者入围全美书评人文学奖决选、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并被改编为电影。林心如(译者),台湾大学文学院学士,巴黎第八大学当代艺术及新媒体研究所硕士,国际艺评人协会(AICA)法国分部会员。


【媒体评论】

《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生动地刻画了20世纪深受人们爱戴和敬仰的女性之一简·雅各布斯的人生与个性,让我们看到,雅各布斯是一位天生的逆袭者,一位为平常的城市生活而奋战的勇士。“简·雅各布斯”并非历史,她属于世界,更属于当代的每个城市。 
——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她的生命洞穿了20世纪的岁月,她的书写铭撰了20世纪的城市。以行动击溃权力的堤防,以言说踏破陈规的象限。她的思想的灼热、智慧而丰富,一个时代、一个领域的领袖与榜样;她的生活平实、饱满而真挚,一位邻家妇人的热诚与力量。这是简·雅各布斯的生命故事,一抹其岁月印痕的显影,一种与她的时代与思想的重逢方式。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一位通过手中的笔、不懈的独立思考,改变了她所生活的城市和这个世界的伟大女性。她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倒了现代城市规划所信奉的信条,然后又帮助它从一片狼藉中重建。
——侯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雅各布斯是书写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不容忽视的里程碑式人物,她视城市的生命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她的真知灼见,成为1990年代以来重演美国大城市改造历程的中国城市的镜鉴。她守卫生活,平凡而非凡。
——王军,高级记者,故宫研究院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城记》等

简·雅各布斯是我心中的英雄,她几乎单枪匹马地改变了我们对于城市生活的看法。如今,这部详实的传记,令我对她的理解更为丰富、生动。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本书对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简·雅各布斯,做了一流的深度解析。比起单纯的个人思想史,卡尼格尔更多地聚焦于雅各布斯这位非凡女性的个人生活,在这些细节中揭示她的思想的形成过程,即便是那些不熟悉雅各布斯和她作品的读者,亦可通过本书了解到,一个有着好奇而顽强心智的人,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看待城市的方式。
——《纽约书讯》(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目录

序 1
·篇  资历有限的女人:1916—1954
章 宽阔的住所 21
第二章 反叛者 43
第三章 “女性的猫头鹰巢”,以及简·巴茨纳小姐教育过程中的其他里程碑 59
第四章 精彩奥妙的世界 76
第五章 晨边高地 94
第六章 女人之职 107
第七章 《亚美利加》 121
第八章 “贫民窟” 137
·第二篇  跃入大世界:1954—1968
第九章 幻灭 161
第十章 哈佛大学的十分钟演讲 182
第十一章 值得交谈的人 194
第十二章 提出一份手稿 219
第十三章 哈德逊街上的雅各布斯妈妈 250
第十四章 硬件的缺陷 261
第十五章 西村战士 283
街头斗士 283
马基雅维利先生和女士 286
拯救我们的人行道 290
被鸭子啄食 292
“就连一只麻雀也不行” 305
第十六章 白宫午餐会 313
“亲爱的,来场九分钟的美好对谈” 313
黑曜石时期 317
特艺彩色的梦 324
第十七章 五角大楼的毒气面罩 329
·第三篇  奥尔巴尼大道上:1968—2006
第十八章 自成一圈 349
第十九章 安家落户 367
第二十章 我们的简 389
第二十一章 焦头烂额 403
第二十二章 亚当·斯密、马克思与简 417
第二十三章 彼此信任的网络 433
简和她的朋友 433
诚实守法或尊崇位阶 444
伊利亚姆纳水陆连接道 452
年老体衰 458
第二十四章 重大的理念 463
《死与生》的评价变迁 463
“辅祭者”和“叛教者” 474
遵循大自然 484
第二十五章 文明之子 486
致谢与文献 509
注释 517
参考资料 604


【前言】

内容摘要
本书是20世纪杰出的城市研究学者简·雅各布斯(1916-2006)的传记。雅各布斯以《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经典著作改变了我们对城市及生活方式的看法,时至今日,在任何有关城市规划的讨论中,她的著作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本传记讲述了简·雅各布斯在斯克兰顿的童年及少年,在纽约的成长及巅峰时代,以及在加拿大的晚年时光。以流畅的文笔向我们讲述了一位始终好奇城市是如何运作,始终思考城市与人的关系,勇于挑战自我,挑战学术定见,独立思考的杰出女性的一生。

主编推荐

☆ 这是“美国城市教母”简·雅各布斯的思想历程,更是一位女性的智识人生
凭借《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等杰出著作,雅各布斯一跃成为20世纪城市思想界的一抹耀眼异色。本书将她对城市生活的思索与热爱从头道来,向我们展现了雅各布斯个人思想的成长传奇。除此之外,作者亦细腻而敏锐地书写了雅各布斯在当时因身为女性所遇到的攻击和她的反抗。她往返于各样家庭杂事,响应他人的需要,在极大程度上没有那些往往支持着男人职业生涯的小支柱和额外补贴作为缓解。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下,她为被损害的群体发声,亦努力开辟自己的独立空间,守卫自己的生活。

☆ 回顾美国20世纪下半叶思潮激荡、勇于反抗主流话语权的智识年代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社会经历着现代主义统治下的城市更新运动、“冷战”格局下的高压政治,以及因越南战争而起的反战精神与反叛思潮。在那个主流话语拥有权威的年代,雅各布斯的反传统姿态犹显犀利。借由她的生平,我们也得以回望那个以独立思考立身、勇于提出问题的智识年代。

☆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2016年度优秀图书之一
《世界建筑》(World Architecture)杂志“2016年度十佳建筑书籍” 
 入选2017年“安德鲁·卡内基非小说类杰出作品奖”长名单
 俞孔坚、戴锦华、侯丽、王军、许知远推荐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第一章宽阔的住所
孩提时,简的祖母会在冬季和她一块儿到运河上溜冰;她们家附近的运河区段会结长达20英里’的冰。19世纪50年代,在铁路终于胜过运河之前,人们是透过运河将完全燃烧的无烟煤,从宾州中部的矿场运到大城市的市
场上的。大伙儿会把煤装载在浅水船上,一次也许装个15吨,然后用骡子一
路沿着在萨斯奎哈纳河(SusquehannaRiver)北支流旁延展的运河拖曳。从无烟煤所在的乡间深处威
尔克斯-巴里(Wilkes—Barre)运煤到费城,每吨煤的运费是一美金,你可以试着估算看看费用总共是多少。造船和修船是当地特有的小型产业。而19世纪30年代以来,埃斯皮(Espy)一直是作为该产业的重镇之一,这座沿着运河北岸延展的狭长城镇住有几百个居民,其中包括闸门看管者和维护运河的工人,城中有一间皮革工厂、一间陶器工厂,以及一间砖厂。根据一篇1936年的回忆录所述,从冰融化的早春开始一直到晚秋,当地人“将他们的生活步调同步于骡子孜孜不倦、沉重缓慢的蹄声节奏”。镇上的男孩们嫉妒地看着和他们同年的人骑着骡子,或者在经过的船的甲板上懒洋洋躺靠着

随着19世纪缓缓推进,深藏在那片从地形图上看起来皱皱塌塌的山区乡间的埃斯皮持续式微。
1893年,简的外婆詹妮·布里斯·罗宾逊(JennieBreeceRobison)和她的先生詹姆斯·博伊德·罗宾逊(JamesBoydRobison)在运河旁的主要道路北侧买了一幢房子;当时镇上仍存有一些运输产业。简的外公和外婆是土生土长的宾州中部人,。拥有常见
的苏格兰、北爱尔兰以及英格兰血统。这对夫妇有四个儿子(另一个儿子英年早逝)和四个女儿,其中一个是贝丝·玛丽(BessMary,小名贝西[Bessie]),她出生于1879年。贝丝日后将生下简·雅各布斯,并且活到101岁。
贝丝的父亲博伊德,也就是简的外公,是地方商人的儿子。在相邻且规模更大的布卢姆斯堡镇(Bloomsburg)出生的他,就读拉斐特学院(LafayetteCollege),后来修习了一些法律课程。
在引爆南北战争的萨姆特堡战役后,他几乎是立刻人伍从军,后来在第二次牛奔河之役中手受了伤。
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若要做工,我的手指就像被切掉了一样没用。”在1864.年的第二段兵役中,时任军官的博伊德被联盟军游击队抓走,关进利比监狱(LibbyPrison),那是位于里士满(Richmond)的一间砖造烟
草仓库,惊人的是,每次会有多达1000位的联邦军官被同时关押进去。战争过后,他返回布卢姆斯堡开业当律师,并和当老
师的詹妮·布里斯结婚。
几年后,他将新建立的家庭迁移到乡间的某处——距镇上几英里之处的以斯帖熔炉农场(EstherFurnaceFarm)。后来他们又迁回布卢姆斯堡,参
与地方政治,最后才人住位于埃斯皮的美宅。在贝丝长大成人的那几年里,她的父亲博伊德·罗宾逊上校身兼律师、地主、退
役军人、长老会成员,曾代表绿背党参与国会竞选,还是共济会成员,一直是名声显赫的公众人物。
1895年,当时16岁的贝丝注册就读布卢姆斯堡的师范学院,距离她位于埃斯皮的家大约2英里远。也许电车启用之前的那些年,学校和家的距离够
近,让她可以走路上学,因为学校虽备有宿舍,但她并未住校。拥有7000人口的布卢姆斯堡是她父亲成长和作为律师执业的地方。在镇中心,沿着主街排开的两层和三层砖造商业楼房,加上少数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罗马风的市
民建筑物,共同为这一地区营造出某种高贵和牢靠的氛围,即便到了今日仍具体可感。
师范学院矗立在主街的起点,它的正式名称是布卢姆斯堡文学学校暨州立师范学校。一批新的砖造楼房坐落在镇上靠埃斯皮那一侧的峭壁边,让这间学校享有它在出版品里标榜的景色:“这条河流
犹如缎带,沿着南边平原
外缘流去,最后消失在西南方3英里处一座险峻的峡谷里。”像布卢姆斯堡这样的当地师范学校,代表了情操高尚的19世纪教育者最热忱的努力,他们想借由培养出更好的老师来提升小学水平。19世纪90年代初,这问学校历经投注大量金钱和精力的五年时光,在校内盖起了一
栋新的四层楼学生宿舍、
另一间供给事务员的独立宿舍,还有一栋有“完美”音场和1000席座位的礼
堂,更别提那新的繁荣跃进力量——电力。
P21-2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