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新】【良好】生命的深度
9品书籍大部分没有笔迹少量轻微笔迹。配件和光盘不包
¥
18.07
4.5折
¥
40
九品
仅1件
作者吴飞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6268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0元
货号9787108066268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最新作品,从哲学角度解读刘慈欣的《三体》。全书围绕《三体》三部曲层层推进的情节设计,分别从生命与人性,死亡与不朽,社会契约与差序格局三个维度解析这部宏大史诗,认为《三体》诉诸的终极问题是“生命”,全书的关键词是“宇宙很大,生命更大”。
作者简介
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2005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等,著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2007)、《浮生取义》(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2013)、《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2017)等。
目录
第一章:宇宙很大,生命更大
一,从自然状态到黑暗森林
二,黑暗森林的层次
三、宇宙层面的黑暗森林
四,宇宙的真相
五,冷酷的神学
六,生命的维度
第二章:生之谓性
一,叶文洁的心路历程
二,地球三体运动的两条思路
三,面对人性之恶
第三章:心在生命深处
一,映射宇宙,隐藏自我
二,面壁计划
三,三个面壁者
四,编外面壁者章北海
五,活着本身就很妙
六,面壁者罗辑
七,留白与破壁
第四章:死亡与不朽
一,生命的爱与力
二,生命及其尊严
三,面对生命的毁灭
四,人性与兽性
五,生生不息
内容摘要
北大哲学系教授吴飞最新作品,从哲学角度解读刘慈欣的《三体》。全书围绕《三体》三部曲层
层推进的情节设计,分别从生命与人性,死亡与不朽,社会契约与差序格局三个维度解析这部宏大史诗,认为《三体》诉诸的终极问题是“生命”,全书的关键词是“宇宙很大,生命更大”。因此尽管小说贯穿了“黑暗森林”理论和“既没有物理学也
没有神学、自然与道德彻底虚无”的“宇宙社会学”,但《三体》的全部指向则是在这暗无天日的宇宙中找到意义。因此,小说虽然始终围绕着黑暗森林中的生存问题展开,却始终没有脱离美好生活的主题;三体危机的实质,即是在黑暗森林中无处不在的死神面前,思考生命的意义。作者认为,《三体》以天才的想象力,构建了一部恢宏壮阔的宇宙史诗,其中有着人性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和哲学的真实。“刘慈欣在生活经验和文学写作中对这些重大哲学命题的探讨,远远超过学院中的许多哲学工作者。这部史诗...
主编推荐
猿啸高天十字前,奇书展卷丛林边。未期昨夜弹星客,谁悟他年破壁禅?存亡怅恨千载梦,恩怨迷离一丝烟。今古上下何堪寄,大德生生是自然。早在很多年前研究自杀问题的时候,阿甘本的生命理论就成为我思考的出发点。生命与生活究竟有何区别?存在与生命到底有什么关系?哈姆雷特问题到底该怎样翻译和理解?近两年来重新审视生生与性命问题,当年的这些疑问又不断敲击着我的思考。对《三体》的反复研读使我意识到,这正是小说呈现出的思想面向,虽然不一定是刘慈欣自己有意为之的。霍布斯自然状态中赤裸裸的生命逻辑,在黑暗森林中虽然呈现得更加恐怖,但当这个故事讲圆的时候,却是与霍布斯接近不同的风景。正如光速飞船留下的航迹虽然会暴露地球的位置,很多光速飞船同时起飞就能成为安全声明。当自然状态变成黑暗森林的时候,我们读到的不止是恐怖,却也有生命的节律。 ——吴飞
精彩内容
第一章宇宙很大,生命更大一 从自然状态到黑暗森林《三体》的作者一再说,小说中讨论的是终极问题。
真正的终极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而这正是《三体》的主题:“宇宙很大,生命更大。”这是什么意义上的生命?阿甘本曾注意到希腊文中表示生命的两个词:如□(特殊字符)和□(特殊字符)现代西文里很难区分这两个词,但中文却可以,前者可译为生命,后者可译为生活。生命指的是纯粹生物性地活着,而生
活指的是有善恶区分的生活方式。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1252b30)有一句著名的话:“人类为了生命而生,却以好的生活而存在。”但在阿甘本看来,现代主权理论,却建立在赤裸生命(barelife)的关心之上,即没有任何好坏形容的纯粹生命。霍布斯对自我保存的强烈关注,既是这一传统的结果,也开启了恶劣的先例。贯穿《三体》的黑暗森林理论,正是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的宇宙版本。
罗辑在思考这个理论的时候,想到了达尔文,认为宇宙中的生存状态很像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状态
。而达尔文为各物种所设置的这一命题,在根本上就是霍布斯哲学在自然界的延伸。所以,宇宙中智慧生物之间的关系,背后潜藏着的就是霍布斯政治哲学。也正是在把自然状态放大到宇宙范围的时候,小说中触及了霍布斯未能看到的许多东西。
按照叶文洁最初的描述,宇宙社会学有以下两条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II.5)还有两个重要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
后来,罗辑对这个理论有一个更系统的描述: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
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II.446—447)人类花了几百年,经过耗资巨大的面壁计划和惨烈的末日之战后,才慢慢理解和接受了这套理论,并据此建立了与三体世界之间的威慑平衡。而罗辑的这段描述,也正适用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在《利维坦》第13章,霍布斯充分描述了自然状态中的这种情形:任何两个人如果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可能同时享用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存,有时则只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彼此都力图摧毁或征服对方。这样就出现一种情形,当侵犯者所引为恐惧的只是另一人单枪匹马的力量时,如果有一个人种植、建立或具有一个方便的地位,其他人就可能会准备好联合力量前来,不但要剥夺他的劳动成果,而且要剥夺他的生命或自由。而侵犯者本人也面临着来自别人的同样的危险。由于人们这样互相疑惧,于是自保之道最合理的就是先发制人,也就是用武力或机诈来控制一切他所能控制的人,直到他看到没有其他力量足以危害他为止……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之下。这种战争是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人类的欲望和其他激情并没有罪。在人们不知道有法律禁止以前,从这些激情中产生的行为也是同样无辜的;法律的禁止在法律制定以前他们是无法知道的,而法律的制定在他们同意推定制定者前也是不可能的。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