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新】【良好】乡土中国
9品书籍大部分没有笔迹少量轻微笔迹。配件和光盘不包
¥
15.55
4.3折
¥
35.8
九品
仅1件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5426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35.8元
货号9787100165426
上书时间2024-12-1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费孝通著的《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两本集子虽则是同时写的,但性质上却属于两个层次。《乡土中国》讲土地与农民不可分离的关系,从理论上概述和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勾出一些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原则”;《乡土重建》则围绕着“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指出了解决农村问题的方向。
他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是为引起大众思考,是想听到更多的声音,与社会上的仁人志士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两本集子的内容在发表之初,受到了许多主张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人士的批评,甚至由学术争论转为人身攻击。但是费孝通据理力争,他看清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加速向西方学习,大规模地发展现代工业,是建立在农民利益受损的基础上的,也是不合于中国的社会结构的。在“乡土”的中国,农工混合的经济才是最可行的,最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解救其于水火之中的办法。这些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时至今日影响依然深远。
《乡土中国(价值典藏版2.0)(精)》辑二者于一体,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整体面貌。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云南大学燕京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Huxley)奖章。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人的研究在中国》等,群言出版社编辑出版《费孝通文集》16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费孝通全集》20卷,著作等身,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目录
乡土中国
第一章乡土本色
第二章文字下乡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第四章差序格局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第六章家族
第七章男女有别
第八章礼治秩序
第九章无讼
第十章无为政治
第十一章长老统治
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
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
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乡土重建
代序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第一章乡村·市镇·都会
第二章论城·市·镇
第三章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第四章基层行政的僵化
第五章再论双轨政治
第六章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第七章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第八章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第九章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第十章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第十一章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第十二章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第十三章节约储蓄的保证
后记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
延伸阅读
本书名言记忆
名家面对面
费孝通眼中的“礼”与“文化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乡村受到了西方现代化工业的严重打击。社会动荡,深受其苦的农民和特权阶级的矛盾加剧。费孝通撰写了《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两本著作,从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出发分析了农村的现状及其历史原因,并指出了解救农民、缓和社会矛盾的方向,提出了解决农村问题的中式出路。本书辑二者于一体,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整体面貌。
主编推荐
本书是费孝通早年社会学研究的结晶。书中的论述逻辑缜密,费孝通一环扣一环地向广大读者梳理了中国基层的全貌,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中国基层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社会学研究打开了新思路,并为国际所认可。
费孝通从宏观上立论,在微观上解读,将“乡土中国”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之久,但书中深刻的思想依然在显露锋芒,给人以启迪。
精彩内容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导读:乡村中的人,生活保持着相对的不变,日复一日。他们仅仅凭着对周遭环境的熟悉,靠着
语言就能生活,不太需要文字。既然乡村中的人“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那么文字是否有下乡的必要呢?
在上一篇论“文字下乡”里,我说起了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问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可是我在那一篇里只就空间阻隔的一点说了些话。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这一层意思容易明白,但是关于时间阻隔上怎样说法呢?在本文中,我想申引这一层意思了。
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世代之隔。让我先从前一方面说起。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
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
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
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它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水流,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